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考点1: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考点2: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考点3:教育心理学的建立标志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考点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考点5: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考点6: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⒈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⒉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即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⒊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质操作来协助思考;⒋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开始会类推,逻辑思维达到较高水平,开始具有抽像思维。★考点7: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⒈图式: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知识可以透过同化或顺化来达成。⒉同化: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类比,并作出关连。⒊顺应: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⒋平衡:这种形像化过程不会完全只有同化顺化的过程,而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找出这个平衡点的过程就是平衡。★考点8: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论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四到五岁是学前期。个体在这阶段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学龄初期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考点9:“自我同一性”:“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考点10: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考点11:学习的实质: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考点12: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考点13: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分辨四种)。★考点14:“饿猫迷笼实验”:在桑代克的动物实验中有一个著名的“饿猫逃出迷笼实验”。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将饿猫关入此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刚放入笼中的饿猫以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想逃出迷笼,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考点15:桑代克提出了有关人类学习的三条主要规律: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时的预备定势。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并按其准备活动做,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如果有准备而没有按其准备活动做,就会产生烦恼感;如果没有准备而强制其活动,就会产生厌恶感。②练习律:在奖励的情况下,不断地重复一个学会的反应就会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③效果律: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伴有满足的反应或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越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考点16: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斯金纳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惩罚。★考点17: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考点18:布鲁纳的学习观: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考点19:布鲁纳的教学观: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考点20: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首先,有意义学习材料的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再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考点21:“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考点22:加涅的“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各种过程的复合,而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考点23: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做是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人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任由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考点24: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填空题)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加,也包括情感参与;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考点25: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所重视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考点26: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知识并不能准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考点27: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填空题)1.主动构建性。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2.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罐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3.情境性。构建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考点28:构建主义“学生观”构建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1)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2)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有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考点29:“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填空题)。前者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