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城市设计考察题目中山大学边界空间调查研究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城市规划班级122学号1209200014、1209200003学生姓名吴佳聪、魏彤彤指导老师骆尔褆完成时间2016.06.02中山大学边界空间调查研究第一部分:调查主题分析一、研究背景2月21日,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政策文件,其中文件规定的“不再建造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我们对于我国现存各类用地之间边界的思考。身为大学生,校园是我们每日学习生活的场所,对于校园边界空间发展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二、研究意义高等院校有机地生长在城市里,高校与城市、社会的关系经历着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边界空间作为高校与城市彼此融合的地带,能产生强大的边界效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向城市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高校边界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的良性关系能够促进两者共同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调查提纲一、调查对象中山大学老校区边界空间本次调研范围着重于与校园边界相邻的社会公共空间(如公园、公共建筑等),以及校园4个大门的前区空间。二、调查方式文献调查法、实地勘察法、访谈调查法三、调查时间4.28-5.01四、调查计划表1分工表时间内容4.26-4.27着重于文献调查及资料搜集,明确高校边界空间的定义及其调查目的、意义,通过卫星图、cad等,对调研场地进行总体感知认识。4.28-4.30实地勘察,着重调查边界空间的主要节点,记录边界空间的类型、人群、活动特征等内容。4.31-5.01对搜集的资料及现场调研的信息进行整理,必要时再返现场补充数据。五、调查分工以校园中轴线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两名成员各主要负责一部分区域。东部(包括北门广场):魏彤彤西部(包括南门入口):吴佳聪图1分工示意图WE第三部分、调研成果整理及分析一、高校边界空间的界定边界一般呈现出线性的形态,当线性形态向内外两侧拓展,并且具有一定宽度时,就可以容纳人在空间内进行聚集以及活动。边界空间可以理解为内部空间——边界线——外部空间三者共同形成区域。边界空间同时属于边界线两侧的空间,是两个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边界空间本身也具备整体性、独立性。高校边界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重合的部分不仅包括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而且也包括到高校建筑场地空间以及高校建筑内部向社会开放的使用空间。高校边界空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图2):(1)校内部分,位于校园边界以内的区域。(2)边界线,位于校内校外部分的交接处上,包括道路、围墙、入口空间或位于边界处的建筑。(3)校外部分,位于校园外部周边城市区域。二、边界空间构成要素分类从空间构成要素角度来看,中山大学边界空间的实体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水平界面、垂直界面。不同的空间构成形式决定影响着空间的视觉和心理感受。1.水平界面水平界面是指通过水平方向对边界进行划分的要素。水平界面的划分方式主要有:铺装、道路、高差、自然景观变化等方式划分边界空间。不同的水平界面构成方式导致人们活动、流线发生差异。中山大学边界空间的水平界面主要由道路和环境景观两种类型(表2)。(1)道路高校水平界面最为常见的形式是道路。大部分高校老校区通过道路与城市空间分隔开来。中山大学老校区水平边界大部分则通过道路与城市空间分隔开来。如校园南面以新港西路未界与城市空间分隔开,新港西路属于城市次干路,双向八车道,来往车辆较多,车流速度较快,这个边界空间多是过境人流与车流,较少停留空间,环境氛围节奏感强烈。