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战胜遗忘1.两种遗忘理论遗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人对所学过的材料不能正确地回忆或再认。在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遗忘的理论中,我认为“干扰说”和“检索困难说”更贴近实际,更有说服力。1.1干扰说“干扰说”认为人在一种学习之后接下来又去从事其它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材料或所获得的信息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干扰,从而导致了遗忘的发生。其中,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叫倒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来学习产生的影响叫前摄抑制。实验:把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均分成两组,第一组先学习A材料(1个小时),接着学习B材料(1个小时),然后回忆A材料;第二组也先学习A材料(1个小时),接着休息1个小时,然后也回忆A材料。结果表明第二组的回忆成绩明显高于第一组。生活经验:人们普遍在早晨和临睡前记忆效果较好,因为它们分别避免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实际应用:有的学生善于挤时间,喜欢利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把上一节课教学内容再复习一遍,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会对下一节课的学习产生明显的前摄抑制。如果课间你确实感到精神很好,不疲倦而且想学习,那么你最好是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1.2检索困难说“检索困难说”认为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永久的,人们只要知道该信息的编码就一定能找到它们(就好象是在图书馆查找某些书籍一样),当找不到提取线索(即检索困难)时就发生了“遗忘”。如果通过指导重新获得了线索,先前“遗忘”了的信息仍然能够被找到。实验:两组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同时学习相同的材料,之后同时测定其记忆效果,结果发现用“再认法”测定的分数总比用“回忆法”测定的分数高。显然这是因为“再认法”给被测试者从大脑中提取有关记忆材料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和线索。生活经验: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走路时突然想起某个人,他的容貌乃至经常做的动作都好象近在眼前,但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过一会儿(做点别的事),他的名字又突然在脑海中蹦出来了。这说明“他的名字”仍然储存在大脑中,并没有被遗忘,只不过“检索”出现了暂时的困难,暂时没有“提取线索”而已。实际应用:学习者应尽量对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进行深加工(比如关注记忆材料的细节;对新材料从多个方面进行感知;给新材料赋予特别的意义;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形成联系等等),以使之在头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提高了“保持率”,而且可以为“检索”提供更多的线索或路径,从而有助于回忆。2.遗忘规律德国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第一个从数量方面对遗忘进行研究的人,他绘制的“保持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保持百分数为纵坐标)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起初快(遗忘急速发生),后来逐渐变慢,到了一定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实验支持了艾宾浩斯的结论。把几千个学生分成若干相等的组,在初读一篇文选后的不同时间间隔内对他们进行4分钟的检查测验,以确定先前的学习对“保持”产生了什么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如果只让他们进行一次复习,复习离原始学习时间越近则保持量越大。具体数据如下:阅读一次后立即复习一次的一组一天后平均只有2%的遗忘,一周后平均只有17%的遗忘;阅读后没有复习的一组一天后遗忘了44%,一周后遗忘达67%。3.遗忘理论及规律在学习中的应用3.1及时复习比延后复习效果好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发生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及时复习可以赶在遗忘大量发生之前使所学材料得到巩固,避免了遗忘的迅速发生,使知识的保持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建议:当天最好能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复习一遍。例如中午可利用30分钟时间把上午的学习内容复习一遍,晚上再抽一个小时把上午、下午的学习内容全部复习一遍。最好不要用课间的10分钟来“及时复习”,因为紧张的学习之后在转向学习新材料之前给予一定的休息时间是十分必要的。3.2间时复习(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时间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休息可以影响人对学习材料的巩固和保持。同样的学习材料,一天读5遍(集中学习)与每天读1遍,连续读5天(间时学习)相比,一个月后,后者的回忆量是前者的3倍。这是因为间时学习者可以在间隔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如联想,再编码等),使得提取信息的线索更多,而集中学习者前后获得的信息会产生明显的相互干扰。建议:复习时不要心急,不要总想“我还有多少多少任务没复习”,列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按计划行事就是了。例如高考前我们都要回归到课本上来,切莫一天专门看化学,一天看四、五遍,应该几门学科的课本轮流看,隔几天再看一遍。3.3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overlearning)”就是指把练习进行得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的程度。W.C.F.Krueger研究后发现学习程度在150%时保持效果最好,同时保持率不会随着过度学习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长(即报酬递减律)。过度学习的效果与上述第2条(间时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有联系。学习一种新材料达到满意程度后,采用定期温习的方法来重新学习该材料并达到与前次相同的水平(相当于间时复习),其保持量远大于集中复习。过度学习便于形成技能,而技能一旦形成便不容易遗忘,例如打字、骑自行车等。建议:过度学习还要注意一个“度”,因为过“度”会使学习者心烦、身心疲惫、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等,而且过度学习还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同一道题不要强求学生反复做多次。即使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学生没有掌握好,也应该换一种方式出现。3.4要注意材料的“意义性”“意义”是决定学习速度和保持的牢固性的重要因素。有意义的材料肯定比无意义的材料容易被学生记住。但每个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不同的,而且很多材料初看起来确实没什么意义,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材料有意义呢?第一种办法:充分挖掘自己的联想宝库,使初看起来确实没什么意义的材料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发生联系,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变得有意义了。第二种办法:对别人提供给你的学习材料重新组织使之有意义。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不会做的题,在问老师的过程中自己明白了,因为问问题时是自述题义,相当于自己在组织材料,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和有效。第三种办法:在“实际应用”的场合中学习。练习愈接近于应用的形式,愈能在学会以后起作用的场合进行,那么它就愈有意义。许多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关,多联系,便于记住,便于牢牢记住。3.5学习要有持久保持的意向,要主动地进行自我检查,自己当自己的考查人。学习的速度和学习内容的保持率与自我介入和积极参加所学活动的程度有正相关。如果你在学习之前思想上已经“准备”着持久的保持,有较高的期望,而且有一种意向“我要永远记住它”或“等一会儿我要试图回忆”,那么你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有了积极的情绪你就会用积极的态度尽力去理解新材料;你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去组织加工新材料;你就会努力将以往的经验和能力迁移到新材料的学习中去;你就会适时地检查自己“我已记住了什么?”“我还有什么没记住?”;你就会发现新材料符合你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正好“中你的意”,这样记忆效果肯定很好。建议:对待学习思想上一定要主动积极,切不可被动接受;不要光为学校的大小考试而学习,应该是自己当自己的考查人,随时接受自己的考查。3.6相信自己的能力,排除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自信是成功地做人、做事的前提。根据正态分布的观点来看,每个群体中绝大多数成员的能力是差不多的,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而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我心象”(self-image)的发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人类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有相当多的人记忆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自我心象存在问题。“失败一次”与“我是一个失败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绝对不能划等号,在内心深处绝不能轻易说“我是一个失败者”。综上,我们不难发现:遗忘是有规律的,战胜遗忘是有办法的。当然这里介绍的一些方法还得靠我们每个个体在实践中细细体会、摸索,力争找到一套真正适合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肯定会大大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