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考试20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晋城为例摘要: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是一个历史性话题。不论是早期的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还是近年比较走红的聚集经济理论、梯度推进理论,都或涉足或深化了这个命题。本文仅以晋城这一个案为切入点来研究分析区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关系的一个侧面,即如何通过强化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及健全完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带动的传导机制和动力机制,来发挥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区域经济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互动共荣。一、强化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离开中心城市的强劲拉动,区域经济不可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开区域经济的有力支援,中心城市也不可能繁荣昌盛。然而,在区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这一对矛盾中,中心城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动者。中心城市之所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由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聚集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点面”空间推进规律这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根据已实现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和基本经济规律,最初,城市以至中心城市主要是适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发挥着一个区域商品、资金、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集聚和扩散中心的作用。尔后,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以至中心城市主要是适于产业和劳动力地域分工的要求,发挥着一个区域企业、产业、资本、信息、人流的集中、集群和辐射的功能。工业化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弱,作用的大小基本依赖于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在于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演变又不断引起社会资源在一定空间上组合和调整,这种组合和调整沿两个方向运行:一是呈偏平状集中扩大;一是向高层次推进。不论是沿何种方向演进,社会资源配置结构一定是由收入弹性较低的以农业或传统工业为主的结构向收入弹性较高的以工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化。与此相应,中心城市功能的扩充和升级也是沿两个方向运行:一是城市功能不断丰富,由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一是中心城市功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不论是沿何种方向转化,一定是扩散旧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而聚集新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其结果,都有助于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增强。中心城市的形成以至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增强,是聚集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扩散、辐射、带动功能同样离不开聚集经济的作用。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各种生产要素聚集成企业、许多企业聚集成企业集群,但当聚集体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一旦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停止下降,生产要素开始扩散;由于外部经济的作用,分工协作产生生产力,生产要素产生了集聚的趋势,当集聚到一定程度,外部不经济出现了,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经济要素出现了扩散的趋向。总之“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产生集聚引力,到一定程度,产生了规模和外部不经济导致经济要素的扩散”。经济要素由中心城市向区域经济扩散、辐射,呈“点面”空间特征,具体有点线面扩散、墨汁式扩散、等级扩散、跳跃式扩散、串珠扩散、发展极扩散等形式,其中等级扩散、点线扩散、墨汁式扩散是主要形式。综上所述,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由“面到点”,是生产要素集聚,中心城市极化的过程;由“点到面”,是生产要素扩散,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发挥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辐射功能是聚集功能的衍生品。晋城,是山西东南门户,经济强市,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煤铁之乡”的美誉,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煤炭探明储量273亿吨,无烟煤储量占全国的1/5,占山西省的54.7%。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1市1区和4县,总人口211.8万人。2003年完成GDPl98.48亿元,人均GDP9385元,完成财政收入3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2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11个市排序均列第3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该发展得更快、更好的山西希望之星,由于生产要素极化不充分,城市化滞后,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影响和制约着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化和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城市化率仅9.3%,城镇化率也只有39.3%,远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水平;中心城市建城区仅2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0万,只有19.72万人。为此加快晋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强化其极核作用,就成为晋城必然的战略决择。二、完善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1.企业企业是生产要素的最基本整合组织形式。生产要素由分散向中心城市极化、由集中向区域范围扩散,主要是以企业为载体,通过企业的联合、兼并、股份、破产等途径来实现的。企业机制是否灵活、规模大小、集群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弱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而且企业的发展水平还决定着中心城市的极化与辐射半径。大凡国际化大都市,不是有面向世界的金融业和信息产业,就是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所在地。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跨国公司500强已有90%以上在中国设立了总部和研发中心,这其中的90%以上又都是设在上海和北京。而一些没有几家跨国公司、进出口额又很低,经济外向度很低的城市,也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就不免有些好笑了。因此,增强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首先必须在企业这个层面下功夫。一是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活搞好企业。晋城是资源型城市,大多是煤炭及其相关企业,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0%以上。