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夏养阳”谈谈“三伏贴”主讲:成都中医药大学鲁法庭QQ:850692390E-mail:lft922@hotmail.comTel:13518105645先后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学博学位。长期潜心中医临床工作和《伤寒学》、《中医诊断学》教学工作。学术遵从医圣张仲景,推崇《脾胃论》、《小儿药证直觉》及《傅青主女科》。临床强调辨证论治,善用经方辨治各种疑难杂症。主讲人简介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四川中医药学会仲景专委会秘书长成都同仁堂名医馆、承启堂中医馆、杏林春堂国医馆坐诊医生“秋冬养阴、春夏养阳”《黄帝内经》何谓“春夏养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节)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木为春,火为夏,土为长夏,金为秋,水为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是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牋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何谓“春夏养阳”疑问:秋冬已经很冷了,你还让我养阴。春夏已经很热了,你为什么还让我养阳?秋冬可以不养阳吗?春夏可以不养阴吗?“冬吃萝卜夏吃姜”、“晚吃萝卜早吃姜”?何谓“春夏养阳”何谓“春夏养阳”让阳气充分舒发借阳气宣发舒散秋冬体内积聚的阴(污垢、毒素)(“春捂秋冻”、“冬病夏治”)人的状态:要把精力放在外面,“使劲折腾”!适当增加运动,出点汗。多去户外走走,多呼吸新鲜空气。衣服稍微多穿点,身体时刻保持暖和状态。吃点辛味食物,能促使身体内部的生发。早晨早点起来。宅男宅女在外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在屋只要温度晚上不睡觉,白天睡不停结果都是促使阳消阴长--体质都很弱动不动就生病长期处于相对极端的温度下,身体调节能力失调,久而久之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空调病。教你正确使用空调将空调调到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空调风往上吹。刚进屋,10分钟后再开空调,睡前一定要关闭空调。每隔1小时开会儿窗,保护呼吸道身体弱,早晚别开空调其他1、入睡后忌开电风扇2、忌袒胸露腹睡觉3、忌用凉水擦席子4、瘦身塑形最佳时机何谓“春夏养阳”要保护阳气天•夏令三伏,自然界阳气旺盛人•腠理开汗泄,阳气宣发太过人体•阳盛于外而虚于内问:都这么热了,还用保护阳气?何谓“春夏养阳”答:必须的!!因为太贪婪。脱得太快吹的太凉喝得太冷吃得太冰总结一、要配合阳气舒发二、要保护阳气目的:达到与自然的平衡及自身的平衡。要求:注意过犹不及。何谓“春夏养阳”“冬病夏治”源流、中医理论基础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清·张志聪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冬病夏治”源流、中医理论基础冬病夏治概念冬病夏治是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三伏天”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目的。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选择“三伏天”原因夏天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驰,毛孔张开,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能。“冬病夏治”主治功效功效:温阳益气,健脾补肺益肾,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止痛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证荨麻疹、虚寒头痛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气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三伏天“伏”,乃藏阴气于炽热之中。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三伏天“伏邪”所指“六邪”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三伏天”的计算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3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即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5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三伏天”的计算2014年三伏天时间2014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时间如下,共30天(2013年三伏共40天)2014年夏至:2014年6月21日6月28日庚午日7月8日庚辰日2014初伏时间:2014.7.18庚寅2014中伏时间:2014.7.28庚子2014年立秋:2014.8.72014末伏时间:2014.8.17庚申“三伏天”的计算“冬病夏治”常用方法内服汤药食疗熏蒸疗法推拿针灸敷贴疗法等数十种方法“冬病夏治”常用方法内服法辨证论治主要调节肺、脾、肾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穴位贴敷外治法助阳祛邪、温经通络的药物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穴位导入肺俞、心俞、脾俞、肾俞、膈俞、膻中、大椎“冬病夏治”常用方法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一次,共15次拔罐疗法取膻中合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一次,共15次。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日捏脊10遍,每日一次,连续30日。