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篇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专题十五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一、选择题1.(2013·湖北百校联考)《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主要说明()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体现了这一制度,可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C;A项与题干不符,B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2.(2013·泰兴测试)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基本制度。关键信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没有陷入政党斗争局面。根据三大政治制度的涵义等分析,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是三大基本制度之一,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新时期的治国方针,也不符合题意。3..(2013·南通一中测试)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答案】C【解析】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题干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项都是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合。4.(2013·潍坊四县联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C.注重行政区划管理D.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归顺、平定之意”“开导、教化之意”明显看出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歧视行为,在通过命名的对比,很容易理解出新中国实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5.(2013·邯郸四校联考)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一届人大1954—1958年二届人大1959—1963年三届人大1964—1975年四届人大1975—1977年五届人大1978—1982年54115A.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D.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答案】C【解析】从表中看1964至1977年召开次数明显很少,说明从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后,第三届、第四届召开会议减少,这时期恰值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干扰,故选择C项第一届人大选举的主席是毛泽东;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九届人大期间,故排除A、B、D三项。6.(2013•南阳模拟)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C.国民平等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原则的理解。从材料看,加强民主与法制,促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建设的法制化,答案为B。7.(2013·江南十校联考)图2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图2A.实施群体不同B.享受权利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主要作用不同【答案】C【解析】图片反映了西藏和澳门的政治制度,西藏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故选C。8.(2013•南阳模拟)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能力。从周恩来的谈话中可以看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的。9.(2013·邯郸四校联考)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个别官员违背了中国当下的哪项民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B.政治协商制度C.村民自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C【解析】观察漫画可知,图片中的“村委会选举”、“镇领导”等可知此为村民自治制度。实质讽喻了个别官员违背了村民自治制度,选C,10..(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是1992年提出的,故C项不正确;“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D项不正确。;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1月1日,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正确。12.(2013·德州校际联考)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完善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答案】B【解析】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新宪法第31条规定、特别行政区等,可知这是从法律上保障了一国两制的实施,故B正确。13.(2013·潍坊四县联考)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两岸的分裂,所以两岸的分裂是内战遗留问题,排除A项;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排除B;两岸的分裂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排除C;台湾民进党是“台独势力”,并不接受“一国两制”,符合题意,故选D项。14.(2013·邯郸四校联考)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中1974年国共对峙期间,国民党海军对中国海军驰援南海开绿灯,以及2008年国民党当局促成两岸“三通”说明了国共双方有共识,就是都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并不能说明国民党当局拥护“一国两制”。15.(2013·邯郸四校联考)1972年中日建交,新千年后小泉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最近因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使中日关系再次走入低谷。以上事实说明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C.日本对外政策随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答案】C【解析】材料中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波折,这反映出对外政策的变化,其变化是随国内外形势变化而变化的,选C项。16.(2013·汕头质检)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干扫干净屋子再清客”政策D.参加日内瓦会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利益、纠纷的国际准则。17.(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中缅两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选项A、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18.(2013·河北重点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实行三大政策的时代特征及目的的理解。A项是对另起炉灶的理解故排除;C项是三大改造和1954年宪法颁布故也应排除;故选B。19.(2013·安徽六校联考)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中缅两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选项A、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20.(2013·百所重点中学联考)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分析,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21.(2013·汕尾测试)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A.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