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综合模拟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综合模拟试题(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2.1925年爱森斯坦受苏联政府委托制作的《战舰波将金号》反映1905年革命,是电影史上最具创新的电影之一;马雅可夫斯基从一首“革命颂歌”开始,探索一种创新的诗的语言。这两个历史事情表明A.苏联试图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B.工业化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C.苏联用文艺形式传播革命理论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苏联文艺界3.“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以上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是对既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彻底否定C.本质是以社会主义方式清除俄国现代化的障碍D.为发达国家开创了一打崭新的现代化道路4.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国在华权益,违反“门户开放”的中日间的任何协定、条约,美国均不予承认。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国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该事件与下列哪一个事件的实质相似A.二战全面爆发前,德法边境的“静坐战”B.戴高乐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C.慕尼黑协定的签订D.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5.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年~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A.独裁与民主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D.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6.“为人类争自由,林肯与还,谁与匹者;绎大同之绝学,仲尼而后,意在斯欤。”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材料中“大同”思想的措施是A.实行工业复兴政策B.恢复银行信用C.推行“以工代赈”D.调整农业政策7.2009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展望”。德国前外长费舍尔曾说:“在这场全球危机结束时,欧洲只会变得更加无足轻重。”他认为,欧洲不是在寻求更紧密的团结,而是“正在这场危机中重新国家化,让自己回到过去”。材料表明A.欧盟将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走向崩溃B.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C.欧盟让渡主权求合作的模式失效D.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8.“(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苏联改变对外政策的重点,提出‘集体安全’方针,随之,共产国际的方针也发生转变。”共产国际方针转变的重大意义在于A.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B.指导了各国共产党在本国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行动C.加强了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D.改善了苏联与欧洲各国的关系9.戴高乐在《告法国人民书》中说:“我们的失败是否已成定数而无法挽救了呢?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不!……你们要记住,法国不是孤单的。它没有被孤立……和英国一样,法国还能够充分地利用美国的取之不尽的资源。”此时能够利用美国的资源指的是A.美国修改了《中立法案》B.美国彻底放弃了绥靖政策C.美国决定成立反法西斯同盟D.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10.一位法国作家回忆其青年时期,其中一节主题是“1942年在巴黎念大学”。下列情节最可能出现在这一节叙述里的是A.德国首相正在巴黎从事友好访问,两国政府希望加强学生的交流B.作家花钱买了一台新的收音机,收听来自德国的广播,学习德文C.一家报纸揭露日前德国首相与斯大林签订之和平协议的详细内容D.作家参加了当时在巴黎凯旋门前举行的学生大规模反战示威游行11.一个国际组织的规约中表示:①会员国应依国家安全之最小需求及国际义务裁减军备;②对会员国的军事威胁视同对整体的共同威胁;③会员国间之争端应交仲裁,各国亦应遵守仲裁结果。这个组织是A.三国同盟B.国际联盟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华沙公约组织12.1941年春,斯大林试图通过解散共产国际,使“所有反共产国际的公约将一下子失去基础”。而迟至1943年5月,斯大林急于公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使其在一个月间匆忙解散。下列各项对解散共产国际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苏联担忧出现两面受敌的局面B.各国共产党已经无法彼此合作C.美英一直对共产国际心存忧虑D.苏联降低战争压力的外交手段13.2010年以来世界局势动荡,朝韩由于延坪岛炮击事件关系紧张,泰柬边境发生冲突,突尼斯、埃及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利比亚、巴林爆发的骚乱及流血事件不断升级等。下列有关当今世界形势评述正确的是A.动荡紧张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B.冷战结束后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C.民族、领土等矛盾及大国插手使世界局势动荡D.当今世界是美、欧、中、日、俄共同主导的多极化世界14.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对此,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A.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稳定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C.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D.福利政策减少了社会消费15.尼克松总统在《领袖们》一书中写道:“他(赫鲁晓夫)一次又一次地推行宏伟的计划。他开垦大片大片的处女地,只是让这些土地遭受沙暴的蹂躏;他扩大作饲料用的玉米田面积,只是让上千万英亩的土地荒废掉,因为这里的土壤不适宜于种植,他竭力鼓吹使用钢筋混凝土和预制构件建筑的好处,只是从不想增加水泥的产量。”赫鲁晓夫这些作法没有良好收效的原因在于A.不敢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B.