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信息分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贵阳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2011-11-8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的的主要做法及启示郑州市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调查与思考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的的主要做法及启示编者按:2011年3月以来,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尽管仅有半年多的时间,但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关村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的举措将有效促进我国人才强国建设,同时也为各盛区、市创新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和积累经验。一、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内涵中关村是我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整合各种人才管理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对外辐射和示范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北京市经过反复酝酿,决定在基础较好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建设人才特区,以此为龙头,带动全国人才特区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是指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特定区域内,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创新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一系列人才事业发展平台,达到“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特殊上:特殊政策: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实施一系列特殊的科研、创业、产业发展、财税金融、人才管理与服务政策。特殊机制:整合中央及北京市各种人才开发资源,改革创新科研管理、财政扶持、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等办法,打通各类要素流动和配置渠道,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特殊平台:积极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两大“发展极”,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和新兴产业项目,依托研发机构、研发基地、各类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人才事业发展搭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特殊目标: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战略高地,到2015年聚集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5万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成功探索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人才政策体系。二、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的主要做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认真借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深圳等地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学习国内外人才聚集区的成功模式和做法,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构筑人才发展战略高地。(一)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是建设人才特区的根本保障。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构建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争取形成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1.搭建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北京市政府与19家中央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简称“中关村创新平台”)。该平台采取特事特办、跨层级联合审批模式,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一条龙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同意的各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整合中央、北京市的发展资源,贯通各类要素流动和配置渠道,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中关村创新平台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完善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服务工作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在中关村创新平台下面专门设立了人才工作组,北京市各相关委办局作为人才工作组成员,共同参与人才特区的人才引进与服务工作,统筹推进中关村人才工作。2.探索创新,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一是从“软环境”入手,稳步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试点推行新的科研管理制度。总结和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学术发展模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关村管委会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加快建设3至5个“生命所”型的科研机构。二是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机制,支持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推动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应用。北京市每年统筹100亿元科技重大专项及成果转化扶持资金,扶持人才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在中关村建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境内外上市等9条投融资渠道,支持各类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三是围绕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在中关村人才特区设立信贷专营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等创新业务。在人才特区培育和发展了联想投资、今日资本等一批具有雄厚资本和社会影响力的创业投资机构,健全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2011年6月,北京市成立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金融领域中心”,开展创新实践,健全科技与资本对接机制。在业务创新上确定了六大方面、包括30条细则的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具体工作内容。六大方面包括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投融资体系;推动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支持股权投资机构的快速发展;支持企业改制上市,支持建设新三板市场;扩大科技保险覆盖面,建设科技保险保障机制;加快建设科技企业信用体系等。四是吸引国际国内标准、检测、认证权威性服务机构入驻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创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服务机制,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为出口贸易提供标准化、检测、认证方面的绿色通道。3.先行先试,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中关村集成“千人计划”、“海聚工程”和“高聚工程”的政策资源,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扶持力度。为支持人才特区建设,北京市政府,还与中央单位密切配合,在中关村实行13项特殊政策,这些特殊政策是加强人才工作新的尝试和探索。