由于受煤炭这一计划经济最后堡垒的制约,企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煤炭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企业不活,城市也缺乏生机。近几年加大了企业改革的力度,不仅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而且鼓励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规模有所扩大,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开始显现。二是改革改组相结合,发展特大型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企业。山西是煤炭大省、晋城是煤炭大市,但却没有产值过百亿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晋城正坚持“关小改中建大”的方针,以兰花企业集团为龙头,着力组建大集团、大公司,打造经济旗舰。进一步,拟打破所有制、隶属关系的限制,全面整合区域企业,打造经济航母。三是依托经济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布局,搞密搞壮企业。企业以集群态园区化布局,正在成为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一种新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增强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晋城200万吨高浓度氮肥基地和200万吨中高档铸件基地的建设,走的正是企业集群的路线,其优越性已经初步显现。2.产业产业作为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互动共荣的传导载体,能否发挥功能最大化,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产业链长短以及产业地域分工与协作关系。首先中心城市与城镇以及乡村产业分工与协作必须趋于合理。只有促使中心城市和区域间建立在合理、互补、互惠基础上的区域性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关系逐步形成,并日益成熟,从而使得整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加速增强,才能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和置换,推进互动共荣局面的完善。其次,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如上所述,产业结构演进优化的过程,正是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向后期推进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城市化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重工业化发展战略,行政调节机制破坏了产业结构演进固有的规律,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失衡,产业结构“虚高度化”倾向严重,抑制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有序变革。晋城市这方面矛盾尤为突出。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几十年始终占85%以上,霍夫曼系数长期在2.0以上居高不下,产业结构“虚高度”化可见一斑,严重束缚了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的互惠、互利合理流动和配置。最后,产业要发挥其在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间的传导机制,还必须延伸产业链条,产业链条越长,极化辐射的半径就越大。如果说产业区域间分工与协作是从面上发挥作用、产业结构演进是从点出发发挥作用的话,那么产业链则是在线上发挥产业载体的作用。晋城市针对煤炭产业链条短的弊端,着力在“煤利用、煤转化、煤加工”上下功夫,实施煤一电一化、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铸、煤一甲醇一精细化工一体化战略,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强了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显露出光明的前景。3.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中心城市“等级极化”与“等级扩散”的具体形式,次一级城市和重点镇是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桥梁和二传手,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和科学的城镇职能结构,是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和作用发挥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首先城镇的规模结构要合理。社会经济要素在一定区域范围极化,不论是“面线点”,还是“梯级”状,拟或别的什么形态,都离不开次一级中心城镇向高一级中心城市聚集,经济要素扩散则沿相反方向运行。城镇规模结构的层级多少以及每一层级城镇规模的大小,取级有两级足矣,即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包括县城)。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土地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城镇规模合理扩大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城镇的数量和城镇遍地开花。这里涉及到城市化道路问题,简单地讲大城市特大城市与小城市和城镇,谁优谁劣,都有失偏颇,必须放在城镇规模层级结构中去考察。其次城镇的职能结构要科学。要知道中心城市和次一级城镇以及同级城镇相互间,不只存在协作关系,还存在竞争关系。城镇职能结构不科学,相互冲突、抵触,不仅制约中心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强化,而且影响着次一级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晋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曾几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与此相应小城镇遍地开花,此后虽然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按园区布局,使小城镇规模有所扩大,涌现出了一批重点小城镇,但由于小城镇分散且规模小的毛病仍没有根本解决;加之产业结构雷同,中心城市与重点城镇以及重点城镇之间的竞争始终没有消弱,合理科学的城镇职能结构始终没有形成,由此制约了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增强,反过来影响了重点城镇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的方针,以增强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为龙头,构建科学的城镇职能结构体系。三、健全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1.比较利益推动机制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比较利益是产业结构演进、生产要素聚集、企业集群布局、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增强的原动力。劳动力之所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由农村分散定居向城市聚集化、规模化定居;生产要素之所以从传统产业转向现代产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分散向集中布局;企业之所以千里迢迢,甚至远涉重洋流动集群,皆是比较利益在起作用。为此,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发挥作用,必须以利益为导向,在软硬环境建设上下功夫,保证投资者、企业的比较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中心城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2.市场机制驱动市场和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机制,也是中心城市极化和扩散效应发挥的基本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考虑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问题时,应始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统筹规划。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打破行政壁垒和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