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教师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三位一体”总复习教学案——古代篇专题二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2011-4-12第1页共12页古代篇专题二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教师用)※学情调查分析■自主探究,步步为营●教学目标和内容1、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的背景、内涵、特点及影响。2、理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3、熟记基础知识,强化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训练。●复习策略和方法1、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2、认真阅读课文,准确概括课文内容的实质内涵和关键要点。3、精心勾画点线简图和线面立体网络,全面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4、复习任一模块时,将其它两个模块的同时期相关内容一并贯通,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有宏观的把握。●基础知识大网络★要点通览一、政治制度的萌芽(原始社会)1、萌芽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通过战争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又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2、禅让制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最早的禅让制由尧帝传给舜帝,可以说尧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二、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的创立(夏)(1)创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了,变成了“传子”。所谓王位世袭制,就是王位在一家一户中传承,一改以往“天下为公”的局面,社会的权力逐渐比较稳定地集中到夏启的家族当中。(2)影响王位世袭制解决了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以王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使得“国”和“家”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在中国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2、神权与王权结合(夏商)目的:贵族统治者将王权加以神化,为王权制造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从而巩固王权及其统治地位。3、初步的行政管理制度(夏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其义务是:经济上纳贡,政治上臣服于中央,军事上奉命征伐。4、分封制(1)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2)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先代贵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3)核心——除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外,把全国的其它土地和人口分封,建立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士。(4)权利——得到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政治)、建立武装(军事)、征派赋役(经济)的独立性。(5)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和朝觐述职(政治);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军事);交纳贡赋(经济)。(6)影响积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进步,扩大了统治疆域,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高中历史“三位一体”总复习教学案——古代篇专题二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2011-4-12第2页共12页消极——诸侯国的独立性较强,与周王室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导致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最终出现诸侯割据局面。分封制瓦解。(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如图所示,通过层层分封,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构成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四个等级。)5、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就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影响:嫡长子与被分封的众子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它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对外,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制);对内,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从而,巩固了分封制。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原始社会,其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所以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也正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线简图1天子诸侯士卿大夫等级制度(政治关系)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继承继承制度(血缘关系)宗法制即宗族法规。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与分封制结合,它又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统治阶级任何一个等级内部,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称为小宗。在统治阶级不同等级之间,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高中历史“三位一体”总复习教学案——古代篇专题二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2011-4-12第3页共12页★要点通览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1、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指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个人专制独裁,帝位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2、形成原因⑴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他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⑵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⑶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⑷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⑸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3、内容⑴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大权独揽;“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始皇帝”的来历:统一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德无量,远远超过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所以将二者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之所以叫“始皇帝”,是希望由自己开始,皇位能够传承给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从此,“皇帝”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皇权的具体表现:①皇帝集大权(政治、经济、军事、人事等)于一身,实行个人专制独裁;②从决策到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③实行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在中央,设置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九卿:在丞相之下设有诸卿(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特点:①各部门、各官职职权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②皇帝独揽大权,确保专制统治;③在实现中央集权(郡县制)后,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⑶地方制度——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内容:①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县以下又设乡,乡下设里,里下设亭(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②同时,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设郡守,作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设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县行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影响:①郡县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有效的垂直管理和控制,从而巩固了统治(统一)。②秦朝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4、特点⑴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高中历史“三位一体”总复习教学案——古代篇专题二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2011-4-12第4页共12页⑵地方绝对服从中央。⑶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⑷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5、影响⑴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⑵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⑷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⑸极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6、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前提条件与宗法制相联,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职责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利于稳定政治秩序,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相同点都为了巩固统治;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点线简图2高中历史“三位一体”总复习教学案——古代篇专题二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2011-4-12第5页共12页★要点通览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线索内容朝代专制主义(君权——相权)中央集权(中央——地方)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秦①确立皇帝制度,规定了皇权独尊和至高无上的地位。②设三公九卿,既相配合,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全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有效的垂直管理和控制,巩固了统一。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上,郡设监御史,负责监察。(西周实行“世官制”,血缘亲族是任官从政的先决条件,代代相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汉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设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内朝),与外朝相对应,削弱了相权。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实行郡县制,分封诸侯王。汉景帝:BC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御史大夫。汉武帝:刺史制度。汉武帝:察举制弊端:任人唯亲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分裂割据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选官大权。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门下设政事堂,宰相共议大政。影响: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基本沿袭。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藩镇,实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强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唐:御史台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唐:进一步完善。宋设置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宋太祖:收兵权,充实禁军;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提点刑狱司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积极性:以知识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为统治者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考试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性:内容上几乎没有自然科学;方法上,明清时期元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到中央节制。影响: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御史台(监察御史)明设中书省,由丞相统辖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后,相权扩大。1380年,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沿用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三级:承宣布政使司、府和县。中央设都察院,省级机构设按察使司。高中历史“三位一体”总复习教学案——古代篇专题二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2011-4-12第6页共12页专制进一步加强。明成祖时,设内阁,作为皇帝的助理和内伺机构,以司礼监太监牵制(造成太监乱政)。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清雍正帝时,设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处理西北军务,后扩大到其它政务。地处内廷,机构简单,人员精干,秉承旨意,跪受笔录,皇帝独揽军政大权。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地方行政区划:省、道、府、县。设理藩院,主管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