(2)景观环境另一种水平边界的形式是景观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水体、山体等)以及城市性人工景观(如公园、人工湖等)。中山大学的北边界以珠江为水平分界。靠近北边界的校园环境明显比南边界环境氛围安静且视野开阔。表2水平界面类型类型区位图要素照片道路水平界面新港西路景观环境水平界面珠江图2边界空间新港西路珠江边界校内校外2.垂直界面垂直界面是通过竖直方向隔断相邻空间的划分要素,基本限定了校园的内外关系。这种分隔是围合度较强的空间边界类型,不同围合度的垂直界面会影响边界空间开放程度以及人们的空间认知。垂直界面对人的视野有一定的控制与约束作用。通常高校垂直界面构成要素具体包括围墙、栏杆、景观分隔等。其中围墙、栏杆属于硬质边界;景观分隔属于软质边界。作为边界的围墙与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和文化特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围墙由开始保护校园,隔离城市的作用,逐渐发展到传统的校园边界标识物。随着社会逐步发展,高校的开放意识越来越强烈,许多高校新建校区不设置围墙。围墙是分隔程度最高的限定元素,栏杆是分隔程度次高的限定元素,绿化景观是分隔程度最低的限定元素。围墙的开放程度不同会影响边界两侧的空间形式,产生截然不同的活动类型。表3中山大学边界垂直界面类型类型分隔程度区位剖面图照片实体围墙最高栏杆式围墙次高景观分隔最低中山大学老校区处于城区当中,校园与城市空间交接之处绝大部分采用实体围墙形式分隔校园与城市,尤其在靠近喧闹的城市道路、小区等地方;栏杆式围墙主要运用在靠近珠江的北边,环境较为安静;而景观式分隔则在地铁出入口广场处运用。三、边界空间开放程度边界空间的开放程度增强人们对边界空间环境的认知与理解。不同围合程度的空间能够给予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包括场所感、安全感。边界空间围合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围合程度,可以分为三类:(一)全围合空间,四边都有建筑、构筑物或围墙围合,高校与城市、社会的联系基本被隔绝。(二)半开放空间,向城市空间有开放口的空间类型,例如高校边界院落空间。(三)全开放空间,空间完全开敞,周边没有建筑物围合,围合程度最低,例如广场空间等。表4不同开放程度的高校边界空间属性比较边界空间开放程度视线通透性交互性使用率照片全围合空间差差较低半开放空间强好高全开放空间极强好较高不同的边界开放以及围合程度,对应空间公开与私密。公共与私密的程度会影响使用者的视觉、心理的要求。围合空间四边邻接建筑物,视觉基本被阻挡,由于空间、视野受限,人们较少在次空间活动,此类空间容易成为荒废的缺乏人气的空间;半开放空间使用者人数比完全开放空间及完全封闭空间相对较多,因为半开放空间带给人一种安全感,与校园仅一墙之隔由一扇小门实现互通的集市街人气较旺;开放空间周边无建筑物或构筑物直接遮挡,视野开阔视觉通透性为最好,能够欣赏珠江的景色,是附近居民休闲场所的不错选择。四、边界空间功能类型边界空间曾经给人们留下不确定、无功能的印象。随着高校边界空间与城市、社会之间交流日益增加,高校的边界空间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承担着各种具体的城市公共功能,以此适应校园、社区、城市的各种需求。通过实地调研,除去商业性质的边界空间,中山大学老校区边界各边主要承担城市公共功能,可以划分以下四个类型:1.交通集散边界空间南门校前区位于中山大学校园的正门出入口处,校园的中部行政教学区南端,出入的主要是行政办公人员、教师和学生。该入口区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停车场,无行人停留休息空间。西侧停车场为岐关车站的停车场地,东侧停车场地主要供给校内教职工使用。通过对中山大学学生与教师的抽样访谈中,根据表5中的数据,南门校前区在安全性、舒适性和活跃性方面评价分值为负值,在绿化环境、空间尺度、可识别性、可达性等方面为正值,且在可识别性方面评价分值达到1.2,说明南门校前区的可识别性较强。但被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该空间缺乏休息停留场地,不能满足在校门口接人、等候等活动的需要,且南门前区空间处于城市道路的十字交叉路口处,经常出现人车交通混乱等现象。