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于清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是中国人们所尊崇的,由此可见,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任务的艰巨性。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各种教育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最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头疼并最为棘手的就是学生的厌学问题。厌学现象在我国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发生,尤其是随着中学生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更为严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有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更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的原因。厌学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性格塑造及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利。本文通过多层面深入分析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其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使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作用。关键词:中学生;厌学;现象;心理分析近年来,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现象日益严重,让社会、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非常担忧。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正确认识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最为关键的做法。厌学心理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学生们对日常学习所产生的厌倦甚至是厌恶,进而逃避学习。学生们的厌学心理有多种表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较弱、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完成或随便应付、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不专心听讲、怕考试、沉迷网络游戏、追求享受、脾气暴躁,甚至仇恨老师、仇恨学习等。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外界的东西好奇心重,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无主见,易受外界影响,基于这样的成长关键期,厌学心理是最易出现且较为突出的一个时段。面对这种长期困扰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如此一大难题,重新审视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找出对策,对症下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学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2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问题成因时,我们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不应只考虑一种。(一)主观原因(内在原因)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张大均先生曾在自己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样写到:“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这种心理的产生是由无数次的挫败而导致的。[1]1.自我归因不当,对学习失去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维纳通过研究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提出了一种较为著名的成败归因理论,它包括三个维度六个因素:内在和外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其中,能力是稳定和不可控的,而努力是不稳定和可控的。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处于成长关键期,思维活跃,易受外界影响,对事物的评判不够准确。因此,若在学习上长期经历所谓的失败,而又找不到正确的对策,那么他们就会想当然的把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行或智力低下等稳定不可控的内在原因,而不是客观的分析任务本身的难易程度或自己的努力程度。[2]这种不当的归因,最终导致众多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2.学习动机缺失,缺乏目标,没有学习的动力。孩子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认为,他们是为父母、为老师而学习的,不是为自己而学。导致孩子们有这种看法,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父母的高压政策,许多家长通过言语上甚至行动上,去逼迫孩子们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自然就认为他们是为了父母而学习的;第二,受社会上学习无用,许多文盲通过自己的打拼也能成为大老板,赚大钱,相反,现在大学生那么多,工作难找,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上学无用,中学生思维不定,易受他们的影响,所以孩子们就没了学习动机,感觉上学读书无用,挣钱才是硬道理。孩子们没有目标,不理解上学的意义,怎能有动力好好念书,厌学心理就这样产生了。3.学习习惯较差,对学习失去兴趣。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学习习惯普遍较差,课堂不好好听课,不会做笔记,听课随心所欲,喜欢的科目听听,不喜欢的直接不听,作业不认真、随便应付,课下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许多中学生因为学习习惯差而导致学习差,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厌学,甚至辍学。34.自制力差,易受外界干扰。在这个经济发达的社会,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许多中学生都抵抗不住。尤其是对于网络游戏的沉迷,他们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程度大大影响到学习,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作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手段,为了玩游戏,他们可以不吃不喝,早把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二)客观原因中学生自制力差,外界的干扰也是导致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导致厌学产生的客观原因很多,本文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3]1.社会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面对不好的一面,中学生抵抗力较差,易受影响。第一,物质方面,外界物质方面的诱惑有很多,最为明显的就是电子产品的盛行,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很好奇,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随着手机的普遍,他们有各种聊天工具,而手机功能的如此强大,对这些孩子们产生了很大影响,看了不该看的东西,交了不该交的朋友。第二,思想方面,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对中学生们有了潜意识的影响,如“上学无用论”、“毕业就失业”等言论的疯传,在这个物质化、拜金化的社会,太多人崇尚金钱,他们潜意识的认为不上学也可以赚大钱。2.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会对孩子产生各方面的影响。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经常在学习上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每天孩子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考试不理想时还会有一些惩罚措施,在这些父母眼里,学习成绩就是王道,不管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更无乐趣可言,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然而,还有一些父母,他们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只有到大型考试时才会主动关心孩子的成绩,平时根本没时间理会,孩子们成绩不理想时,只会嘴上说两句,事后都抛到了脑后,这样的父母管教出来的孩子也会产生厌学心理。事实证明,父母管教不当确实会滋生孩子的厌学心理。3.学校方面素质教育虽然在实施,但学生的学习压力依然很重,根本没有得到减轻。作业过多,每天放学后及周末、假期,许多孩子都要上课外辅导班,这样就剥夺了4本属于孩子们休闲娱乐的时间,在孩子们的眼里每时每刻都在学习,甚至每天晚上连他们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另外,师生关系也会对学生们的学习产生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而不好的师生关系则会让学生们失去对本科目的兴趣,从而有厌学心理。在学校里,我们时常能听到一些学生们因很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上的课,因讨厌某位老师而讨厌该门课。老师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重视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好的老师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孩子们产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4]二、针对中学生厌学心理而采取的一些对策(一)针对中学生厌学心理,开展有关青春期的心理讲座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对外界事物充满新鲜感,自制力差,思维活跃,并开始有自己的想法,针对青春期孩子们的这些特征,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关于青春期心理的讲座,及时纠正并预防孩子们不该有的想法的产生。通过这些讲座,让孩子们明白在这个阶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至于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孩子们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自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观。(二)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都应以鼓励学生为主,鼓励出来的孩子,才会有更强的自信心。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当我们在评价一个孩子时,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言语过激和过于绝对的否定。对于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他,不能在言语间透漏着他永远都是一个差学生。我们要时刻让孩子们意识到我们很重视他,他是可以做的更好的。(三)让孩子多体验成功,引导孩子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一味的失败往往会减弱一个人前行的信念,学习上也是如此,学生每次考试都很差,他就认为自己确实很笨,厌学心理便会产生。[5]所以,老师们可以偶尔给学生们布置一些相对容易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的增加学习的难度,不可一步登天、一口吃个胖子,更不可只顾好学生,而不管成绩差的学生。老师、家长要时刻给孩子们做好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对失败进行客观、合理的归因,让他们相信自己,激发他们学习上的动力。(四)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正确学习的关键一步5许多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学不会造成的,相对来说,成绩好的学生厌学现象会比成绩差学生少很多,这是因为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上有自信,而成绩差的学生越学越不会,根本没有自信,他们会认为老师、学生都在嘲笑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成绩自然会提高上去,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增强。(五)社会、家庭、学校应该真正做到减负素质教育的到来,并未给学生减负,相反,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压力,厌学现象才会如此严重。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而不顾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要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要一个身心健康的并有着正确学习观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厌学的,对老师、对学习仇恨的不良少年。真正做到给学生们减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全力配合。[6]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的厌学心理的确很严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要真正改变这一状况,必须综合各方面,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综合作用,才能彻底解决该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各司其职,真正为学生们的成长着想,其结果一定能克服中学生们的厌学心理,使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成长。参考文献[1]鲍诗祥.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10,08:3-4.[2]魏超波,王长海.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J].大众心理学,2010,07:9-10.[3]李维忠.浅析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因素[J].管理观察,2008,23:86.[4]张考灵.我国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干预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1:194+198.[5]刘卫.中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治疗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2,10:1252+1279.[6]张保丽.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干预[J].才智,2009,27:198.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