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之总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药学总论2总论一、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e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3本草—古代将药物(或记载中药的专著称”为本草。“药物以草为本”。(《蜀本草》)4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中药的起源中药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医疗实践。—“神农尝百草,一百而遇七十毒”—“药食同源”:酒剂、汤液(伊尹)—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5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1.成书于东汉未年,作者托名神农。2.主要内容:分序例和各论,载药365种,按有毒、无毒、补虚与祛邪分为上中下三品。3.主要学术价值:(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2)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3)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4)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6二、魏晋南北朝《本草经集注》《炮炙论》1.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陶弘景。2.主要内容:朱书《本经》,墨书《别录》(“附经为说”)。载药730种,增加药材品种鉴别内容。如苍术与白术。芒硝与硝石(kN03)又创“诸病通用药”。3.主要学术价值:(1)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2)确定了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7《炮炙论》1.南朝刘宋时期雷敩2.主要内容: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3.主要学术价值:(1)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2)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8三、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唐本草》)1.成书于唐代,作者苏敬、李勣等。2.主要内容:载药844种3.主要学术价值: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官修)本草。②图文并茂,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先例。—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9《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成书于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后世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0四、宋、金元时期《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官修本草)《证类本草》又《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作者唐慎微,成书北宋2.主要价值:(1)保存了宋以前本草文献资料(2)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实用价值。11五、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主要内容:载药1892种,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16部,60类。2.主要价值:(1).全面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性理论,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2).按自然属性分类,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符合进化论观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12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主要纠正或补充《本草纲目》清代——临床简药本草汪昂—《本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宫锈—《本草求真》民国时期—中药辞书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辞典类大型工具书。近代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药海》《中华临床中药学》《中华本草》1314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指某地所产、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质量优等、疗效突出的药材。又称地道药材—道地药材与药材的产地、历史等有关,但优质高效为药材道地与否的关键。—发展道地药材的重要性—道地药材的的引种栽培、动物驯养15第二节中药的采集(一)药材的采集原则:1.传统经验原则:以入药部位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2.现代化学成分原则:在药材有效成份富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16一般药材的采收时间及方法植物类: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集。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时摘取花蕾。果实和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亦有未成熟时采收的。17根和根茎类:多以农历二、八月采收。少数夏季采收。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剥取皮。亦有秋后或早春采者。动物: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矿物:大多可随时采收。18第三节中药的贮藏贮藏中药,由于药材受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质量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质变后的中药,质量低劣,有效成分损失,可致疗效降低,失去药用价值,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危害人体健康。19目前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主要有:晾晒处理一、干燥处理贮藏烘干处理微波干燥处理远红外干燥处理容器密封贮藏二、密封贮藏罩帐密封贮藏库房密封贮藏20三、吸潮养护吸潮剂吸潮养护机械吸潮养护四、化学药剂养护硫黄熏蒸养护低氧低药量养护自然降氧五、气调养护机械降氧充二氧化碳21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性质及调剂、制剂以及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独特的制药技术。古称“炮炙”、“修治”、“修事”。