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1.中药炮制目的有哪些?举例说明;答:㈠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强药物的某一作用,提高其临床疗效,是中药炮制最常见的炮制目的。如在中药炮制时,经常要加入一些辅助药料(简称辅料),其具体作用虽然互不相同,但一般均是为了增效。现代研究还发现一些药物经过炮制有利于稳定药效。如含苷类有效成分的药物经加热处理以后,其相应的酶被破坏或失去活性,可防止苷类水解而避免重要的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如人参、黄芩等。㈡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一些有毒性或明显副作用的药物,如马钱子、天南星、乌头及常山等,不经炮制而直接生用,即使在常用的有效剂量内,也容易产生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如经过特殊的炮制处理,可以明显降低甚至消除某些毒副反应,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因天南星含有苛辣性毒素,对口、舌、咽喉等有较强的刺激性,可引起口舌麻木,声音嘶哑,甚至粘膜糜烂和坏死,若与白矾、生姜水共浸并煮透后,则基本无此毒性。㈢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其更加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范围。中药固有的寒热、升降、补泻等性能和功效,在有的情况下不一定完全适合病情的需要,经过特殊的炮制处理,将这些性能和功效适当地改变,就可以更加与病情相符合。如豨莶草具有祛风湿,通经活络的功效,但性味苦寒,与风湿寒痹不尽相宜,经拌入黄酒蒸制后,其性偏于辛温,则更能对证。药物炮制改变性能和功效后,还可以在原药物的基础上扩大应用范围。如生地黄性寒而主要用以清热凉血,经蒸制为熟地黄后,变为温性之药,则能补血而治疗血虚证。㈣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或)制。药材大都可以随采随用,不少动植物药使用鲜品疗效更佳。但因产地季节等因素的制约,皆要干燥后贮存备用。一般药材都可以采用阴干、晒干或烘烤使之干燥。有的药材则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才能贮存和运输。如马齿苋柔嫩多汁,必须入沸水单后才能干燥。桑螵蛸、五倍子必须蒸制以杀死虫卵或蚜虫。否则桑螵蛸可因虫卵孵化而失效,而且生用还有滑肠之弊。此外,将植物药切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矿物药的煅、淬、砸、捣,均是便于制剂和调配。㈤使药材纯净,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药材在采收、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及杂质(如肉桂之栓皮、枳壳之瓤等)、砂土甚至变质者,既影响药材质量,又造成称量的不准确。经过修制或特殊处理,则完全可以避免因此造成的不良影响。㈥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一些药物(如乳香、没药、地龙等)具有臭气、异味或刺激性,患者难于接受,服药后还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经过炮制不仅可使作用增强,亦可减少不适反应,其效良而不至“苦”口2.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中医药与保健》P68答: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及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及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及芍药。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及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硫黄本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遇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3.举例说明煎药法中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的意义。答:①先煎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的药,与不宜久煎的药同用,人汤剂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应先煎一定时间后,再纳入其余药物同煎。一般来说,动物角(如水牛角、山羊角、鹿角等)、甲(如龟甲、鳖甲等)、壳(如海蛤壳、石决明、牡蛎及珍珠母等)类药物和矿物类药物(如石膏、花蕊石、灶心土、磁石、代赭石及龙骨等),大多需要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植物药中,苦楝皮等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与一般药同入汤剂时,也需先煎。另外,有的药久熬可使其毒性降低(如川乌、草乌、附子及雷公藤等),亦应先煎。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应先煎0.5~1小时(至人口无麻味为度),雷公藤应先煎1~2小时,再纳入他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②后下含挥发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挥发失效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肉桂、沉香、檀香及解表药、化湿药中的大部分药),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久煎容易破坏的药(如青蒿、大黄、番泻叶、臭梧桐、麦芽、谷芽、神曲、白芥子、杏仁及钩藤等),与一般药同入汤剂时,宜后下微煎,待他药煎煮一定时间后,再纳入这类药同煎一定时间。有的药甚至只需用开水浸泡即可,不必入煎(如大黄、番泻叶用于泻下通便)。③包煎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及漂浮水面不便于煎煮者(如辛夷、旋覆花等),或药材呈粉未状及煎煮后容易使煎液混浊者(如蚕沙、海金沙、蒲黄、灶心土、五灵脂及儿茶等),以及煎煮后药液粘稠不便于滤取药汁者(如车前子等),入汤剂时都应当用纱布包裹入煎。①另煎部分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与他药同用,人汤剂时宜另煎取汁,再与其他药的煎液兑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的药渣吸附,造成贵重药材的浪费。②烊化胶类药材(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与他药同煎,容易粘锅、熬焦,或粘附于其他药渣上,既造成胶类药材的浪费,又影响其他药的有效成分的溶出,因此应当单独烊化(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己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兑服。4.中药的用量有何特点?用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举例说明之。答:《中药学》讨论的剂量,主要指为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所应用的单味药的剂量,又称用量。临床确定用药剂量的大小,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1).病证轻重缓急病轻者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损正气;病重者剂量可大些,以免药力不足,延误病情;病势缓的慢性病,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用量均不必大;病势急者,即使虚证(如虚而欲脱者)也需要大剂量急救。(2).药物性能和质地一般质地轻松的药物,如花叶类药用量可小些;质地稍重实的药物,如子实、根茎类药用量可稍大些;质地沉重的药物,如矿石、贝壳类药用量可更大些。鲜品药材用量比干品药材一般可大1~2倍。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用量宜小些,如大黄、黄连、肉桂等;性味淡薄,作用和缓的药用量宜大些,如薏苡仁、芦根等。凡有毒性、作用峻烈的药用量宜小,且起始用量较小,逐渐增加,避免损伤正气或出现中毒不良反应。(3).配伍、剂型和用药目的单味药应用,剂量宜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小些。