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花好月圆内容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地指导措施,通过理解朗读目的,让学生有兴趣读;明确朗读要求,保障朗读时间,让学生会读;给予朗读指导,让学生善读;体验朗读乐趣,让学生爱读,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试论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朗读如果说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学生的精神之旅,那么朗读就是旅游的车,观赏的景,品味的神,在这神奇的语文之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不少学生在课上不想读,不愿读,有的学生也不会读。特别是那些语文成绩比较差的同学更是读不对、读不通;有些成绩良好的同学则认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语文似乎就是读读讲讲,形式比较单调,感觉语文学科的进步不明显,上课的兴趣下降。其次是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一、了解朗读目的,让学生乐读朗读,对于提高学生普通话能力,增进人际交往,摄入知识信息,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扎实语文基础,提高理解和欣赏水平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对朗读目的的认同有利于他们与老师一样重视朗读,愿意朗读,同时在课堂课外,对放声朗读,积极练读的同学给予表扬,而对滥竽充数或者根本不读的同学加以教育,并在课后监督其到老师或指定的同学处过关,甚至争取家长的合作,在家里加强练习,确保课堂上人人都肯读,这是有效朗读的重要前提。二、明确朗读要求,保障朗读时间,让学生会读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老师让每个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流利,即顺畅,对长句子要学会自然停顿。有感情,则是能表达作者的喜怒爱乐。首先,我们要保障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读完再停下,不可匆忙示意学生停下,转入下一个程序。特别在初读阶段,可以请大家把难读的语段提出来,大家讨论练读,直到达标。第二,精讲多读,把时间给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品味、思考。我们要明确朗读不是一个走过场的教学环节,更是学生必须会的一项语文技能。因此,每读完一遍课文都要求学生同桌过关,老师抽查,确保学过的课文人人会读,个个达标。三、给予朗读指导,让学生善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和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词汇和句子,有助于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朗读训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从基础着手。句子中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但是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句、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应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自读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后老师又出示了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例如以《黄山奇石》一课为例,出示“闻名中外、陡峭”等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接下来出示词组“闻名中外的黄山、陡峭的山峰”让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提示:“什么样的黄山,什么样的山峰……”去感悟黄山的名气,山峰的险峻,并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这是个长句,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把握好长句中的停顿,因此我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试读,边读边找感觉,然后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同时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这一切都是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障碍,为通读课文做好准备。总之,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朗读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二)在情境中领悟。朗读时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那么如何“入境”呢?1.明理“入境”。所谓明理入境,即是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运用明理性朗读指导法,关键是让学生明理,然后再进行训练。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珊迪》一文中,指导朗读小珊迪乞求说:“先生,我可以帮你去换零钱……”时,我们首先可以把“乞求”与“请求”作一比较,从而更好地体味小珊迪的窘迫和无奈,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并能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的深刻内蕴,被其中内在的情感所吸引,所陶醉。2.激情“入境”。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如在教《月光曲》一文第8、9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学生对其中联想部分比较难解,我们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会读的情感。首先放音乐《月光曲》片断,同时用媒体配以相应的文字所描述的图片,这样学生就一下子理解了“清幽”的意境,“波涛汹涌”的场面。同时音乐的起伏,舒、紧、强、弱,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朗读的节奏和力度了。另外,教师的引读、范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如教师的引读,它可适当地营造良好状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不但能给学生酝酿了先决情绪,也升华了课文的魂。如《小音乐家扬科》,文中“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只有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教师可引读,扬科临死前多想听一听,村子里的演奏;扬科躺在长凳上听笛子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扬科躺在长凳上听姑娘们的歌声,这是最后一次了。连续几个“最后一次”伴随着引读,节奏和感受已滋生在学生的心头上了,情感也上长了一个高度。学生已有了读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不断续读,不断深入,达到了师与生,师生与作者,读者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和共鸣,这不是彻底入境了吗?会收到良好的效果。3.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之入情。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技巧指导的重点训练应是朗读技巧的综合应用。(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3)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节奏。(4)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5)速度。有的文章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同,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或逐渐放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合理的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三)训练朗读的方法。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1.教师范读。教师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在教学《黄山奇石》中“猴子观海”这部分时,作者笔下的猴子顽皮、可爱、神态入情入境,那么怎样运用朗读方式表达这一切呢?在学生朗读出现困难的时候,我立即为学生范读课文,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语调清新,感情充沛,表情自然,轻重缓急适当;在范读的同时,我已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入到课文内容之中了,朗读中所发出的每一个声音,所表露出的每一个表情,无不在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这种富于示范性的朗读,不仅会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具有指导和点拨的作用,从而把他们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2.领读。教学中有了好的范读,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但读起来又不能像教师那样琅琅上口。因为对学生来说,朗读的技巧,即使教了,他们也不可能全掌握,而只能通过对老师和那些优秀学生朗读的模仿,逐渐养成语言习惯。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在领读这一环节中,并不是千篇一律都由教师领读,有时我指名让读得好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想“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这位同学哪里读得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例如:一个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完《黄山奇石》第5自然段后,老师随即问道:“听完这个同学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老师的话音刚刚落下,学生们的就纷纷发言,“我感到阳光照到这只雄鸡的身上,金光闪闪的很美。”“我感到这只雄鸡好像真的在伸着脖子,叫个不停。”“我感觉这几块石头又大又漂亮”……从孩子们稚嫩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好”的标准早已心中有数,虽说有的学生当时并没有去品头论足,但他们已经知道了该怎样去朗读这部分内容,努力向好学生看齐。此环节的设计,对于优等生来说,他们可以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带动全班朗读水平的提高。而对于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也有了前进的方向。四、体验朗读的快乐,让学生爱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与文字接触,让书中的人物或景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学生去读,而且要学生乐于去读,使他们体验到读的快乐。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氛围。在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使自己的脑海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从而调动情感来读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如果能及时地作出评价,就能激励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所以只要学生读得稍有进步,就应给予肯定、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使他们不断提高朗读水平,产生读的快乐。在教学中,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各年级的要求不同,但都应当重视读的训练。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朗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