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建设主备人:李杰审核人:焦玉花时间:2012.4.26【课标要求】考纲展示课标要求俄国十月革命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1.条件(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2)客观: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一战激化社会矛盾。2.进程(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4)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列强武装干涉;苏俄严峻形势。(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3)特征: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4)成效: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5)局限: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暴动频发;国家无力组织企业生产。(2)内容:向农民征收粮食税;运用商品交换,促进市场的繁荣;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2(3)特征:利用市场经济因素发展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4)意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稳定了政治局势;是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3.“斯大林模式”(1)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2)主要表现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成就①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4)弊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影响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走向僵化。三、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措施①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开垦荒地。②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扩大企业和地方生产自主权。(2)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②只是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②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影响:取得一定成效,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3.戈尔巴乔夫改革(1)措施:改革重点在农业上,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2)影响: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混乱,民族分裂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自主检测】1.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太过分了……我们没有保持一定的限度,不知道如何保持这个限度。”其中符合“做得太过分了”的是()3A.政府解除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B.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C.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分配制D.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3.斯大林认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它抛开。”这表明()A.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全盘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确立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C.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否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D.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4.“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上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5.“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47.“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评析是()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文明汇合交融B.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5课堂学习案【重点精讲】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比较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在特殊战争环境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临时性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将全国纳入战时轨道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对其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羊鼍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商品生产,这是其基本理念改造旧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的经济关系的方式直接过渡.即直接和彻底地摧毁旧经济体铡而代之以新的经济体钥逐步过渡.即在一定时期内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而是活跃发展它,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逐步地矗行改造异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即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计划调节下的商品经济分配原尉平均主义分配按劳分配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常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1)前提条件都是掌握了国家政权和主要经济命脉;(2)主蔑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3)政策内容彝彦置农生、工生、商生和分配等方面;(4)结果都起到了巩周新政权的作用二、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与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该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称为。斯大林模式”。1.历史条件(1)国内条件:苏联经济比较落后,在资本主义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的情况下。要建成社会主义必须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惜代价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反映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国家经济政治体制。(2)国际条件:①当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还知之甚少。②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成了苏联加速工业化的外部环境与有利条件。苏联的国民经济自6成体系,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各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寻找市场的时机,大量引进短缺的先进技术和装备。2.评价(1)“斯大林模式”是同苏联当时生产力发晨水平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都有效地发挥了积援作用.(2)“斯大林模式”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重点提示]“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建国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二战后,苏联继续沿用。斯大林模式”.不思改革.而把其奉为各国必须仿效的社会主义样板,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重点提示]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4)苏联改革的失败.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由折性和艰巨性.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三、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项目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背景1929~l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前提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目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翻.巩固工农联盟不同点方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橙对经济的干预侧重点工业农业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使俄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背景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经挤出出现危机相同点特点国家每对农业进行干预或一节l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结果度过了危机四、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区别1.背景不同:罗斯福新政是存1929—1933年经济大危饥的背景下进行的;。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形成的。72.内涵不同: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把美国的私人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影响不同: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大林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后来越来越僵化.为以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五、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比较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生农.轻、重协调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嗣,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典型例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考查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两大政策的不同【例题1】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曾于1920年底启程赴苏俄考察,1921年1月25日抵达莫斯科。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瞿秋白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这是因为()A.农民交纳粮食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