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现象是人们最熟悉、体验最多的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规律性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它是心理现象的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①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②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是呆板、冷漠的,而总是对它表现出鲜明的态度体验,渗透着一种感情色彩。也就是说,在认识的基础上人会有喜、怒、哀、乐等态度体验,这就是心理学所研究的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对它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够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的共性,但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时,由于社会生活环境/教育/先天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又会出现特殊性、差异性,并逐步形成人的心理的个性。个性心理:受遗传、教育、训练、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个性心理表征着个体心理的差异与独特性,主要有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①个性倾向性:人在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方面会有明显差异。使人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倾向性。②个性心理特征:人有能力、气质、性格的差异。这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具体表现。③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它是个性心理的调控结构,体现着一个人的成熟度,决定着人的个性心理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教育、自尊心等成份,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三、心理学的意义(一)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的重要的理论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2.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3.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二)心理学的实践意义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学科。今天,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2、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3、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4、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四、心理学的方法论(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含义:要求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任何心理现象按照它们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必须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客观地进行心理学研究。因为心理活动是一种主观精神活动,且具有内隐性,研究心理活动往往需要在考察、测量行为,而后加以推论、判断。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或主观体验与观察到的事实或心理活动混淆起来,甚至加以代替(如:把自己的想法当作被试的想法)。2、系统性原则含义: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部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作用,注意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之中进行分析。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此外,人的心理有整体性,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因此,考察某种心理现象时要有系统的观点,注意多种因素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3、发展性原则含义: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坚持发展的观点。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相对稳定而又绝对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心理学的研究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看待人的心理活动,不仅要看其现实状态与当前特征,而且要看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与前景。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含义:要求心理学的研究和设计过程必须有科学理论指导,提出的研究课题必须对社会实践和人类发展有积极意义。要有理论指导,把握科学性,同时各种理论要结合我国和人们的生活实际去检验它们,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去发展它们,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科学体系。另:有的还提出道德性原则,要求要尊重被试的隐私,不能防碍、伤害或消极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就直接叫保密性原则。(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法一般采用两组被试进行比较,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或对照组。实验法实施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实验组和控制组或对照组。变量有三个: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在保证因变量(结果)是自变量造成的,而不是无关变量影响的,因此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使它对结果的影响尽可能最小。第二阶段:实施实验。即对实验组实施程序,而控制组如常。第三阶段:整理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并得出结论。一般都要进行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说明。3、测验法4、调查法此外还有:谈话法、问卷法、个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等。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心理的实质)究竟什么是心理?心理是如何产生的?3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的器官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才认识到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这一点已被生活事例、临床医学和高级神经活动研究所证实。心理现象是随神经系统或脑的发生而发生,随神经系统或脑的完善而发展的。神经系统或脑是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或脑的产物。(二)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1、神经元及突触传递神经系统是由1011--1014个神经元(神经细胞)构成的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2、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通系统两部分。(1)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它控制身体内的不随意运动。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的纽带,它是使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起着传入和传出神经冲动的作用。(2)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可分为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两部分:低级中枢:包括脊髓、脑干、间脑和小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的基本功能是传导冲动和控制躯体与内脏简单的本能反射。脑干(延脑、桥脑、中脑):它既是大脑、小脑联系脊髓的通道,又是许多内脏器官活动和视、听定向活动的中枢部位。呼吸、心跳、吞咽、呕吐、喷嚏以及视、听觉探究反射都受脑干的调控,这一部分受损害,生命受到威胁,故而脑干有“活命中枢”之称。高级中枢: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其最高级的部位是大脑皮层。(三)脑的机能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是脑的反射活动。反射是脑或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心理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产物,脑作为一种结构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的器官。1、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做的规律性的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通路)叫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复杂的反射活动----反馈,反馈保证人的行为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准确性。2.反射的种类与信号系统(1)无条件反射4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实现的反射。固定的神经联系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动物的本能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经典性条件反射:其神经通道具有暂时的性质,可以随不同的情况产生或消失,所以叫暂时神经联系。其是依靠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实现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明,人的大多数行为是习得的。强化:是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联系: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其形成规律是相同的,都要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反射,都需要强化。区别: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个体通过主动操作活动而得到强化,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个体则是被动接受条件刺激进而得到强化。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关系:联系: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区别: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实现的反射。其神经通道是一种固定的神经联系,其反射弧是生而就存在的,其神经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动物的本能。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通道是暂时神经联系。其是依靠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实现的。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不会自发产生心理。人脑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是产生心理现象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只有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脑才能产生心理现象心理与客观现实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物三、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心理现象是人脑中的观念形态,相对于客观现实而言,其本身说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遗传素质、知识经验、教育水平、思想意识、职业活动、个性等方面的特点,于是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都会带上反映主体的不同特点。四、心理的能动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作用,对人的实践活动进行调控,具体说有三个方面:1、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有目的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2、人要求认识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某些现象的直接感知,要寻找有用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3、能维持与调节目的性的活动。(指导活动、修改计划等)五、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第三章注意与组织教学(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是指人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出现2、无关动作停止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此外,还有表情的变化二、注意的规律与组织教学(一)注意的分类与规律根据注意产生和保持时有无目的性和不同的意志努力程度,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1、不随意注意及其产生的原因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特点:是一种定向反射,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优点:不易疲劳;缺点:所注意的对象零散、不系统。作用:使人出现探索行为,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环境,但也容易使人分心。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条件的因素:客观方面: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④刺激物的变化性(刺激物的活动变化)主观方面:①人的个性倾向性②知识经验等不同③人对事物的期待不同④人的精神状态不同2、随意注意及其产生的原因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特点:是一种主动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它的保持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优点:有系统性;缺点:容易疲劳。作用:使人们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①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②合理地组织活动。③培养间接的兴趣。④用坚强的意志力排除外界干扰。3、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的形成和产生的根本条件在于练习并达到熟练的程度,也就是说,随意后6注意通常是人们在进行熟练的技能、技巧性活动时所具有的注意。(二)注意的规律在组织教学中的应用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规律:客观方面:主观方面:1、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学生注意的稳定。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