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经济地理的主要特性P4全球性: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布局作为研究对象。区域性:探讨世界范围内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区域的形成发展、分异组合和区域联系是“世经”的主要研究内容。综合性:要对各层次的特定区域的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综合分析;对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分工综合分析;对特定区域内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发展方向综合分析。预测性:预测各经济区域及区际经济联系的发展趋势,创建各类的区域产业结构演变模型,是世经的研究目标。2、经济全球化的正负效应P13正面:1.为资源在全球化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2.使得市场成为不断扩大的、统一的整体。3.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4.为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负面:1.使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2.加大了世界经济波动的可能性。3.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全球化。4.使超越主权和国家主权同时加强。5.使全球经济运作规则公正性、垄断性并存。3、当今产业转移的国际特点P48产业国际转移呈现多元化:在“达→展”、“达→展中先进国”、“展中先进→展中落后国”多个层面中进行,产业投资方式也逐步多样化。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在更新:70年代,达将大能耗、重污染产业向展转移;80年代达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产业转入展;90年代后,研发和三产成为投资热点。产业技术转移的“大脑-手脚”模式:实体为主的“手脚产业”布局在展,以知识为主的“大脑产业”分布在达,两类产业按自身优势进行国际分工。4、当今世界产业布局的新动向P52产业在布局形式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分散性:全球化使各类资源可打破国界进行运输,信息化使信息资源摆脱地域限制。这两种作用减少了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使运输要素制约性降低,产业布局的地域范围更广。新的产业中心不断涌现:全球范围内产业要素间的相互依赖加强,高级命令和控制功能更倾向于在地域内集中,激发新一轮信息知识的聚集经济,涌现新的产业中心。产业布局对具体地点的指向性弱化:产业内部生产组织方式改变,生产规模更小型化,生产方向更专业化,导致用地规模降低,区位选择弹性增加,对特定区域指向性弱化。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互相作用加强:不论在达还是展,成熟或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正成为增强地区对产业吸引力的重要力量。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FDI流出、流入地的地理特征P72P98世界贸易从三“极点”格局向三“极区”格局发展:战后美国、欧共体、日本主宰世界贸易,构成“三极”。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推进,它们都积极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从全球范围看,由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三大地区主导的全球贸易网络已经形成,这三大地区的区域内贸易在区域范围内各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东亚作为新的增长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80年代后,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生产规模扩大,带动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人均收入提高培育了可观的中产阶级队伍,使东亚成为了新的巨大商品市场。另外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高质低价的劳动力也吸引了大量投资,使该区贸易持续扩大,良性循环。“南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新亮点: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转变,更为外向,改善了进入其市场的机会;发达国家经济增势疲软,展国经济快速增长,导致达将产业转移向展,由于分工细化,要求各展国间保持积极产品贸易,使“南南贸易”维持强劲增长。流出地:1.FDI主要来源是发达国家。2.发展中国家FDI流出量稳步增长。流入地:1.发达国家是世界FDI的主要流入地。2.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呈上升趋势,但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6、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的直接投资特点投资领域一低附加值产业为主:投资是为了利用这些国家存在的丰富自然资源、劳动力和廉价土地;或者是出于环境方面考虑,为了减轻本国内的环境污染。因此投资项目集中于资源开发、生产密集型产品和加工装配作业。投资区位的文化传统或地理位置的相近性:有的跨国公司喜欢利用母国原来殖民统治留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已经建立起来的联系选择FDI的投资区位;有的则喜欢在与母国地理位置相邻的地区大量设立子公司。7、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集中区域P102集中于东道国经济中心区:可减少因对投资地区的不熟悉而带来的风险和成本。集中于边界地区:相邻两国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有利于区位选择。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相同语言文化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各方面的沟通,利于避免劳资冲突。尤其是投资者与投资地有密切的死人关系式,这些投资地更容易被选择。8、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动机P100自然资源寻求型、东道国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贸易及分配型、辅助服务型9、人口增长模式划分的四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P108P117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高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迁移规模缩小;迁移形式多样(移民、客籍劳工、国际难民流);迁移流向变化(展→达、贫→富);迁移原因多样10、世界人力资源的流动特点P123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参与国际流动的人力资源素质较高11、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P134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城市化浪潮的主体: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发展中国家城市还在发展阶段,发展速度很快。大都市化趋势愈益明显:随着交通、运输发展,城市在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作用下向四周蔓延,在城市周边地区人口和财富不断聚集,导致大都市化。城市全球化趋势开始显现:城市规模扩大,吸引全球投资、资本、劳工和功能。12、全球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全球性城市的功能和作用P139跨国公司的发展:带动了资金、技术、劳务、商品在各国的流动,推动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得地理摩擦降低,可以消除国家疆域的壁垒。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使国际化城市迅速成为资本、货币、生产性服务和决策的全球交易管理中心。