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程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教育的政治功能: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培养一定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完善和发展;是一种影响经济政治制度的舆论力量;实现对受教育者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就的社会政治关系。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生理前提。环境:提供多种机遇,条件和对象;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教育:对个体发展提供了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主观能动性:身心发展的动力;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现代教育制度的主要趋势:义务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展,年限不断延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终身教育系统的建构。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灵魂和统帅作用;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重要物质基础;美育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作用。素质教育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特点:全体全面发展主体开放。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社会需要;学科知识水平;课程理论。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过程中);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现代教师观:(教师与学生)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学校与社区)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观转变:教育者(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知识(学习);重结论轻(重)过程;关注学科(人。)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教学关系)新课标强调帮助引导;(自我)新课标强调反思;(其他教育者)强调合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学规律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材料学生目标检测);上课,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原则:目的性原则: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进而发展学生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结合的原则:通过实物、模型和语言等手段,为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良好的感性条件;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启发性原则: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坚持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中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讲授法:(大学)启发性,主导作用;有目的、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组织学生听讲。谈话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先要准备好谈话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提纲;谈话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谈话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读书指导法:要指导学生预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帮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演示法和实验法:明确的目的,并做好演示、实验前的准备;演示、实验开始时,教师要把实验的内容、目的、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告知学生;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全班同学的情况,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演示和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分析实验的成败经验。练习法: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能力和习惯。新课程中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结果和过程的统一;认知和情意的统一);交往和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影响注意广度:因注意对象特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注意稳定性:注意对象特点;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水平。注意的分配:同时进行的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必须有内在联系。注意的转移: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知识的保持: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运用多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注意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复习方法: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复习。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满足低级需要,培养高级需要)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中培养学习动机;直接发生途径(求知欲)和间接转化途径(外在奖励)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的定势和态度;认知结构的特点;学习策略的水平。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授学习方法和策略。注意发展的特点: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注意广度接近成人;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感知发展的特点:(感觉)感受性观察力进一步发展,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知觉)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少年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的容量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成熟;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逻辑法则等应用能力上;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智力发展的特点: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智力基本达到成熟;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遵循儿童思维发展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情绪调节方法:敏锐察觉情绪;和平接纳情绪状态;正确调整情绪;有效表达情绪;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艾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些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和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稳定协调;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伴集团对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定向阶段。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受多方面的影响);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学生内部矛盾运动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色少年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内部思想矛盾斗争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长期性过程;反复的过程;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学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性原则(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知行统一原则(加强斯将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情感体验;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做到知行统一;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统一原则(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集体作用,同一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依靠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