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实用歌诀百家争鸣社会转儒道思旧法墨变法家治乱儒学显新儒发展三阶段董氏神化五要点程朱理学讲自然阳明心学出奴才黄王李顾顺时代传统儒学重説教三纲五常功过现。古代文化六阶段悠久博大有特色文学成就代代变四大发明传世界汉字书画京剧点传统文化不一般结构线索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二)儒学惨遭摧残(一摧)——秦朝(三)儒学神化正统(一发)----西汉武帝(四)儒学自然发展(二发)——宋明理学(五)儒学变异新阶段(三发)——明清之际(六)儒学遭受打击--(二摧)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尊孔复古(八)儒学统治动摇—-(三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九)儒学彻底动摇—(四摧)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十)儒学焕发新春——改革开放--至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古为今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特征先秦:古老悠久百家争鸣秦汉:集权统一博大恢弘魏晋:分裂融合佛教盛行隋唐:兼容并蓄全面繁荣宋元:交往频繁高度发达明清:一枯一荣专制浓厚基础知识早期思想1.春秋时期-萌发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核心“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以德治国。2.战国时期-形成1)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2)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3)老子,思想:“无为而治”4)韩非子:“革新”、“集权”、“法治”5)墨子:“兼爱”、“尚贤”、“非攻”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1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思想:1)思想:A、核心是“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如何实行仁,要“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恢复“礼制”);主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民本思想B、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C“有教无类”、以德治国。2、发展--孟子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荀子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B、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C、主张“性恶论”;D、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规律)和“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等唯物论思想。E、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3、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77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二、儒学首成正统------西汉(1)原因:①秦崇法坑儒,却因暴政速亡;○2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2)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各级太学,表彰六经等。(3)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一定改变大官富家子嗣垄断教育局面;⑤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阴阳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5)线索重点区分A、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独尊儒术比较1、相同点:都是政治统一对文化统一的一种要求,思想的统一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稳定。2不同点:秦手段更为残暴;汉休养生息、顺应民心的基础之上;法家与儒家强化中央集权的方法不同,对国民的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更具有人情味儿。“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既是儒学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击败残暴法学的结果,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主流思想的主流地位是统治者应具备的一大智慧。B、战国韩非法治与明清法治比较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对当时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有积极意义;但其“法治”是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个人意志,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自然经济),实质是一种“人治”。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是对韩非子“法治”思想的批判,主张变“一家之法”为“天下之法”,否定了帝王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君民共同纳入“法治”的范畴,体现公共意志。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体现了一种强烈反封建专制的精神和当时资本主义萌芽下朦胧的民主法制意识(商品经济)。三、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①东汉末年以后,由于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②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③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或贡献:①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②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③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④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⑤南宋朱熹: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不离气;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审思明辨和格物致知。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道掌握在儒道佛天人理人好好活着梦想上天路径标准法规终极源泉气定力人格品质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欲仁、义三纲五常儒家手里,儒家拥有敢于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3)陆王心学:a特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强调内心修养)b意义:心学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c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也;本心体悟、发明本心d王守仁(阳明)主张: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灵明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即理学的特点和评价:仁者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义者,宜也。”见利思义“仁”是人的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发展特点:①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主张;(即“三教合一”)②把儒家传统道德修养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即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使儒家思想深入到哲学层次,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③客观评价: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增强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四、儒学发展变异——明清(1)发展特点:①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②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主要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要求限制君权甚至实行“众治”;反对理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行的束缚,最求个性解放;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和空谈,提倡唯物论和经世致用。③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根本动摇其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2)明清之际思想活跃或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壮大,要求自由和精神解放。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③明朝后期政治黑暗,阶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五、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六、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七、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方文化全面否定。八‘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九、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①春秋战国时期奠定基础;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科技文化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②秦汉时期博大精深,因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思想上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局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③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动荡渗透,因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士族政治的黑暗,故有反映这一特征的文化,那就是佛教盛行,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绘画石窑艺术的繁荣和《神灭论》的问世。此时期中数学与农学取得了一些世界领先的成就,南方田园诗与北方民歌对后世影响甚大④隋唐时期全面繁荣,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它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⑤宋元时期高度发达,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和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教育、史学和文学发达,绘画和书法艺术也取得一定成就,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⑥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