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一、实验名称在讲述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交替现象二、实验(依据)原理1、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教材内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实验器材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四、实验步骤①甲同学将发亮的手电筒照着地球仪,可见只有半个球面被照亮;②乙同学用笔画出亮半球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③乙同学将地球仪按地球自转方向旋转,则可见亮半球与暗半球在不断更新。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可说明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而昼夜半球就不断地进行交替。一、实验名称新的一天的范围与两个日期界线的位置关系二、实验(依据)原理2、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教材内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实验器材硬纸板、剪刀、不同颜色的颜料、笔四、实验步骤:1.自制实验器材,选择两块硬纸板,将其剪成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形,涂上不同颜色,并沿着圆的某一半径剪开,剪开处分别标上“180°经线”和“0点经线”。2.将两个不同颜色的、被剪开的纸板交叉在一起(见第三幅图)。3.以圆心为轴,旋转两色硬纸板,观察“180°经线”和“0点经线”的位置关系。4.记录“180°经线”和“0点经线”不同位置时两天范围的特点,从中总结规律。实验结论:当“180°经线”和“0点经线”重合时,全球同为一天;当“180°经线”和“0点经线”不重合时,全球分属两天;从“0点经线”开始向东到“180°经线”结束为新的一天的范围一、实验名称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二、实验(依据)原理1、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教材内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四、实验步骤(1)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2)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样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五、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上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进行这个实验时,我们会发现用地球仪作为器材,相对较小,墨水在上面流动时间过快,出现的偏转不是很明显。那么我们可以用一把大雨伞代替地球仪,在转动时速度尽量快,以使偏转较明显。一、实验名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二、实验(依据)原理1、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个圈层的主要特点。2、教材内容第三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三、实验器材硬纸板、铁丝、白纸、彩笔、纸圈、胶带、剪刀四、实验步骤1.在一张厚点的白纸上,以图中一点为圆心,圆心的位置在整张图纸的下方,以不同的长度为半径画圆。注意,圆的半径要尽量的大些,这样图更清晰,主要的是在图纸当中只需要画出四分之三的圆即可。2.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描绘,标出地壳、地幔、地核。3.在根据地球内部分层,绘制出软流层等。一、实验名称制作三圈环流的模型。二、实验原理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教材内容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三、实验器材:一个地球仪、透明胶布、硬纸条。四、实验步骤(1)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2)只制作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各用3—4个纸条做成的环流圈模式。一、实验名称热力环流二、实验原理1、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2、教材内容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三、实验器材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四、实验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一、实验名称流水的侵蚀和沉积地形的形成及沉积物分布的特征二、实验原理1、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教材内容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三、实验器材利用模拟土坡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实验,以证明流水的侵蚀和沉积地形的形成及沉积物分布的特征。实验用材:自来水,颗粒大小不等的砂土四、实验步骤:(l)将砂土铺在土坡上,在土坡上方用水流浇注。(2)沿某方向浇注水流,观察坡面地形的变化。(3)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水流,观察坡面地形的变化。(4)观察并记录坡脚平地上的沉积物分布的特征及沉积地形的形成。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证明,沿某一方向不断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地形,且沟谷不断加深;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水流则沟壑纵横,坡面破碎。在坡脚平地上沿水流方向可形成冲积扇地形或冲积扇平原;沉积物沿水流方向,颗粒由大到小按顺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