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17课《公输》——重点一、文学常识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二、字形字音械(xiè)公输盘(bān)荆国(jīng)麋鹿(mí)见我于王(xiàn)敝舆(bìyú)犀兕(xīsì)鼋鼍(yuántuó)雉兔(zhì)鲋鱼(fù)牒(dié)守圉(yù)禽滑厘(gǔ)文梓(zǐ)长(zhàng)木三、文言词语1、夫子何命(吩咐,见教)2、焉为(表疑问语气)3、为(替,给)楚造云梯之械4、将以(用来)攻宋5、子(夫子,即先生、老师)墨子闻之6、起(出发、动身)于(从)鲁7、北方有侮(欺侮)臣(秦汉以前一般人称呼自己时的谦称)者,愿借子(您,对男子的尊称)杀之8、公输般不说(通“悦”,高兴)9、请(相当于“愿”,“请允许我”)献(奉送)十金10、吾义(坚持正义)固(坚决)不杀人11、请说(解释)之12、不可谓智(聪明)13、不可谓仁(对人亲善、友爱)14、不可谓忠(忠诚)15、争而不得(获得,即达到目的)16、不可谓强(坚强)17、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知,知道、懂得)18、公输盘服(佩服、信服)19、然(但是),胡(为什么)不已(停止)乎20、吾既已(已经)言之王矣21、胡不见(引见)我于王22、舍其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23、邻有敝舆(破车。敝,破旧;舆,车厢)24、邻有短褐(粗布衣服)25、舍其粱肉(好饭好菜)26、此为何若(怎样的)人27、此犹(好像)文轩之与(同,跟)敝舆也28、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麋鹿满之29、无雉(野鸡)兔鲋鱼(像鲫鱼的一种小鱼)者也30、宋无长(剩余,多余)木31、臣以(认为)王吏之攻宋也32、虽然(虽是这样),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攻下,夺取)宋33、子墨子解(卸下)带为(当作)城34、以牒(木片)为械35、九(指多次)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36、子墨子九距(通“拒”,抵抗)之37、子墨子之守圉(通“御”,抵挡)有余38、公输盘诎(通“屈”,理屈)39、吾知所以(用什么……方法)距之矣40、楚王问其故(原因)41、公输子之意(心意,想法)4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矣43、虽杀臣,不能绝(尽)也四、本文虚词用法或意思1、之:云梯之械、荆(宋)之地、攻城之机变、公输班之攻械尽、墨子之守御有余、守圉之器、公输子之意、臣之弟子—的。墨子闻之--这件事。借子杀之、九距之—他。请说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言之王矣—这件事。欲窃之—它。犹文轩之与敝舆—结构助词,不译。王吏之攻宋、吾知之所以距子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可说结构助词,不译)。2、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顺接。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宋无罪而攻之、知而不争、争而不得、义不杀少而杀众、而欲窃之—转折。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修饰。3、为:为楚造云梯、公输般为我…—替。何命焉为—疑问语气词。闻子为梯、为云梯—制造。此为何若人、为与此同类—是。解带为城、以牒为械—作为、当作。4、以:将以攻宋—用来。所以距子—用。臣以王吏之攻宋—认为。五、阅读理解1.楚国攻宋的借口是什么?公输盘为楚造云梯。2.墨子去楚国见公输盘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墨子什么思想?劝阻公输盘助楚攻宋。反映了墨子坚持正义、反对战争的思想(“兼爱”、“非攻”)。3.墨子让公输盘帮助自己杀掉仇人的目的是什么?巧设陷阱,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4.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抓住“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指出他为楚国造云梯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公输盘理屈词穷。5.“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什么?公输盘为什么能“服”?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墨子论说有理有据,使公输盘无话可说。公输盘之所以能“服”,是因为墨子抓住了要害(“义”),巧用言辞,据理反驳,使公输盘落入自己所设的陷阱中,使他自我标榜的“义”失去根据,站不住脚。6.接表明公输盘不肯为墨子杀人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吾义固不杀人”。7.墨子在楚王面前,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攻宋的不义,而诱使楚王说出“必有窃疾矣”?引鱼上钩,先发制人,进一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使楚王陷入墨子设定的圈子中无话可说。8.“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粱肉”与“糠糟”三组词语既构成比喻,又是对比,它们各自比喻什么?对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轩”比喻楚国地域辽阔,“敝舆”比喻宋国地域狭小;“锦绣”“粱肉”比喻楚国富有,“短褐”“糠糟”比喻宋国贫穷。对比的作用是:揭露楚国扩张领土的攻宋本质;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使楚王觉悟到以大攻小、以富攻穷是无利可图的愚蠢之举。从而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9.墨子为什么要模拟攻守?从心理上、战略战术及准备上彻底挫败楚王攻宋的阴谋,防止战争发生。10.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那些?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攻宋1从道义上讲不通;2从国力上看不值得;3从战术、战备的实力上不及人。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战略战术和实力准备上比不上宋国。11.从全文上看,墨子是从哪几方面劝阻楚国攻宋的?(1)、道义上(可包括情理上、穷富上)(2)、实力上(包括攻守战术及准备)。12.从全文看,墨子、楚王、公输盘各是什么样的人?墨子:敢于斗争、机智善辩、镇定无畏、舍生忘死、反对战争。公输盘:好战,为战争而自我标榜,内心虚弱又仗势欺人,阴险狡猾。楚王:好战,强硬霸道、阴险狡猾。13.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层次?1、与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与楚王论辩,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攻宋无益,使楚王放弃攻宋。14.墨子善于守城,由此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意思?墨守成规。现在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15.当今世界,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但在局部仍有战争发生。学了本文,你怎样看待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发动的战争?怎样才能阻止这种战争?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大国,经常寻找借口,以强凌弱,挑起事端,以“世界警察”自居,干涉他国内政,发动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某些国家的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作为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认清战争的性质,既不支持战争,也不畏惧战争,运用智慧和正义的力量,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同时,积极建设自己的国家,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防止贫困受欺。18课《孟子》二章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二、文言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气候条件)。[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是]这样。[池]护城河。[兵革]兵,兵器。革,甲胄。泛指武器装备。[坚利]坚,(甲衣)坚固。利,(兵器)锐利。泛指武器精良。[米粟]泛指粮食。[委]放弃。[去]离开。这里指弃城而逃。[域]界限,这里是限制。[固]巩固。[国]国防。[威]威慑。[道]道义,道理。这里指儒家所提倡的“王道”,即施行仁政。[寡]少。[至]极点。[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君子]指得道者。[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版,筑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士]狱官。[市]集市。[任]责任,使命。[是]这样。[苦]使……痛苦。[心志]指内心。[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资财缺乏。这里使动词,使……受贫困(之苦)。[拂(fú)乱]不顺,错乱。拂,违背。乱,扰乱。[所为]所行。[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益]增加。曾,同“增”,增加。益,增加。[能]才能,才干,本领。[恒]常。[过]犯过失。[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表现、征验。[色]脸色、表情。、[喻]明白,了解。[入]在里面。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出]在外面。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敌,相等,相当。[患]①祸患,灾难;②忧虑。三、文言虚词用法或意思。1、于:六个事例—从、在。降大任于是人—到、在。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因为。2、而:而后作、而后喻—顺接。而死于安乐—并列。四、阅读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参考,非重点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6.“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从进攻一方失利说,再从防御一方失利说。这样写使行文简洁。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9.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0.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11.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①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②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12.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14.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15.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16.《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像上文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4.一段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