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试题(语文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九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题(2012.10)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一部分基础整合(23分)1、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虬.枝(zhá)涸澈澎湃.(bài)浮想联翩B、挑剔.(tì)霹雳漫骂纵横决荡C、婆娑.(shā)绰号皲裂锲而不舍D、乖觉.(jué)甬道战战兢兢.(jīng)不屑置辩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B、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隆重开幕,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与日俱增....。C、听完演讲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匪浅。”D、在广州读书的美籍华裔留学生爱德华,正津津乐道....着中式英语的是与非。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B、学习成绩的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C、为了避免城市供水不再紧张,市政府决定从水库调水以解燃眉之急。D、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4、填空(任选四题作答,全做只改前四题)(8分)(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4)《泊秦淮》中表现诗人沉痛的悲伤、无限的感慨和辛辣的讽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熟语)5、语文综合性学习(6分)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重要手段,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渐渐成为了人们联络感情、互通信息的必需品。手机也悄然走进校园,成为了中学生的喜爱品。据调查,目前有60—70%的中学生佩带了手机,80%多的中学生主张带手机。那么,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带手机进入校园,成为我们青少年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某中学初三(1)班召开了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为了让同学们对能否将手机带入校园有个清醒的认识,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述你提取的信息。(3分)【材料一】对某中学150名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统计用途玩游戏听歌攀比发短信聊天便于和父母联系问同学作业所占比例38%20%39%2%1%【材料二】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一种时尚。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任美琴代表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你提取的信息:(2)据统计,80%以上的老师和家长认为中学生不应带手机进入校园。针对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发表你的看法(50字以内)。(3分)你的看法:一、古诗文阅读(20分)14.阅读柳宗元《捕蛇者说》节选,回答相关问题。(12分)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乎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又安敢毒耶?”6.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若.毒之乎()③又安敢毒.耶()④谨食.之,时而献焉()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译文:(1)2(2)8.蒋氏的自诉,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具体分析一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4分)对比句:作用:17.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A.阅读短文《画皆以人重》,回答相关问题。(4分)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译文:我曾经说过诗文书画都是因为人的品德才变得贵重起来,苏轼、黄庭坚的墨迹流传到今天,一个字就值得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章惇、蔡京、蔡卞之流的字难道写得不好吗?但是后世的人都把他们的字当成粪土一样,一分钱不值。欧阳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时候的人的字写得都是很好的,但只有那些廉洁贤能的人的字才能够流传久远,就算颜鲁公(颜真卿)的字写得不好,后世的人见了也会把他的字当成宝贝一样。不只是书法,诗与文章之类都是这个道理。10、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2分)A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曾经)B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通值。值钱)C后世见者必宝.之(名词,宝贝)D诗文之属.莫不皆然(类)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二)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三)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四)作者认为章、京、卞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五)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三)赏析诗歌,回答相关问题。(4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2分)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著名爱国诗人杜甫。B、“泊”是“停泊”的意思,由此可以判断当时诗人是乘船经过秦淮河。C、“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与“记忆犹新”中的“犹”意思一样。D、《后庭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B、诗中的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环境。C、“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判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D、诗人采用委婉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春望》有相似之处。二、现代文阅读。(21分)(一)阅读《孔乙己》节选,回答相关问题(8分)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14、文中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15、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A、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B、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16、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2分)A.封建社会扭曲的人际关系B.封建科举制度C.丁举人的毒打D.人们的嘲笑3(二)阅读《读书三境界》一文,回答相关问题。(13分)读书三境界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ā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íhú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17、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3分)“吞”:“啃”:“品”:18、阅读本文后,提出一个语文方面值得探讨的问题,并回答。(4分)问题:回答:19、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20、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三、名著推荐阅读(6分)(A)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中有神扶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