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理论的比较行为主义理论背景社会背景19世纪后半期美国完成的工业革命,并于90年代开始了政治生活中的进步主义运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到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高度重视。哲学背景实证主义从哲学角度对科学图景做出描述的理论,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科学实践的实质。20世纪初,把人当作机器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潮(包括笛卡尔关于人的身体机制的机械论思想、拉美利特等把人看做机器的观点),以及以经验事实作为勾销主客观界限的工具的新实在论都对华生有很大的影响。自然科学背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主张采用条件反射这一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科学的研究主观心理现象,强调一切主观活动都是由客观外界所决定的。心理学景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技能主义的反叛。构造主义:1.把心理学引进科学的大殿2.代表人物是铁钦纳3.主张内省法、身心平行论机能主义:1.打开了应用心理学的大门2.主张内省法、客观观察法把心理学看成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机能。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方法论脆弱、研究方法狭窄、理论体系僵化,难以容纳心理学丰富的内容和适应学科的迅速发展。研究领域行为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坚持以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和动物。主要观点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行为是可以观察的有机体的反应,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他把行为分解为单元,利用刺激和反应来说明。刺激(S)与反应(R)是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刺激,指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指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有机体的内隐和外显的变化,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1、记忆。某种习惯(外表的言语习惯、潜伏的言语习惯),经过一段停止练习时期以后,虽可能多少受些损失,但实际并未消失,而是保存在机体里。2、思维。思维是一种语言习惯。思维是发音器官的隐蔽活动,语言是发音器官的有声活动。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形式的思维。3、情绪。把情绪定义为一种类型反应。这些反应皆由一定刺激所引起,但它的这种作用却依赖于有机体的一般状态和刺激作用的一般情境。4、个性。个性乃是一切动作的总和。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反应方面的全部(现有的和潜在的)资产和债务(现有的和潜在的)。华生强调童年期个性变化的重要性。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上。1、两类条件反射。一类是巴甫洛夫的经黄型(S型)。另一类是强化和反应直接相关联的,斯金纳称之为R型,斯金纳认为纯粹的S型条件反射是比较少见而且是不重要的,他重视R型条件反射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塑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2、生存列联和强化列联。他不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由当前环境所决定的。斯金纳在《行为主义概述》中指出,遗传和环境都对行为发生深刻的影响,选择过程形成遗传的行为倾向是通过生存列联来实现的。他认为,物种在生存列联下获得行为(本能),而个体在强化列联下获得行为(习惯)。3、强化程式。斯金纳认为,强化的时间安排对学习有重要意义。除连续强化(每发出一次特定的反应就给予一次强化)外,更重要的是间歇强化。4、刺激控制和泛化现象。强化列联的三步曲:刺激情境—反应—强化。斯金纳认为,相近的一批刺激具有共同要素,这就是引起泛化的原因。因此通常说的“抽象”过程,实际上就是刺激泛化。5、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消极强化是去掉可厌刺激物。斯金纳认为,积极强化或消极强化对有机体或有益或无害;而惩罚对有机体或无益或有害。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其实验研究大多在社会情境中进行。1)替代学习: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所学到的行为主要是经过观察学习的历程;2)模仿:个体在观察学习时,直接仿照别人的行为来表现自已的行为。有异于其他新行为主义者,不将强化视为构成学习的必要条件。2、对电影中攻击示范模仿暴力影视作品对青少年形成暴力倾向有很深影响。其研究的社会意义极大。3、社会人格理论社会认知论:个人在行为上表现的性格特质主要是在社会情境中由自己的认识经历学到的。交互决定论: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个人性格特质。影响应用影响1、贡献:理论观点是通过严格控制的心理实验获得,不只是依据推理,使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道路,解释人们的一些正常、异常行为的获得与消除,促进了心理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对指导教育、技能的训练、心理治疗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2、局限:对人的行为解释来源于动物实验,过于简单环境决定论,忽略了人的认识作用陷入客观主义、机械主义应用1.育婴箱要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2.行为矫正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斯金纳提倡家长或老师应不加以强化,予以“忽视”便能逐渐消退不良行为。3.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斯金纳主张用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教学。程序教学法是教学机器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精神分析理论背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西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当时,封建势力的压迫、王朝对其它民族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压榨,在加之大量中下企业的倒闭,这些动荡和阶级斗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维多利亚女皇在文化领域的统治下,宣扬禁欲使人们的正常欲望长期受到压抑。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不断高涨。景思想背景前人对潜意识的探究,德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认为单子的本质是精神的,同时也具有物理的特征,最低级的单子是一种微觉,几乎同无意识一样。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限,把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一个观念可以由无意识进入到意识领域,被压抑的观念也可以由意识经过压抑进入到潜意识领域。