表5师生对校前区的评价分值表校前区位置人群安全舒适绿化尺度可识别性可达性南门学生-0.33-0.390.170.451.220.61教师-0.2101.20.561.210.72东门学生-0.050.220.220.6101.33教师-0.040.230.320.71-0.31-1.89西门学生-0.5-0.620-0.35-0.5-1.5教师-0.32-0.71-0.23-0.4101.92北门学生1.0510.50.781.390.17教师0.981.320.671.11.56-0.75说明:表中数据代表被调查者的平均评价分值。评价分值区间为(-2,2)。图3中山大学南门区位图图4中山大学南门2.文化建筑边界空间这类空间主要集中在南门西侧,靠近中大地铁站。西侧为中大科技园,东侧为广东省昆虫研究所。高校边界的文化建筑因其文化资源对周边地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传播文化的教育意义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意义。在格局分布上看,这类高知识要求的建筑是分布校园外,紧邻着校园边界,从此看出是社会尝试借助高校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而将此类建筑分布在高校边界空间,而不是高校主动将文化建筑布置在边界处与社会实现资源共享。但是通过这样的文化建筑边界空间,通过校内师资学生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产业的结合,已逐步实现校内向社会进行文化输出并为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大门。对于中大老校区来说,校园自身的文化建筑(如图书馆等)是布置在校园中心,起到校园中心区文化集聚的作用。这样一个知名度颇高的老校区并未对社会开放其文化硬件资源,而通过与路人的访谈中,有不少附近的居民表示,对共享这洋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校园的文化资源很期待。而目前中大老校区边界的文化建筑主要供给校内专业人士与社会专业人士的文化交流,对于普通的社会居民并未开放文化交流空间。图5文化建筑边界空间3.休闲景观边界空间这类空间代表为中山大学北门广场,广场直接连接中山大学码头,属于城市级别的公共空间。200米范围内有4个住宅小区,500米范围内有8个住宅小区以及一个酒店。所以中山大学北门广场兼以两边住宅小区穿行的功能,但对于学校师生而言,由于北门广场对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功能作用不强且距离较远,故相对于他们而言可达性较差。北门广场良好的广场景观令很多被访者对该入口的印象除了可达性较差外,其他方面都优于另外3个校门前区。广场以慢行交通为主导。城市大车流量的交通,通过位于滨江东路的下穿式隧道立体化解决。校园车行交通,通过广场西侧道路组织,车辆不能进入广场内部。广场可以从东、西、北面步行进入。广场的主要入口北向牌坊出,步行次入口有6处,如图6所示。广场空间层次较为丰富,基本可以分成8层,如图7所示。北门广场北面入口设牌坊以强化入口标识,进入广场需要上台阶,轴线部分地面抬高,两侧有围栏划分空间。南北宽约85米,东西宽约70米。其南面有围墙作为界面。北面有水系作为界面,珠江提供了界面最重要的景观要素。东西边界以花坛作为划分。每个层次的空间面积约为500—1000㎡,尺度较为合适。广场可以清晰地划分出穿越区,停滞区,活动区;这些区域相互融合渗透,使得人们在里面的活动较为丰富。图6广场活动流线分析图7空间层次分析图8活动类型分析根据现场调查,笔者对人们在南校区以及中山大学北门广场的使用情况作了如下的分析。如图8所示。人们更乐于在有台阶、花坛处聚集坐着休息。小孩、妇女、中老年人休憩的需求较大。在树下的区域属于半围合空间,也是一个活动人数较多的地方。人们会进行健身运动,如打羽毛器、轮滑等。沿珠江边聚集了散步、跑步的人。在广场牌坊、轴线附近,拍照留念的人数较多。在其余硬质铺地的区域,步行穿越的人较多。轮渡靠岸是,瞬间人流量增大。广场以成年人的使用为主,休息、穿行、运动的需求较为均等。少年儿童活动的比例占了很大比重、其次是休息。中老年人使用广场的较少。笔者在现场发现许多情况都是随处坐下。其中花池特别受欢迎,为人们提供的休憩设施基本满足要求。但没有明确的指示,有些人坐在牌坊的台阶上,影响广场正常的通行秩序。北门广场作为城市广场、校园广场,并且兼以两边住宅小区穿行的功能,其可达性十分高;以慢行交通为主导,广场的出入口数量多。尺度较为合适,分区合理,互融合渗透,社会化活动较为丰富。广场牌坊的岭南高校文化特征明显。但是广场的休闲设施人性化设计不足,使用者坐在台阶上,影响正常的通行;使用者以周边居民为主,以成年人和儿童使用为主,缺少对学生、教师的的吸引力。五、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