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中学德育课程比较德育课程作为德育内容的系统化载体,是德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重要中介,其性质、内容及存在的合理性等问题一直是各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在我国,德育通常是相对于智育、美育和体育来划分的,不仅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包括政治、思想品质及法制观念的培养等;而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德育专指伦理学体系中的道德教育。受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道德教育的界定存在相当的差异,从而导致中外德育课程在内容,范围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作为世界发达国家,美国中学德育课程和我国的有着很大不同,通过了解国外中学德育课的特点,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吸收国外德育课程的合理成分,对我国德育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美国中学德育课程概况总的来说美国的中学德育课程分为三种:品德教育课、社会科、公民学。美国是典型的自由主义国家,在专门设德育课的学校,德育课有的被称为“社会”或“公民”的,也有直接被称为“政治”或“民主主义原理”的,不一而足。由于教育体制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地方分权制,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灵活的教学,许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直接的德育课。因而,各州各校的德育课程及相关大纲和教材不尽相同,但在繁多的名目中包含着许多共同的基本内容,如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同时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一直以来,美国的德育始终没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为了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坚精神”,美国的一些州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品德教育课程并进行试点,到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该课程,目的在于:一是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三是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四是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国民,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美国中学德育课程份量多,内容也较深,每个星期有三、四节不等,教学形式也更多样化,并有讲授和实习,编制的课程特别针对青春期到来时心理萌动特点,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自我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强调的价值观与小学相同——即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发挥等,但水平却有重大差别,并把它们分为社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内容包括:烟酒、吸毒的危害,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强有力领导人的优良特征,认识时间管理与目标实现的关系,影响个人名誉的因素,认识消费与生产对经济保障的关系,履行公民选举、陪审及义务责任等。此外,在美国的一些中学中还设有公民学教育。公民学教育课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普及,其目的一是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二是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三是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一些美国中学的生活指导课程也颇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导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以个人为指导对象,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生活指导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二、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现状我国现行的德育课程又称为思想品德课程。该课程以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德育课程的建设从内容、标准到实施和评价已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课程性质上讲,我国的德育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性,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课程目标上看,较以前更为具体和详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分类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二部分。每部分都对学生所要达到的指标做出了详细说明。我国现行的中学德育课程内容基本上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关系为主线,内容涉及青少年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主要方面。除此以外,我国德育课程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方而开始重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前提下,强调课程内容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上。在选取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提倡生动活泼、丰富多样,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三、中美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比较(一)美国中学的“能力模式”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方法各异。全国中学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各州有各州的课程,甚至一个州之中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德育课程。有的受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模式影响,有的受路易斯·拉思等人价值澄清模式影响,还有的受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影响。但无论受哪种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美国中学德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训练。美国中学采用“能力模式”特征的德育课程主要受价值澄清学派的影响,即将道德看作是一种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认为教育是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观选择能力的过程。该教育模式不采用灌输的方式,认为灌输的方式会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培养出所期望的自我负责行为。该教育模式采用7个过程提醒或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怎样更有目的、更稳定、更负责地生活。在“能力模式”影响下,1983年美国“全球探索中心”组织了57位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专家编写了《青少年能力》一书。