费希纳提出了心理的“冰山理论”,心理如同冰山,很大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下,在这里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在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其它的意动心理学、达尔文的进化论、迈尔等人提出的质量守恒和能量转换定律、哲学、逻辑学等也为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提供了思想基础。心理病理学背景在中世纪,很多精神病患者被当做“魔鬼附身”而被活活烧死,活着的也使用愚蠢的治疗方式使精神病的康复成为天方夜谭,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幸福的曙光才照射到精神病领域这块黑暗的角落,精神分析的催眠术、自由联想、释梦等在治疗精神病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领域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上,精神分析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研究的新纪元。这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在心理学学科建设上,精神分析开拓了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弗洛伊德毕竟把性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从而开辟了性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理论潜意识理论将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意识:能被人觉察和感知到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无意识(潜意识):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这部分内容通常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或过去创伤性的经历.前意识:当前意识不到但随时可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意识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健康人格中,三种成分保持动态的平衡:本我表达基本需要,自我约束本我的冲动,超我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道德上是否可以接受。人格结构理论本我:生来就有的,满足先天的生物本能,而且必须立即得到满足。自我:人格的意识和理性成分,反映了知觉、学习、记忆和推理等儿童正在发展的能力;控制非理性的本我,运用现实手段满足本能超我:儿童在3-6岁时出现,把父母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内化,要求自我运用社会可接受的手段满足社会所不允许的本我冲动。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力和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五个发展阶段阶段年龄/岁特征口唇期出生—1岁通过口腔部位的刺激获得快感肛门期2—3岁从自身控制大小便中获得快感婴儿性器期约3—4岁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潜伏期4、5—11、13岁的青春期性力从自身转移到外界:学习、游戏成熟性器期14、16岁至18、21岁异性恋,心理发展的最后阶段防御机制理论对抗本能的冲动及其焦虑,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阶段编号弗洛伊德心理性欲阶段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危机埃里克森的美德或力量的品质大致年龄1口唇-呼吸信任对不信任希望0-1岁2肛门-尿道自主对羞怯、疑虑意志2-3岁3婴儿期-性器主动对内疚毅力3-6岁4潜伏期勤奋对自卑能力约7-12岁5青春期和青年期同一性和否定对同一性混乱忠诚约12-18岁6成熟生殖期亲密和团结对孤独爱20多岁7繁殖对自我专注关怀20岁后期到50岁8整合对失望智慧50岁以上影响应用影响1、贡献:a.重视潜意识的研究,不仅扩大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对个体行为的深一层认识提供了条件b.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这对现代发展心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心理学方面,而且在哲学、人类学、教育学等方面2、局限:理论主要来源于临床观察和个案研究,依赖于推理,缺乏科学实验验证强调性本能是心理发展动力,具有泛性色彩过分强调无意识的心理冲突而忽略了社会环境、文化的影响,研究对象主要是病人,结论的代表性受到质疑应用指导了一般的儿童抚养、童年早期教育以及障碍儿童的治疗模式。儿童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方式研究各种社会中的儿童和年轻人的调适精神异常和学习困难的青少年的治疗技术。发生认识论背景哲学背景1、康德的认识论对发生认识论的影响一是决定了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知性范畴(逻辑数学结构)二是人的经验知识都是建构而成的,即感觉经验只有纳入认知形式(时空直观和知性范畴),才能形成经验知识。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和知性和理性,感性是指“心灵的承受性,即当心灵被刺激而接受表象的力量”;知性是指“心理从自身产生表象的力量,认识的主动性”。康德把全部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纯粹的知识(逻辑知识),另一类为经验知识,纯粹的知识就是认识的形式,而经验知识就是认识的内容。2、操作主义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主义,认为智慧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首先意味着对环境的实际改变,必须以行动来说明思维;而皮亚杰认为,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动作或运算自然科学背景1、生物学渐成论:指一种强调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于胚胎发育的理论2、逻辑学和控制论心理学背景1、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克拉帕雷德)2、完形学派和精神分析的影响皮亚杰学说与完形理论之间的共同点:主张既研究行为,又研究意识,强调心理活动和结构的整体性,认为已构成的主体认识结构是认识活动的主体。研究领域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主要观点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过程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要通过三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dation)和平衡(equilibration)。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机体在和环境发生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1、图式:图式是存在于头脑中组织和理解信息的概念或框架。图式最初来自遗传,但在个体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会不断地得到改变和丰富,逐渐发展出一些更高级的图式。2、同化: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3、顺应: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4、平衡:皮亚杰认为平衡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调节行为的动态过程。平衡状态是平衡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平衡过程的起点。影响心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