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中华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元主备人:李杰审核人:焦玉花时间:2012.2.23【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唐宋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主要史诗,了解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概述魏晋至元的科技、文学、书法、绘画等成就,了解其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考纲展示】戊戌变法【重点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政治(一)魏晋南北朝1.中央:出现了三省的名称,但尚未形成正式的中枢机构。2.地方:郡县制。3.选官制: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的标准。(二)隋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1)目的: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运转流程: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3)关系:同为宰相,三省之间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4)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地方:唐初仍推行郡县制,设置节度使,唐末形成藩镇割据。3.选官制: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4.监察与谏议:三省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封驳。(三)宋1.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军权;三司掌管财政。宰相仅保留行政权,相权进一步被分割。2.地方(1)内容:采用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设州、路、县,派文臣做地方官,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2)影响:造成“冗官”“冗兵”“冗费”。3.选官制:科举取士,重文轻武。4.监察谏议: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2(四)元1.中央: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吐蕃政务。2.地方: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3.选官制: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二、经济(一)农业1.生产工具:曹魏时期的灌溉工具翻车;唐代的曲辕犁(长江下游),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土地制度:宋代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二)手工业1.唐(1)纺织:出现缂丝技艺。(2)制瓷:瓷窑遍布南北,瓷器成为生活必需品。(3)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宋(1)冶炼业: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2)纺织:宋末棉纺织业兴起。(3)制瓷: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4)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元(1)纺织: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2)制瓷:开始进入彩瓷时代(青花和釉里红)。(3)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三)商业与城市1.魏晋: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2.隋唐(1)商业: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交流,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商业贸易受官府管理。(2)城市:城市实行坊市制,多为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沿海港口城市繁荣。(3)对外贸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繁荣景象。(4)商业政策: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实行鼓励海外贸易和官商分利政策。3.宋(1)商业:出现了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商人地位提高。(2)城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沿海港口城市繁荣。4.元:纸币广泛流通,商业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大都成为著名的国际商业大都市。三、思想(一)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二)唐代:三教合一。(三)宋代:儒学发展到理论化、思辨化的阶段。1.程朱理学:把维护专制统治的纲常名分抽象化为“理”,“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2.心学: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以求理。(四)元: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科技文化(一)科技31.唐代: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并用于战争。2.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外传;火药广泛应用。3.元代:火药外传。(二)文化1.魏晋南北朝(1)书法:汉字发展为自觉地书法艺术,王羲之的行书体现了虚悬灵动的时风。(2)绘画:文人画兴起,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2.唐(1)书法:柳宗元、颜真卿的楷书,讲求规范度;张旭、怀素的草书,狂放不羁;书法理论日趋成熟。(2)绘画: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3)诗歌:唐诗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3.宋(1)书法:倡导“有意无法”;苏、黄、米、蔡四大家。(2)绘画: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情画《清明上河图》。(3)文学:宋词繁荣,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4.元:元曲。【疑难解惑】【自主检测】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2.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C.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44.(2011年福建六校联考)“(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B.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惟一机构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5.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维护周礼B.主张“仁”或“仁政”C.强调“天人合一”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6.2010年“嫦娥二号”探月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历可陈。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火药的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7.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注:东京街名)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街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故永绝蚊蚋”。——[宋]蔡绦《铁围山丛谈》材料二《东京梦华录》卷五载,汴京计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则里瓦,其中大小勾栏(相当于戏院)五十余座”,另有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其中,大的瓦舍可容数千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南宋临安瓦子的繁盛有过之而无不及。材料三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材料一、二可以见证今天哪些城市的历史?上图作为文物发现有何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宋商业发展有哪些重大突破?试说明宋代在文化上有哪些成就“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5课堂学习案【重点精讲】易错易混提醒【误区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因此唐代中央集权制达到完美了诊断:在这里“完善”的含义是指中央各部门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关系融洽,大臣能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并非指中央集权制完美无缺。【误区2】“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所以没有一点积极作用诊断: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对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它的作用。【误区3】北宋的东京与唐都长安最大的不同是“夜市”的出现诊断: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城市的格局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因此两城最大的区别应是打破了坊市制。【误区4】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诊断: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但宋代中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误区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只有不同没有相同诊断: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理学范畴,都是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在内容上都以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为主;其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其影响都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合作探究】【构建框架】【课堂检测】6课后延伸案【自主检测】1.BDAABB7.答案:(1)城市:开封、杭州。意义:北宋已经出现纸币,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说明了我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证据。(2)突破:①城市繁荣(突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行会组织发展、有专门娱乐场所“瓦子”、东京和临安异常繁华)。②农村的集市逐渐形成市镇(四大商业名镇)。③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和推广。④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设置市舶司、南宋政府鼓励外商、泉州是当时最大港口)。⑤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成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管形火器的出现(科技发展,推动世界文明发展)。②理学产生(思想活跃,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