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第一节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第四节货币政策的决策与程序第一节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一、货币政策的内涵(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二)货币政策的内容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货币政策的功能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主要具有以下5方面的功能: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总量。货币需求则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需要。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基本适应的状态,它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它主要出一定时期的生产能力和净进口等因素决定。社会总需求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要总量。社会总供求均衡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适应的状态,它也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货币供求社会总供求社会总供给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联系1、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2、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3、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4、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社会总需求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通常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远行具有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还是外生,即中央银行能否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其二,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对实际经济(产出和就业)是否有影响,即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的。(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货币供给决定公式的分析来说明。Ms=m·B其中:Ms为货币供给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由通货C和存款准备金R这两部分构成,即B=C+R;货币供给量是由通货C和全部存款货币D这两部分构成,即:1式中:C/D为通货──存款比率;R/D为准备──存款比率。总体来看,通货──存款比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众的行为,但也受中央银行政策调整的影响。准备──存款比率的大小特别是超额准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但中央银行对此有很大的影响力。MSBCDCRDDCDCRm基础货币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行为,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运用政策工具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因此,货币供给虽然不完全是外生的,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基本上是可控的。★如果对上面的货币供给决定公式作更细致的划分,其基本结论仍是如此。如果对货币供给决定公式作更细致的划分,其基本结论仍是如此。由于存款准备金是由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构成.所以有:R=(r+e)D其中,r:法定准备率;e:超额难备率。由于全部存款(D)是由活期存款(F)、定期存款(T)和储蓄存款(S)构成,所以有:D=F+T+S因此,这样,现金比率c(c=C/D)、活期存款比率f(f=F/D)、定期存款比率t(t=T/D)、储蓄存款比率s(s=S/D)、法定准备率r、超额准备率e等6个因素,再加上基础货币(B),这7个因素决定了货币供给总量。(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可从其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对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通常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会对价格总水平(或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对此理论界并没有大的分歧。大的分歧在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即形成了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不同结论。Q1Q2Q3Q4图9-2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AD1ASAD1AD2AD3AD4ASP4P3P2P1E1E2E3E4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货币政策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具有扩张或紧缩经济的作用,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政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货币政策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具有扩张或紧缩经济的作用,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政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25.0020.0015.0010.005.000.0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GDP实际增长率GDP缩减指数m2增长率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稳定,而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将导致金融动荡。(三)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1、古典学派的观点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2、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总供给曲线3、早期菲利普斯曲线早期菲利普斯曲线4、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5、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合理预期学派模型: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6、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有效论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仍然是有效的综上所述: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认识经历了有效—无效—有效的演变;从宏观调控的实践来看,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迅速发展,货币政策有效调控的难度在增加,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与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各种政策工具的合理使用和有效性协调分不开的。四、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主要的经济手段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等。★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货币化的经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居于主要的地位。★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二、货币政策目标三、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必须围绕着货币政策目标进行。★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目标由操作目标(operatingtarget)、中介目标(指标)(intermediatetarget)和最终目标(指标)(ultimategoal)三个渐进式的层次组成。1.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2.操作指标是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指标;3.中介目标(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指标)之间。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基础货币准备金其他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利率其他国际收支平衡最终目标充分就业稳定币值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职称二、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一)币值稳定(二)经济增长(三)充分就业(四)国际收支平衡(五)金融稳定三、货币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一)1930年以前,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即“稳定金融”或“稳定币值及汇价”。其主要的原因和背景在于:1.首先,中央银行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商业银行盲目发行银行劵,产生兑付危机,因此中央银行一经产生也就历史性的肩负起了“统一货币发行、稳定货币与金融”的历史责任。2.1930年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地实行金属本位制度(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与输入)因此,保持币值及汇价的稳定,防止金融恐慌,进而避免经济恐慌就显得特别重要。3.1930年以前,资本主义经济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说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国际干预经济、国家调控经济的认识不管在理论上或是在政策上都未产生和执行。因此,作为中央银行这一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部门还不可能提出其它的货币政策目标。(二)1930年——1950年以前,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由单一转向双重既由单一的稳定金融转向“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其主要原因背景在于: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处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以后,失业问题成为了当时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社会、政治、经济问题;2、1936年keynes的《货币、利息与就业通论》的出版极其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主张被西方国家政府采纳,这时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既有现实要求又有理论指导;3、“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为实现“充分就业”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与“赤字的财政政策”,导致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稳定币值也无疑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三)1950年——1976年以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由双重目标发展到了多重目标阶段,既增加了“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其主要原因与背景在于:1.“二战”以后,世界个主要国家都从战争中解脱出来,医治战争创伤,全力发展本国经济,作为政府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当然要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出力,因此就增加了“发展经济”这一货币政策目标;2.“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国际收支状况差异加大,同时在1976年“牙买加协议”生效以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全面的浮动汇率制取代了以前的固定汇率制,国际收支均衡对国内均衡的影响增大,因此,中央银行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就必须考虑国际收支的均衡问题,从而就增加了“国际收支均衡”的货币政策目标。(四)20世纪90年代以业,相继发生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献国家的金融危机,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将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新的目标。四、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3、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五、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明确了先后和顺序。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客观上难以多项兼顾,经济理论界对单目标、双目标和多目标一直存在着较多的争论。1、单目标论2、双目标论3、多目标论货币政策应以稳定币值为首要标,同时,必须兼顾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同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保持金融的稳定。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并非唯一的,其相对重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国别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以充分就业为主以货币稳定为主以反通胀为惟一目标英国以充分就业兼顾国际收支为主以货币稳定为主以反通胀为惟一目标加拿大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以物价稳定为主以反通胀为惟一目标日本对外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对外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对外收支平衡意大利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稳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货币稳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德国以稳定以通货兼顾对外收支平衡以稳定以通货兼顾对外收支平衡稳定通货兼顾对外收支平衡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比较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一、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二、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分析三、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分析四、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