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作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学五年制20130122022周圆中药学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神农本草经》意思是:(药材)阴干还是晒干,采药制药的时间,生的还是熟的,什么地方出产的,真的或假的,陈药或新药,什么地方出产的都各有一定的标准。《开元本草》指出,“草木根苗,阴之皆恶,九月以前采者,悉宜日干;十月以后采者,阴干乃好。”药材不能采集完后直接运用于临床,需经过一定的加工才能使用,加工的方法又影响着药性,不同的药材加工方式也不尽相同,正确的加工方式保证着药材的治疗效果。李杲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的差异,因此,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进行。陶弘景进一步说明,“凡采药时月……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植物药材根据其药用部位的不同,采集的时节也不同,一般以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来作为采摘的依据。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生用熟用疗效又各有不同,生地黄性寒,功效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而熟地黄性微温,功效主补血滋阴、益精添髓。同种药材的生熟也直接影响其副作用的大小,如附子其生品不适于内服。种植环境与药材的疗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水土的不同影响着药材的质量,药材的质量直接关乎药材的疗效。故《本草衍义》也强调,“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药材的真伪毋须多言,伪品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要求,甚至可能毒性过大而危及患者性命。部分药物的陈新,其性味、功效也不同。六陈药之气均甚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放置一段时间,药气逐渐挥发后,更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而芦根、沙参等药材新者较陈者之效果为佳,其药味甘而气不浓烈,没有刺激性,加之所含津质较熟者为多,故用之则最能生津养液也。综上所述,中药的产地、采集及贮藏,对于保证与提高药材疗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学五年制20130122022周圆中药学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李时珍药物的升降沉浮可因药物本身的气味、质地决定,但也可因人为的炮制、配伍而改变其升降沉浮。升降沉浮是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级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沉浮即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的趋向。药物的升降沉浮并非绝对性的,而是相对性的。王好古曾云,“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阴,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汪昂亦云,“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四气五味、质地轻重有关:味属辛、甘,气属温、热,质轻者,多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质重者,多为沉降药。当然这只是药物的一般规律,也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这种特例。况且部分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如川芎可上行头目,亦可下行血海。但人为地对药物的炮制及配伍同样影响着药物的升降沉浮。部分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故李时珍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本草蒙筌》则做过更全面的总结,“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路,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焦”而在药物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减弱。李时珍就曾提到陈皮“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也有人提出,药物的升降沉浮与其煎法有直接联系,大黄久煎后,泻下攻积作用减弱;钩藤久煎后,平肝息风作用减弱,均为沉降之性降低。总而言之,药物的升降浮沉并非由单一因素所决定的,它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即是以药物自身的四气五味、质地轻重和炮制配伍来确定的。李时珍强调药物其升降沉浮不仅仅在于药物其自身,也在于其人为的控制。中医学五年制20130122022周圆中药学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徐灵胎若医者不懂得通过经络而用药,那么他的过失一定很多,必然不会有快速显著的效果;若医者过于拘泥于通过经络去用药,那么他的过失也会很多,反而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其中的“经络”指的是归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它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分。归经理论在《黄帝内经》就已有萌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归经理论是通过脏腑辩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它伴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如今,现代中医长期临床实践也证明归经学说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药物的归经对鉴别相似药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助医者在临床用药上更为精准。如同为治头痛药,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但在临床运用归经理论用药时,还要依据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来恰当选择药物,不可拘泥于单纯的见肝治肝、见肺治肺的分经用药方法。并且单纯来看归经理论,它是由历代医家的经验认识整合而成。然而,历代医家对部分药物的认识不同,归经方法也自然不同,加上药物品种的混乱,因此部分药物在不同的本草文献中,归经记载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归经混乱的现象。所以归经理论虽近乎完善,但仍需现代医家的纠错、整理。在现代中医的临床运用中,我们既要承认归经理论的科学性,还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中药治疗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需灵活辩证的运用归经理论,即“盖人身气血无所不通,而药物之寒热温凉,有毒无毒,其性也固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亦无所不到,岂有其药只入某经之理。”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