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测试(120分)一、积累运用(每题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惘然(wǎng)嗤笑(chī)阴晦(huì)B.恣睢(suī)胆怯(qiè)给予(jǐ)C.狗吠(feī)戳穿(cuó)妒忌(dù)D.诧异(chà)过瘾(yǐn)拮据(jié)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鄙夷隔膜撅断朦胧B.恣睢跌落皱痕煞白C.阔绰瑟索栈桥萧索D.一缕书声朗朗打拱嚼着3.下面句子中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B.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C.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D.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4.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故乡》--《徘徨》B.曹文轩—《孤独之旅》一《草房子》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羊脂球》D.黄蓓佳一《心声》—《儿童时代》6.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孰与徐公美.B.吾妻之美.C.皆以美.D.君美.甚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战于.长勺苛政猛于.虎B.公将鼓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故.克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D.齐师.败绩温故而知新,可心为师.矣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B.《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一章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D.《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9.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只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就能沿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B.他的发言听起来味同嚼蜡,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C.他真是个怪人,读书时专爱寻章摘句。D.他犯了罪,他的家人给法官送去一份厚礼,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10、不是因果关系复句的一项是()A、因为非对称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B、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C、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D、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一)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1.选出对文中指代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一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的人民群众。B.“这一类的人们”指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中国人。C.“却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中的“他”指被谈论的中国人。D.“要自己去看看地底下”中的自己指作者自己。12.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段摆出从古到今的事实,正面立论,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点。B.第②段以排比的句式列举事实,用不可辩驳的语气集中、有力、透彻地证明了论点。C.“中国的脊梁”用于比喻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我们民族的中坚。D.第③段中的“总”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简直”表达了作者激愤之情。(二)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3.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14.对“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相同,都是名词。B.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C.“新”的生活即“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D.“他们”指宏儿和水生。1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A.“我”和闰土二十年来前后关系变化的对比。B.“我”的故乡二十年来前后情景变化的对比。C.“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D.“我”的悲凉——“我”的愤恨——“我”的希望。16.不是比喻的一项是()A.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B.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C.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D.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17.景物描写中感觉角度不同类的一项是()A.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B.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C.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D.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18、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有,在文中的意思是()A希望有没有都可以B希望没有用C希望在黑暗社会里不能实现D不能空有希望19、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三)《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0、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A、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B、蹴尔而与之(蹴:脚)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21、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皆以美于徐公D、生于忧患2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而给你吃)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23、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A、只有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都有,聪明的人不会失掉罢了。B、也不是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会有,聪明的人一定不会失去。C、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而且人人都有这种心性,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心性罢了。D、所有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人也自然都会有这种心性,有道德的人能够可能丧失这种心性罢了。2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25、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C、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论点。D、文中用“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三、课外阅读(共30分)(一)王安石待客(14分)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26、解释加括号的字。(4分)(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3)旁(置)菜羹而已()(4)公取自(食)之()2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方命坐(才)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28、翻译句子。(3分)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29、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6分)知足常乐人生在世,经历和境遇各不相同,如何面对,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人生一辈子,生老病灾、喜怒哀乐,几乎无所不包,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去适应。这个好的态度、好的心情,就是知足常乐。富与贫、乐与苦,都是生活的内容,没人能够回避。如果总是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命运在亏待自己,就会心理不平衡。心理一失衡,就觉得这也不顺心、那也看不惯;就会这山看着那山高,即便原有的愿望得到了,马上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欲望就成了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坑。贪心不足,让人烦恼忧愁,还会被贪欲一步一步地引向灾难的深渊。人的生活条件在逐步得到改善,实现了所谓的“人往高处走”,可结果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