这一模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灵活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制作等多种实际活动,培养训练学生具体的道德能力。每节课老师仅讲一刻钟,每班仅十几名学生,并配2名教师指导活动。例如:学生模拟怎样拒绝他人的不正当邀请,练习“合格地倾听他人讲话”的技巧,编写征集朋友并为朋友服务的广告词,集体创造解决家庭纠纷的趣味活动,开展具体实际的道德能力培养与训练活动。《青少年能力》课程为培养学生道德能力设计了几十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这些活动启发学生学会人际交流,建立自信心;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学习对他人的尊重。还介绍现代社会的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进行决策,如何确立生活目标等。(二)我国中学的德育课程模式1、传统灌输模式。我国中学德育课程中的传统灌输模式,是以老师说教、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注重讲授、示范、规劝、批评,主要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多年来由于中学德育课程采用传统灌输模式,出现了呆板、生硬等弊病。例如,目前中学德育教材中许多内容与小学重复,不管学生是否已接受,还是重复性地坚持灌输。而且,中学德育课程内容有成人化倾向,违背了教育规律,表现出只注重简单地灌输,而不注重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不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由于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过于注重传统灌输,一度被学生称为“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这种传统灌输模式在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或多或少都有表现。2、“应试”模式。所谓应试模式是指教育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方面突出应对考试的要求,具有一切为考试服务的特征。这一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后形成的。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政治考试高分的现象。教师采用的是“凡不考的内容不讲”,学生是“凡不考的内容不学”。形成“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最后考条条”的应试教学模式。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学校竞相出复习资料,竞相搞模拟考试,甚至出现大讲答题技巧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只重视考题的应试模式特征。三、中美德育课程教法比较(1)隐蔽性与直露性美国中学的德育课程、教法大多采用较为含蓄、隐蔽的做法。例如,美国有的课文标题是《三条腿小凳》、《友谊广告》,内容是讲自信心的三个条件和与朋友发展友谊、加强集体观念。用“三条腿小凳”暗喻三个自信心条件,用友谊广告这一艺术形式宣传同学友谊、集体观念。这种做法显得活泼、亲切。与美国教材相反的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教材就显得较为直露、生硬。例如将“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作为课文标题,其直露就像标语口号。(2)活动教学与“满堂灌”美国德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其教学大多采用“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常常设置一系列活动情境,每节课都让学生参与表演、评比,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而我国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德育课程活动设置很少,几乎每节课都坚持教师讲授为主。国外学生用书,许多是半成品,学生可以在书本上边学习,边记录,边做作业,而我国学生用书大多是从头到尾印满了字,没有空白留给学生填写设计。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德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3)多种教具与一支笔在教学用具的采用方面,美国中学德育课程采用大量的彩色图片、漫画、教学软片、教学音乐带、教学录、像带、格言、谚语及辅助教材的故事性读物。这些教学用具的普遍采用,使德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与之相比,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辅助教材显得过于单调,不仅很少专用的教学录像,而且教科书中只有少量的插图、照片。教师授课常常是只凭一支粉笔,从头写到尾。四、值得借鉴的经验比较中美两国国中学德育课程的不同,可以发现,美国德育课程强调对学生具体实际能力的训练与教育,而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则过于偏向政治观念,偏重教师认真讲授,偏重应对考试,最突出的问题是过于偏重教育的主观意识,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呆板。当然,中美两国的国情不同,不可能强求同一,但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经验教训上,各国德育课程却可以互相参考、借鉴、取长补短。(一)德育课程目标应关注个体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德育课程目标基点仍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德育素质的教育目标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对公民素质的需要。我国的德育课程目标过多服从政治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对个体个性发展的需要,尽管在新的课程标准当中有所提及,但一直不够重视。德育课程应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个体发展的需要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制定品德课程的目标方而,应注重人文性,将目光多投入到学生个性的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认知、判断、反思能力的培养上。在教育内容的编排方而,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和水平选取能为学生所理解、接受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二)丰富德育课程内容我国德育课程一直注意联系国家政治生活现实,这虽是个优点,但是在密切联系政治时事时,在很多国际上流行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选取和编排方面却相对滞后,同时,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课程内容的结构和设计上看,多注重知识逻辑,忽视生活逻辑,致使学生学习被动。当今的德育已不再满足于过去的抽象谈论“弘扬人性”,也不仅停留在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与斗争,更不是简单的政治灌输。现代德育的意义在于使一个本属于人的世界回归于人,也使人回归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个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就成了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中国德育更新观念,丰富我们的德育课程内涵,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更全面的人。美国德育教材不论从内容编排还是教学组织方面都具有生动、灵活和多样的特点,这正是我国思想品德教材所缺乏的。虽然近年来有很大改进,但在可读性、趣味性和信息呈现的多元性方面与国外仍有很大差距,需要改进。(三)德育课程应重视实践性思想教育是种与生活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美国的德育方法、形式多样,注重通过通过实践活动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