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政权的演变沙俄俄国苏俄苏联沙皇专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封建)(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列宁)(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评价内容评价农业余粮收集制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挽救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消极:导致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粮食税1.利用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3.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工业全面国有化允许部分中小企业由私人和外国资本经营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分配制度配给制、义务劳动按劳分配“斯大林模式”(背景、内容、特点、影响)背景:1.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2.苏联的工业非常落后内容:1.经济上: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1.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2.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下物质基础3.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4.片面强调产量,忽视质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5.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6.成为日后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项目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严重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内容农业实行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场自主权;大规模开荒,提倡种植玉米。----------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质上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工业给与企业部分权力;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注重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评价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突破了旧的体制,但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导致了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消极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符合实际情况;垦荒耕作粗放,破坏环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后来经济发展陷入停滞时期题组十二1.“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能互相印证的有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③2.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3.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红色恐惧”浪潮到达顶峰,政府逮捕了数千名被怀疑为激进分子的人,国会还通过法律将持不同政见的外国人驱逐出境。与美国这一行动密切相关的是A.中国五四运动爆发B.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D.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4.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历史时期分别是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5.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6.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7.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8.“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要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就必须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是指,实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9.“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10.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A.利用市场机制B.建立工农联盟C.生产资料公有D.按劳分配产品11.右表是苏联1926~1940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所呈现的特点是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牺牲农业片面强调重工业③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④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增长年均增长速度重工业18.4倍21.2%轻工业6.2倍14.1%农业26%1.5%需要先进工人进行大规模“十字军讨伐”,到所有一切生产粮食和燃料的区域去,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13.“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14.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集权专制15.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16.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17.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1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19.1999年普京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这里的“苏联式的经济”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20.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1.“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22.根据表格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选项是1976——1989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89社会总产值4.23.31.8国民收入4.33.21.0劳动生产率3.33.1A.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下降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23.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24.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时说过这样的话:“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造成没有“土豆”的原因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推行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政策的弊端D.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25.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材料一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