生品(生药)炮制品22第一节炮制的目的一、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减毒)如半夏生半夏——刺激胃粘膜——呕吐姜半夏——镇吐乌头碱(有毒)——浸泡、煎熬如乌头可去毒。消旋去甲乌头碱——耐热故可保留。23二、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效)生药水煎液溶出甚少。如延胡索(生物碱)醋炒后水煎液溶出增加,止痛24蜜炙百部、紫菀—润肺止咳酒炒川芎、当归—温经活血又如:醋炒香附、延胡—舒肝止痛姜汁炙川连、竹茹—止呕(此与辅料药性有关)25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改性)如: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甘、微温,补血滋阴。)生首乌(甘、苦、平,润肠通便)制首乌(甘、涩、微温,补精血,固肾乌须发)26四、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27第二节炮制的方法可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制法等五大类型。纯净处理——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修治粉碎处理——粉碎药物及符合制剂及其它炮制法之需。切制处理——利于炮制、贮藏、调剂及有效成份煎出。28洗——除去杂质。淋——使其清洁或软化。泡——使其软化。水制润(闷、伏)漂——去除腥味,盐分或有毒成份。水飞——使药物细腻,内服易吸收,外用少刺激。29火制:清炒——便于粉碎、缓和药性,便于有效成份的煎出。或增强收炒敛止血作用。减少药物刺激性,增效。固体辅料炒使药物酥脆易煎便服。30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炙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酒炙——升提、通经活血。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煅——使药物酥脆易碎,充分发挥药效煨——去油、减毒、增效。烘焙——使之干燥而利于贮藏或粉碎。31煮——以增强药效,降低毒性。清蒸——软化药材,便于切蒸制或干燥保存。水火共制辅料蒸——改变药性。潬——除去非药用部分,便于干燥。淬——便于粉碎,易煎出,增药效。32制霜榨油取霜的减毒。风化取霜的减毒。其他制法发酵——改变药性,生产新药发芽——以供临床需要。33第四章中药的性能34一、含义: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为药性。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统称为药性理论。二、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其它如补泻、润燥、走守、动静、缓峻等等三、与性状的区别:性能?——性状?宋、金元时期“法象药理”35第一节四气一、含义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药物对疾病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李中梓:“以四时之气为喻”二气说:本质上,只有寒凉、温热二性。三气说:除二气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3637二、确定1.寒热温凉性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概括出来的。2.以所治病证寒热为基准,以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的。能够减轻或治疗热证的就属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治疗寒证的就属温热药38三、临床意义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热证、阳证。凉养阴清热作用(共性)热温里散寒温经通络。补火助阳寒证、阴证温回阳救逆39说明:1.四气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用药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3.四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主要与炮制有关)。40第二节五味一、含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辛——辛辣、麻胀感觉,芳香气味。酸——包括涩(即味涩、性涩)。甘——甜味。五味苦——包括火焦味。咸淡——淡而无味“本草不言淡,淡附于甘”实际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之味),淡附于甘,甘淡并称。41二、来源(五味确定的依据)1.药物的口尝味:2.药物的功能味:根据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药物作用的标识)。葛根(甘、凉)发汗解肌甘、辛、凉。玄参(苦、甘、寒)软坚苦、甘、咸、寒。42三、作用《内经》:“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淡味渗泄。”《本草从新》:“凡酸者,能收能涩;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和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43发散表邪—治表证,解表药味多辛。散(发散)祛散风湿—治风湿痹证,祛风湿药味多辛(苦)祛散湿邪—治湿阻中焦证。化湿药味皆辛。辛行气—治气滞证,行气药味多辛味行血—治血瘀证,活血药味多辛。行(运行)芳香开窍—治窍闭神昏证,开窍药味多辛。芳香避秽—治秽浊证。禁忌——辛味药性多辛散,易伤津耗气(阴),故气虚、津亏阴虚者慎用。44收敛止汗——治虚汗证。收收敛止血——治虚证出血证(收敛)敛肺止咳——治肺虚久咳。酸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味涩(固涩)涩精止遗——治遗精遗尿。禁忌——酸涩味能收敛邪气,故有实邪者慎用。45补—补益—治虚证,补虚药味多甘。作用和(调和)—调和药性、和中。甘缓(缓急)——缓急止痛。味解毒——解食物、药物中毒。禁忌——甘味药性多腻滞、难消化,易助湿,脾胃湿滞慎用。46降肺平喘——治咳嗽证,降泄降胃止呕——治呕呃。通泻大便——治积滞便秘。通泄通利小便——治小便不利证。泄疏泄肝气——治肝郁证。苦疏泄疏泄血结——治血瘀证。味清泄邪热(苦寒)——治热证。苦寒治湿热证,燥——燥湿苦温治寒湿证。坚——某些苦寒药如知母、黄柏能泻火坚阴禁忌——苦味多燥,易伤津液,阴津不足者当慎用。47软(软坚、软化)——软坚散结—治痰阻作用或血瘀之瘿瘤、瘰疬、癥瘕等下(泻下)—泻下通便-治大便燥结。咸味禁忌——咸能滋水,故便溏,水肿者不宜用作用——渗、利——渗湿、利水——淡治水湿内停证之水肿、小便不利味禁忌——淡味性多能通利,易伤津液,故津液不足者慎用。48四、气和味的关系1.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必须将四气、五味结合,才能准确地辨识药物的作用。温(祛寒)—辛温—发散风辛寒—风寒表证(发散—表证)凉(清热)—辛凉—发散风热—风热表证492.性和味都有多种,两者结合,可反映药物的多种作用和性能。辛—辛寒发散风热甘—甘寒—清热生津或养阴。同一寒性苦—苦寒—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淡—甘淡寒—清热利水。503.性味相同、而功用不一定相同,因一味当中有多种作用。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如同一苦寒药大黄——泻热通便丹参——活血化瘀51五、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与五脏的关系。1.五味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篇》)2.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夫五味入胃,各有所喜

1 / 1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