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学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考纲要求: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一节感知觉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填空或选择)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成为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即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低,反之,感受性越低,感觉阈限越高。注意: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值,他是随着刺激的客观因素和个人的主观因素不断变化的。(二)感觉的种类(了解即可)感觉的种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平衡觉、运动觉等。(三)感觉的相互作用(重点)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该刺激的强度,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和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会对这种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影响,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填空、选择)注意明适应和暗适应两个概念,可能会考选择题。痛觉很难产生感觉适应。2.感觉后效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为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即正后像和负后像。注视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这是负后像。23.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选择题)盲人视觉丧失后,听觉会部分补偿视觉的功能,因而显得非常灵敏。4.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产生的变化,即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先吃了甜的东西,再吃苦的东西,会觉得特别苦。这是继时对比。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暗,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亮,这是同时对比。5.联觉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使人产生温暖,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给人产生冷的感觉。(2011年考选择题)二、知觉(一)知觉基本内涵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选择题、填空题)2.知觉的种类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我们的电影、电视就运用了这一现象。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在暗示里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等均属于运动知觉。(提示:这一部分可能会考选择题)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包括形状错觉、时间错觉、空间错觉、大小错觉等。错觉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例如,古诗“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实际上就是一种错觉。“度日如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都描写的都是时间错觉。胖的人显得矮,瘦的人显得高,或者是一条线段横着平放显得短,竖着放显得长,是一种形状错觉。房间如果是白色的墙壁,家具摆放整齐,房间显得宽敞。如墙壁是深色,物品摆放凌乱,房间就会显得拥挤,这是空间错觉。(二)知觉的基本特性(重点)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选择、填空,注意理解)1.知觉的选择性3当面对众多刺激时,人们将刺激区分为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并将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开来。在特定条件下,被清晰反映的刺激叫知觉对象。而被模糊反映的刺激叫知觉背景。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知觉与记忆和经验有深刻的联系。当知觉时,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知觉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达到的,而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因此语言的指导能使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更迅速、更完整。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知识经验关系密切。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的整体的过程。在整体知觉中,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知觉过程中虽然事物的个别部分发生了改变,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变,人们仍然把它当做一个整体知觉。如同一首曲子由不同的人演唱或用不同乐器演奏,仍然被认为是同一曲子。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如果感觉的对象是不熟悉的,知觉会更多地依赖于感觉,并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而把它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知觉的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等。注意: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以上四种规律是同时存在的,在同一知觉现象中可能会存在多种规律,但可能以某一种为主。三、学生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的发展小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发展很快。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占主导地位;听觉的敏感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但在整个小学阶段都不如成人,也未能达到高峰。大小肌肉运动觉都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有关。到了初中阶段,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对青少年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性也在增加。初入小学的儿童一般能很好地辨别前后、上下、远近,但对左右方位的辨认4还不完善,常常要和具体的事物结合才能辨认。三年级以后,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逐渐能够概括、灵活地掌握一般的空间概念。但对超出其经验范围的概念掌握较困难。小学时期是儿童时间和空间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课间休息后经常迟到,与儿童的时间知觉不完善有关。在教学的影响下,儿童时间观念发展较快,三年级儿童能正确理解一般时间概念的意义。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2012年填空题)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实物直观富于真实性,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实物直观不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因素,且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它无法提供某些事物的重要的感性材料,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化学反应等。•注意:去参观农场和工厂,演示试验以及现场教学都属于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模象直观是指观察与教材相关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模象是模拟的形象,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简化或夸张,突出本质特征。模象直观与实物之间往往有些距离,真实性会削弱。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言语直观不受时空和设备的限制,感性材料来源广泛,是教学中大量使用的直观方式。但言语直观所唤起的表象不如通过观察实物和模象所获得的映像完整、稳定、鲜明和准确。(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选用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五、观察(2010、2011年连续考试)(一)观察的概念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二)观察的品质(略)(三)观察力的培养(2011年简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提出一定的观察方法;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4.引导幼儿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和作文等。5.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的结果。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5第二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以讲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信息储存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的容量大,信息原始等特点。短时记忆又称为工作记忆,是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的时间大约为5秒到两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约为7个单位(即7±2单位)。它还具有主体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等特点。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储存,它保存的时间从1分钟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选择题、填空题)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我们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后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留在了我们的头脑中。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如,对公式、定理和法则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多年后我们仍清楚记得我们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的心情。这种记忆就属于情绪记忆。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如对溜冰动作、舞蹈动作等的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和程序性知识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程序性知识是对如何做的事情的记忆。如动作技能的记忆和运动技能的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三)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即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