食疗法冬虫夏草炖老鸭:冬虫夏草20g,老鸭1只(1500g左右)。先将老鸭洗净,再将洗净的冬虫夏草纳入鸭腹中,加料酒、葱姜、精盐、味精适量,入锅中煮至老鸭肉烂熟,即成。补肾益精,止嗽平喘。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肾阴亏虚者:气短,呼吸急促,动则喘甚,低热或潮热,头昏耳鸣,舌偏红苔少,脉细无力。紫河车粉胶囊:新鲜紫河车2个去除膜及脐带,用清水洗净,竹片撑开烘干,研为细末。装入胶囊之中。2次/d,5g/次。本食疗方可补肾益精,纳气平喘。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肾阳虚弱及肺肾两虚者。症见呼吸短促,动则气喘,咳嗽吐泡沫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人参蛤蚧粉:白参100g,蛤蚧100g。先将蛤蚧去鳞皮及头足,以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与白参同研细末,瓶装备用。2次/d,4g/次,湿开水送服。也可装胶囊服用。本食疗方可补肺气,纳肾气,止咳平顺。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肺肾两虚者。症见气短,语言低微,动则喘甚。苔白滑,脉沉细。人参核桃仁糊:白参100g,核桃仁500g,绵白糖100g。先将白参烘干,研成细末。将核桃仁研成粗末,与白参粉混合,兑入绵白糖,拌匀,瓶装备用。2次/d,15g/次,用少量开水调成糊状服食。本食疗方可补益肺肾,纳气定喘。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肺肾两虚之虚寒哮喘。食疗法黄芪炖乳鸽:炙黄芪40g,乳鸽1只。先将乳鸽宰杀后去毛及内脏,与黄芪同入炖蛊内。加精盐、葱姜、料酒、味精等调料,隔水炖90min,即成。佐餐服食之,2次/周,连服1个月。本食疗方可补脾益肺,固本定喘。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证属肺脾两虚者。食疗法天灸贴药三伏贴穴位敷贴疗法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南北朝《荆楚岁时记》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以“蓟”敷“中颠”发泡以治毒蛇咬伤“斑蝥,主恶疮…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去。”“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点头额,名为天灸”(用刺激性药物外敷治病)(最早出现“天灸”一词)治疗思想初步形成蓟:芥子泥。中颠:百会穴斑蝥:辛寒,有大毒。外用发泡有攻毒蚀疮,消肿散结之效。天灸疗法历史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李时珍《本草纲目》宋代《针灸资生经》关于药物发泡灸的经验方很多,注明了具体的制作方法“山人截疟,采(毛茛)叶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之为天灸、自灸。”(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结合)创新改进详细描述了毛茛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蝥等药物敷贴某些部位刺激皮肤发泡治疗有关疾病天灸疗法历史赵学敏《串雅外编》吴师机《理淪骈文》张璐《张氏医通》“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共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无大碍,勿误入目”载有多种发泡剂型及发泡验方,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天灸疗法成熟的标志)理论体系较完整的治冷哮方(延胡索、白芥子、生姜汁、麝香、细辛、甘遂),堪称治疗哮喘的经典天灸方,被后世广泛应用(天灸得以广泛应用)天灸疗法历史天灸方主要组成张璐《张氏医通》冷哮方:“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发展为哮喘膏----治疗哮喘的经典方。白芥子----君药,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细辛-----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开窍。甘遂-----苦寒,入脾肺肾经,泻积水、破积聚。延胡索---辛苦温,入肝胃经,活血、散瘀、理气生姜-----辛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开痰。麝香-----辛温,入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诸药相配---温肺行气、祛痰平喘。清.吴师机《理淪骈文》“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天灸方主要组成常规配伍使用:延胡索、炒白芥子、生姜汁、麝香(丁香或香附)、甘遂阳虚型:吴茱萸---辛苦热,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肉桂--辛甘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过敏性鼻炎:白芷—辛温,通鼻窍。消化系统:半夏---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妇科:吴茱萸小茴香---辛温,散寒止痛,理气和中。敷贴流程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地道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制备:过80~120目筛,备用。姜汁制备: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可调。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敷贴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3)体位:4)环境: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2、施术方法敷贴流程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