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通史坐标通史综述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史实要点]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2.经济上(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3.思想文化上(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解题探究](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审材料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找题眼儒家思想中有塑造民族道德规范的主张与作用是本题命题立意所在,也就是题眼。审设问“列举”与“归纳”是两大限定词,“列举”重心在于再现所学知识,“归纳”技巧在于概括提炼材料观点,切记多角度概括,切记不要照抄原文内容,要有适当概括高度。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史实要点]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1.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所开创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无可分割性和世袭性。2.经济上(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3.思想文化上: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受了打击并实现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解题探究](2013·北京高考,节选)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2)[解题思路]审材料数据变化体现了地方行政中心区域变化。找题眼经济重心南移及江南经济发展。审设问数据“变化”及变化“原因”是限定语,前者需概括材料中数据的变化趋势、空间变化趋势,后者需多角度整合所学回答。答案(2)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907年)[史实要点]1.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上,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上,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2.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上,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3)文化上,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解题探究](2012·江苏高考)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解题思路]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运用所学知识答出汉代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进步性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如“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第(2)问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可以结合科举制为政治服务的思路分析,科举制的思想功能和整体的统合功能可以结合材料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分析。第(3)问从材料中概括归纳,抓住关键信息“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即可分析出正确答案。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考场阅卷抽样阅卷专家寄语(1)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主观题通常采取网上阅卷的形式,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2)答案要“三化”:条理化、要点化、序号化,使评卷教师一目了然。(3)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难以得高分。因此答主观题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4)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四、宋元时期(从公元907至公元1368年)[史实要点]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1.政治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1)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2)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经济上(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空前水平。3.文化上(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2)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解题探究](2013·四川高考,节选)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回答: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解题思路]审材料一读:材料一简介了西周、唐、宋、明清不同时期对行政权力分权制约的概况,材料二宋英宗的作为则表明监察效果有限。二标:标段落: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号至少意味一层信息或几层信息;标关键词:朝代信息——西周、唐朝、宋朝、明清、宋英宗。主题关键词——“行政法典”、“完善监察”、“不采纳”。审设问①概括——特点: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归纳,材料一第一句话说明我国监察制度出现早,材料一第二、三句话说明运用法律法规完善监察制度,材料一第四句话体现了在其他行政制度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监察措施。②分析——作用、局限:“作用”从约束官员权力、规范执政等方面分析,“局限”根据宋英宗的所作所为概括。答案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五、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史实要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1.政治:(1)专制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