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上C.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D.在政治改革中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16.一本史书描述“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行动,也是冷战的最佳范例,美苏两强在遥远的国度进行军事对抗。”这次事件是指A.朝鲜战争B.柏林危机C.古巴危机D.波湾战争17.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18.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异军突起,充分说明了A.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性B.科技兴国的必要性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19.“二战”后,东欧国家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是因为A.各国照搬苏联模式B.苏联强迫东欧各国在内政外交上与自己保持—致C.苏联占领了东欧各国D.各国受制于美国,成为西方反苏的前沿阵地20.就在他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此后,它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苏联的解体B.朝鲜的分裂C.两极格局的瓦解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1.“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上述材料应出自A.《欧洲联盟条约》B.《布雷顿森林协定》C.《罗马条约》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2.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中写道:1987年《欧洲一体化文件》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A.欧共体各国认识到政治联合才是出路B.欧共体成为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实体C.这可能加剧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D.欧美从此走上了贸易竞争的道路23.当前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根本原因是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B.各国经济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发展C.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D.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跨国公司的普及24.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25.“世界上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可是如果没有人管它们,这个世界就是个无政府的世界,肯定会一团糟。所以要有个东西来管,这个东西就是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霸权,但是这个霸权是符合世界稳定的要求的”。该言论属于A.北约控制论B.霸权稳定论C.欧洲中心论D.联合国安理会表决论二、材料分析题。(其中26题16分,27题11分,28题11分,29题12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民族自决”,强调的是主体民族而非种族的独立和平等。它是指“一个民族有权利要求建立一个领土意义上的国家、有权利获得政治和法律上的独立地位、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概念。”──摘自潘小娟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词典》材料二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最近的政治任务是椎翻沙皇专制制度,代之以在民主宪法基础上的共和国,民主宪法应保证承认国内各民族都有自决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宣布和实现一切被压迫民族的自决权是非常迫切需要的,在社会主义胜利后,不但要使各民族完全平等,而且要实现被压迫民族的自决权,即政治上的自由分离权。”1917年12月31日,苏维埃政府率先承认芬兰独立;1918年8月29日,波兰获得独立;同年12月25日,苏维埃政府又承认了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民族共和国为独立国家。1917年11月8日,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第一份立法文件《告工人、士兵、农民书》中宣告:将保证俄国境内各民族都享有真正的自决权。接着又颁布了《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和《告俄罗斯和东方全体穆斯林劳动人民书》,重申了这一原则。同年12月16日,苏俄政府承认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之后又认可了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独立。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南高加索苏维埃联邦共和国联合组成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同时在成立宣言中规定了各加盟共和国享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摘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材料三1918年1月,威尔逊在美国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纲领性文件──《十四点计划》中,大谈什么“自由和平之幸福”、“国无大小一律平等之权利”、“民族自决”等。他还提出,“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国际联盟。”威尔逊在美国国会阐述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提出了“民族自决、民族独立”的原则,中国人民为此而倍感兴奋,真诚地相信美国会帮助中国。陈独秀更是公然声称威尔逊“可算得上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然而,高唱“民族自决”口号的威尔逊总统在巴黎和会上的拙劣表现,让国人对于他的期望转为难以遏制的愤怒,陈独秀也从对威尔逊的“迷信”中醒来。他说:“威尔逊总统的和平意见十四条,现在也多半是不可实行的理想,我们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材料四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拒绝接受因1900年义和团起义所负的赔款”等。该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