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是全球通信网络的主要结点,发挥全球信息中心的功能;具有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功能13、世界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动因P162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主要的汽车公司都纷纷采用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进行资本输出,建立海外生产据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迫于日益加强的市场压力,几乎所有的汽车公司都更深地卷入到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中。14、世界时装中心及其形成条件P206巴黎、米兰、纽约依托区域文化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汇集了众多世界顶级设计师;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业15、分别从全球层面、国家层面和城市层面简述ICT产业的地理分布特征P219P217全球:聚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家:分布在国际性、全国性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集中于各种类型的科技园区简述:区位条件(科研机构、基础设施齐全、优惠政策融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优美)16、ICT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共同特征P220学习型的网络体系:ICT产业集群内不同规模公司有着高度灵活的分包关系。大学和科研机构密集:自助研发能力强,成果转化率高,是ICT产业发展的学术智库。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高度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金融、中介、教育培训服务较完善,高素质劳力多。富于创新的商业环境:区域内公司间信任度高,交易成本低。17、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工厂”的关系P259身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国家很极可能拥有国际性的金融中心。本国制造业发展能促使金融业发展: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对企业外资本的依赖性也会逐渐加大,促进了本国银行、证券行业的发展与完善。直至国内资本无法满足企业需要,就会开始向国外融资,需要银行和金融机构来实现,导致金融网络的国际化发展,制造过就成为国际资金的净吸收者。18、论述跨国零售企业海外扩张的动因P270内因:1.本国市场的过度饱和和过度竞争2.国内对增设店铺实行严格的计划政策3.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以及国内经营成本的增长外因:1.新兴市场中产阶级的出现和世界性消费需求趋同2.对外资准入放松管制3.竞争的压力促使零售商采取跟随的战略19、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特点、世界玉米分布的三大黄金地带P288P300粮食充裕国家分布集中,缺粮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单产水平呈上升趋势;农业生产凸显产业化、专门化和商品化;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美国中部玉米带;中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东平原、四川盆地;欧洲南部平原20、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名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显著特征P321P315东南亚国家联盟;澳新密切经济关系贸易协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欧洲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南方共同市场;中非关税与经济同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主体是主权国家;目的是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各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共同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参与一体化集团的伙伴国家在国家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共同构成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利益集团;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有明确顺序的阶段发展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到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演化。21、欧盟新一轮扩张的主要特点P335第一,此次吸纳的对象不同,多数为经济政治体制处于转轨时期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且数量较多。第二,扩展方式看,欧盟掌握的扩大进程的主动权,申请国的博弈余地很小,只能按照欧盟要求行事。第三,新一轮东扩表现出极强的整体意识,此次东扩力图将东西欧以欧盟为核心统一起来,不再使这片战略空间被其他政治力量瓜分。22、德国鲁尔区及其改造经验P386本是重点工业地区,50年代末,煤炭作为能源受到石油打击,以煤、钢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不能适应科技革命的挑战,鲁尔区陷入了结构性危机,生产萎缩,失业剧增。后为振兴,采取了以下措施:更新改造传统工业部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改善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23、德国相对均衡的生产力布局的具体表现P383城市数量众多,但以中小城市为主;德国人口分布比较平均,州与州之间差距不大;各州人口和就业人员占全国比重大致相当;工业主要分布在内地;德国工业中心鲁尔区在全国的地位逐步下降,原来经济较落后的南部地区地位不断上升24、美国经济活动国际化特征、美国西部南部兴起的主要原因P419P443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的国际化自然资源优势: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矿产、能源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高兴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优良生活环境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较多的人力资源;气候、污染等方面也优于东北部和中西部,成为投资建厂的有利条件。工资水平较低,工会势力薄弱: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工资成本又较低;工会势力薄弱,资本家就可以压低工资以获取更多利润。联邦政府的支持:政府向南部西部投入了大量财力;军事基地和军事供应大都位于西部南部,国防开支流入也加快地区经济增长。各州地方政府制定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吸引企业投资,加速经济增长。25、美国硅谷发展形成的主要原因P225独特的社会网络体系: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各专业制造商集体学习和灵活调整一系列相关技术。松散联系的班组结构鼓励公司各部门和公司外消费者、供应商进行横向交流。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和本地企业间的关系:为技术浪潮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风险投资的推动:高技术知识与金融手段交叉;股票市场与技术市场融合;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联手,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多远的文化、开放的思想:大量海外移民,推动多元文化形成,有利于创新思维产生。良好的生活环境:气候宜人,是吸引高科技产业的主要因素之一。26、战后日本工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布局多极分散特点P504一是工业结构的扩展和升级,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由军工→轻工→重化工→知识技术集约型的转变。二是在工业在地域上的拓展,表现在沿海工业带饱和后,技术密集型产业向①工业带周边②消费地③劳动力充足地区④相对落后地区⑤海外扩展。工业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因:一是工业地带布局条件的恶化,三大都市圈人口过度集中、用地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