入选千人计划”、“海聚工程”和“高聚工程”的中关村高层次人才,可享受相应待遇。北京市积极争取有关国家部委的支持,逐项细化实施细则或工作流程,确保各项特殊政策落到实处。13项特殊政策的主要内容是:(1)重大项目布局。在人才特区布局和优先支持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2)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简化人才特区企业员工直接持有境外关联公司股权以及离岸公司在人才特区进行返程投资的有关审批手续。(3)结汇。进一步改进人才特区外商投资企业管理,简化外汇资本金结汇手续。2011年上半年,已在联想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开展了外资股权投资企业结汇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4)科技经费使用。承担国家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可在项目(课题)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和基本建设费后,按照一般不超过13%的比例列支间接经费。2011年前8个月,中关村管委会分4批选择161家科研单位的252个项目开展了科技经费使用政策试点,允许按照一般不超过13%的比例列支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间接经费,新近增加了提高科技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等试点内容。(5)进口税收。人才特区内符合现行政策规定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境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研、教学物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6)人才培养。对人才特区内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的招生单位,在招生计划方面予以适当的支持和倾斜。鼓励研究生到兼职导师所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实践、实习。(7)兼职。人才特区内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可以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开展科研项目转化的研究攻关,享受股权激励政策;在项目转化周期内,个人身份和职称保持不变。(8)居留和出入境。对于尚未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和未满18周岁子女,需多次临时出入境的,为其办理2至5年有效期的外国人居留许可或多次往返签证。(9)落户。具有中国国籍的高层次人才,可不受户籍所在地的限制,直接落户北京。(10)资助。为入寻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高层次人才提供1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为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11)医疗。人才特区的高层次人才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由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为其发放医疗证,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各定点医疗机构开设高层次人才就诊的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可在定点医院干部门诊就诊,在局级干部病房住院。(12)住房。北京市采取建设“人才公寓”等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万套定向租赁住房。2011年上半年,中关村启用第一期人才公共租赁住房约6000套(包括亦庄园前期已投入使用的人才公共租赁住房约5000套),建筑面积28.38万平方米,第二、第三期房源正在积极落实中。(13)配偶安置。高层次人才配偶随迁并愿意在北京市就业的,由北京市相关部门协调推荐就业岗位。(二)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中关村管委会发挥多种渠道的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到中关村创新创业。一是积极争取相关部委驻外机构的支持。中关村管委会与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侨办、外国专家局的有关司局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争取其驻外机构的支持,积极引进海外人才。二是充分发挥中关村管委会在硅谷、华盛顿、伦敦、多伦多和东京5个海外联络处的作用,面向海外学人提供政策咨询和联络服务。2011年上半年,中关村管委会组建了驻德国慕尼黑、驻香港两个人才联络处。驻香港人才联络处统筹协调其它6个海外联络处,与驻外使领馆、华侨华人社团组织、有代表性的重要海外人士建立日常联系,宣传引才政策,延伸引才触角,掌握海外人才资源分布,构建开放灵活的引才运行机制。中关村管委会还利用海归网、校友会、校庆等平台和机会宣传中关村人才优惠政策,组织一系列按产业划分的小型高层次人才考察团到中关村考察,增强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效应和聚集效应。三是支持鼓励区域内各类载体吸引人才。通过各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吸引海内外人才落户,鼓励天使投资等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积极推荐优秀人才。(三)抓好载体建设中关村注重抓好载体建设,培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聚集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一是促进中关村留创园健康发展。截止2010年年底,中关村科技园区共建有29家留创园,孵化总面积为41.8万平方米,在园企业总数1221家,有海外留学人员2045人,其中包括入选“千人计划”52人、“海聚工程”61人,共有14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建设人才特区对中关村留创园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关村将再建4个留创园,并根据中关村留创园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如孵化+创投发展趋势,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总部辐射型发展趋势,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加大扶持力度,使中关村留创园在孵化留学人员企业、汇集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的平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二是把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作为人才特区两大“发展极”。中关村科学城是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学院路为核心区域,在生命科学、航天航空、网络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打造高端研发技术创新服务区,集聚高端人才,转化创新成果,力争推动区域形成万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在这个区域,重点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目的是促进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航空科技园等一批重要研究机构、研发基地集聚在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是在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下,以建设低碳、现代、国际化之城为目标,以支持央企人才团队发展为着力点,以大市政配套建设为保障,严格控制工期和质量,努力实现2011年年底前初具规模。此外,中关村人才特区还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云计算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新兴产业项目平台。依托这些研发机构、研发基地、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吸引和聚集各类人才,搭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四)加强宣传与培训工作中关村创新平台各工作组加大了对建设人才特区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围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十百千工程”重点企业、高端人才引进、股权激励、税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试点工作,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进行讲解、培训,把政府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服务,了解企业需求和问题,帮助解决与政策有关的问题。中关村管委会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培训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