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执业药师考试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经络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则是与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异常。相乘(相克太过),相侮(克制反向)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2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肝为刚脏、罢极之本、将军之官肺为华盖、娇脏、相傅之官、气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作强之官、腰为肾之府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寄旺于四时,维持脏器恒定脑为元神之府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小肠主液、大肠主津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三焦者,决渎之官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暑多挟湿。3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阴中求阳,即在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亡阴:烦燥不安、口渴欲饮、心悸气喘、手足尚温、大汗不止(汗热而粘)、舌红而干、脉数疾无力等躁动、干燥与向外脱逸而不能内守的危象。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恶寒踡卧、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心悸气喘、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严重虚寒的危象。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因地制宜,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百病多有痰作祟阳黄(脾胃或肝胆湿热)、阴黄(脾胃为寒湿所困)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腐苔--如豆腐渣主胃气衰败;阳热有余,多见于食积痰浊4腻苔--如油状物主湿浊内盛;阳气被遏,主病:湿浊、痰饮、食积。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以五心烦热为特征,故又名“骨蒸潮热”。湿温潮热:其特点午后热势加剧,身热不扬,阳明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多在日晡时热势加剧,因此又称日晡潮热。头痛连项:太阳经。两侧头痛:少阳经。前额痛:阳明经。巅顶痛:厥阴经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渴欲饮但水入即吐:饮停于胃。渴但欲漱水不咽:内有瘀血。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厌油腻:湿热。妊妇:胃失和降。消谷善饥:胃火炽盛。饥不欲食:胃阴不足。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除中:脾胃之气将绝。口淡:脾胃气虚,寒证。口苦:热证。口甜:湿热蕴脾。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口涩:燥热伤津。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口粘腻:湿浊,痰饮。平脉:一是“有神”,即脉象和缓有力;二是“有胃”,即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三是“有根”,在尺部沉取,仍有一种从容不迫应指有5力的气象。四季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促、结、代脉都属于节律不规整而有歇止的脉象,但结、代脉都是不规则的间歇。迟脉一息不足四至,数脉一息不足五至以上。蒙医基础理论:三根:“赫依”、“希日”、“巴达干”为三根,“赫依”属五元之气,中性,是生命活动(包括语言思维)的动力和支配者:“希日”属五元之火,是机体阳或热能的基物:“巴达干”属五元之土和水,是机体阴或寒性的基物。七素:又称七精。分别为精华、血、肉、脂、骨、髓及红或白精,是机体的构成物质。三秽:稠、稀、汗等三种排泄物蒙药方中味数7、10、18者居多传统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灰剂,油剂,搅合剂,酒剂蒙医用药剂量较明确而恒定。按成人计,汤剂:每次3~5g,一日3~4次;散剂:每次1.5~3g,一日2~3次;丸剂(除毒麻药另有规定外)11~15粒,一日1~2次。蒙药8种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灰剂、油剂,此外还有搅全剂与酒剂,现己不常用。维医基础理论:8种正常气质:热、湿、寒、干、干热、湿热、湿寒,干寒6维吾尔医握据药物性质的强弱不同,将它分为四级,即:1、2、3、4级。1级为药性最弱,4级为药性最强。药性4级的药物大多数为具有毒性。例如:无花果的药性为一级湿热,用于治疗较轻的疾病,而且平时可做为食品食用。巴豆的药性四级干热,不但药性最强,而且具有毒性。药味:分为9种,即烈味、辛味、咸味、酸味、苦味、涩味、油昧、甜味、淡味。维吾尔药制剂剂型为四大类,即:膏状制剂、硬状制剂、散状制剂、液状制剂文献按照文献资料的加工层次不同,信息资料可以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是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撰写的原始文献,如专著、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说明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整理分类、提炼加工,按一定规则编排而成,如书目、题录、文献等。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特定专题的一次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基础上编写的文献,如论文综述、专题评论、教科书、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也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原书九卷,计81篇;《灵枢经》,又称《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原书九卷,81篇。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后世有增益,非一人一时之作。7《伤寒论》简称《伤寒》,汉·张机(字仲景)撰著,晋·王熙(字叔和)编次,宋·林亿校正。全书10卷,共22篇。载方113首,后世称为“众方之祖”,用药物约96味。《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金匮》。汉·张机(字仲景)撰著,全书3卷,共25篇。末后3篇专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共载病症60余种,方剂262首。《巢氏诸病源候论》简称《巢氏病源。隋·巢元方等撰。全书50卷。本书是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共载71类疾病,1739种病症。《温疫论》明·吴又可撰于公元1642年。全书共2卷,补遗1卷。卷1载论文50篇。创立了辨治温疫温病的新理论,对后世温病医家有很大启发和影响。《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神农本草》。载药365种。上品120种,无毒,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中品120种,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下品125种,多毒,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主治涉及内、外、妇、眼、耳咽喉等科170余种病症。为我国医药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撰。创设了“诸病通用药”专项,以病证类药,如治风项有防风、防己、独活等,治小便淋漓有滑石、冬葵子等,治瘿瘤有海藻、昆布等,利于临证遣药参考。如称麦门冬要抽去心,不尔令人烦;半夏要用汤洗十许过令滑净,不尔戟人咽喉,强调了通过炮制能减轻药物的毒副反应。在配制丸、散时,指出巴豆、杏仁、胡麻等药要先熬黄,则丸经久不坏等,都有指导意义。8《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重修政和本草》。刻版人张存惠,实为合刊本。全书共30卷,载药大约为1746种。该书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广为流传。《本草纲目》简称《纲目》,明·李时珍著,成书于1578年。参考文献共计800余种。书中共收载药物1892种,方剂11096首,附有药物图谱1109幅。问世后被全部或部分译成日、朝、英、法、意、俄等多种文字。《肘后备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东晋·葛洪撰,成书年代不详。全书共8卷,73篇,第1—72篇为内、外、五官、妇、儿各科急症的治疗;第73篇为治疗牛、马等六畜疾病,属兽医学内容。此书属急症手册性质。全书总结了东晋以前的中医急症治疗成就。《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撰著。全书30卷。孙氏首重医德,序例中著有“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两篇专论。论病首重妇婴病的防治与护理,并载“徐之才逐月养胎方”等。《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著于公元682年。本书是《千金要方》的续编。《外台秘要》唐·王焘编撰。成书于唐天宝十一年。全书22卷,全书分1104门,载方6743首。本书是继《千金方》后又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为医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全书共100卷,分1670门,收方16834首,内容包括脉法、处方用药等。本书以临床实用为目的,首9详诊脉辨阴阳法,次叙处方用药法则。因证设方,药随方施,理法方药兼收并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由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及增补本组成。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药典四部为总则。《中药大辞典》作者为江苏新医学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收载药物5767种,其中植物药4773种,动物药740种,矿物药82种,加工制成品172种。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裘沛然教授任主编,历时十年编纂完成。全书共收录了23000余种中医药书目。对我国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医大辞典》该书的主编单位为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原广州中医学院,邓铁涛、欧明主编,该书是一部较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充分反映当代中医药面貌和中西医结合状况,是供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应用的大型中医工具书。《中华本草》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全书共34卷。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包括总论l卷,药物26卷,附编1卷,索引2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引用古今文献约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中国常用药品集》由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组织编写。收载了4500余种我国目前常用药品、6000余种各种剂型的药品,1015000余个药品通用名、英文名(中成药为汉语拼音)、别名、商品名、制剂名称等。是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全国中草药汇编》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写,全书分上、下、图谱3册。合计3936种,是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图在正文者为墨线图,在图谱册为彩色图。藏医基础理论: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形;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