如单用蒲公英治痈疮,常用30~60g,配方则常用10~15g。方剂中,主药用量宜大些,辅佐药用量宜小些。汤剂药物用量一般比丸、散剂大,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汤剂因其吸收较快,作用迅速,故多用于急性病;丸剂吸收缓慢,故多用于慢性病。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益母草,用于调经活血常用量为9~15g;用于利水消肿则须60g。再如洋金花,用于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过1.5g;若用于麻醉,可用到20g。(4).病人年龄、性别和体质老年人往往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用量一般应低于成人用量。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功能不如成人,剂量宜小。一般五岁以下幼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六岁至十岁小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二分之一。妇女有其生理特点,经期、孕期、产后用药量应有所区别。总之,要准确掌握剂量,需从药、方、病、人四个方面来考虑。此外,地区的不同,气候的影响以及个体差异等,与用药剂量也有关系,必须全面考虑,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5.妇女妊娠为何忌用破血、活血及有毒中药?各列举十种妊娠禁用和慎用药答:妇女在妊娠期间,除为了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某些药物,称为妊娠用药禁忌。妇女妊娠忌用破血、活血及有毒中药。妊娠用药禁忌的理由:避免引起堕胎是禁忌的主要理由。除此之外,凡对母体不利、对胎儿不利、对产程不利、对产后儿童生长发育不利的药物,对妊娠妇女均当尽量避免使用。总的说来,凡对妊娠期的母亲和胎儿不安全及不利于优生优育的药物,均属妊娠禁忌药。一般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药和慎用药。禁用药包括剧毒药、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及药性作用峻猛的药,如砒石、水银、马钱子、川乌、草乌、斑蝥、轻粉、雄黄、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藜芦、胆矾、瓜蒂、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及麝香等。慎用药主要是活血化淤药、行气药、攻下药及温里药等章节中的部分药,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及肉桂等。⑵1简述药物四气、五味的含义、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答: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四气主要用以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的作用性质,是药物最主要的性能。在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凉次于寒,实为同一类药性;温次于热,又为另一类药性。为了进一步区分药物的寒热程度,本草中又使用了大热、大温、微温、大寒及微寒等概念,以期表示其更细微的差异。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此外,还有不少药物对人体的寒热病理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自古以来,将其称为平性。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滋味实际上不止此五种,为了能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前人将淡味视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将涩味视为酸味的“变味”,而附于酸味。因此,一直习称五味。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是最早总结的中药性能,在具体药物之后标明其味,已是《神农本草经》各药记述体例中的必备内容。以上各种味中,辛、甘、淡属阳,苦、酸、涩、咸属阴。2何谓引经药?它们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举例几味中药。《中医药与保健》P66引经药:指一种药物可以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趋向某经或直达病所,从而有力地发挥疗效例子:手少阴心经引经药是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引经药是木通竹叶.3何谓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四气五味及功效有何关系?答: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是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是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是收束闭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在此种作用趋向中,升与降,浮与沉,分别是相对而言的。而升与浮,降与沉,又是分别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而难以截然区分的。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沉与降,又往往相提并论。结合阴阳之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4什么是中药的毒性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答:毒性:是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性能。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影响毒性的因素:药物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前述国务院令中确定的毒性中药有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及雄黄等28种。对于这些毒药,哪怕是毒性最大的砒霜,只要在安全有效的剂量内合理使用,是不会引起中毒的。而历代指为无毒的人参、五加皮、火麻仁等,因服用过量,亦有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5什么是中药的功效?答: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况,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中药功效的作用对象主要是人体的病理状态,这是中药学的性质和形成历史所决定的。其在理论上、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别于其他医药学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和表述,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6什么是中药的基本作用?答:药物对人体的医疗作用,习惯上叫做“功效”(或功能)。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则为副作用或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而且比较轻微,对人体危害不大,一旦停药后多易于消除。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的加工炮制、配伍、用法、辨证是否准确、患者体质及禀赋等多种因素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一种中药有多种功效,对于某一证候,其中部分功效是与病相宜的,另一部分功效则与病不宜,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而起副作用。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损害,或对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全面认识中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