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目录一、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背景与基础(一)发达国家在人类迈向知识社会进程中占据先机(二)科技革命孕育知识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三)创新型国家被确立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四)上海已基本具备面向知识社会转型的良好基础(五)科技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转型的主要瓶颈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与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1、发挥知识人力资本主导作用。2、持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3、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战略目标1、战略目标(2020年):2、阶段目标(2010年):(三)基本思路三、上海中长期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一)健康上海——营造身心健康、安全和谐的生活1、公共卫生与防疫(1)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预防及疫苗(2)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保障2、疾病诊断与治疗(3)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三大疾病诊疗(4)智能医疗装备(5)先进生物医用材料3、重大新药创制(6)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7)转染色体动物的构建与应用关键技术1分子诊断技术关键技术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关键技术3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关键技术4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技术关键技术5生育与生殖健康相关技术关键技术6营养与健康相关技术关键技术7老年性疾病治疗与干预技术关键技术8人源(化)单抗制备技术关键技术9转染色体及其应用技术关键技术10疫苗制备技术关键技术11蛋白/多肽药物制备及其输送技术关键技术12创新药物发现与开发技术关键技术13中药现代化技术关键技术14非专利药及制剂新技术关键技术15数字化医疗影像技术与集成技术关键技术16干细胞技术关键技术17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关键技术(二)生态上海——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都市4、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8)零排放煤气化多联产装置(9)面向能源和资源再利用的钢铁制造流程(10)水资源处理和再利用成套装置(1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生态安全5、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12)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1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装备6、生态科技工程的应用和示范(14)崇明生态岛科技示范工程(15)都市现代农业关键技术18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煤炭技术关键技术19天然气利用技术关键技术20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关键技术21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关键技术22先进能源动力技术与系统关键技术23钢铁制造新工艺技术关键技术24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关键技术25水净化及循环利用技术关键技术26大型地下综合体建设技术关键技术27土地、湿地、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关键技术28生态建筑与社区建设技术关键技术29生态农业技术关键技术30城市重大突发性人为灾害防范和快速处置技术关键技术31城市生命线工程与高危行业生产安全监控技术关键技术32城市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三)精品上海——铸造自主产权、升级换代的产品7、新兴产业战略产品(16)半导体照明(17)高清晰、高灵敏显示器(18)服务机器人(19)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光、仪、电关键功能产品8、交通运输与机电战略产品(20)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与控制系统(21)磁浮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22)大吨位海洋油气储运装备(23)新能源汽车(24)核电机组关键装置9、空天战略产品(25)空间探测器(26)支线与干线飞机关键技术33数字化设计技术关键技术34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关键技术35数字化控制技术关键技术36结构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关键技术37薄膜材料制备技术关键技术38纳米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关键技术39发光二极管(LED)外延片的工艺装备及封装技术关键技术40发光显示设备制造技术关键技术41先进压水堆核电关键技术关键技术42大型复杂构件的复合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关键技术43汽车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44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汽车设计制造技术关键技术45轨道交通系统和装备制造技术关键技术46船舶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关键技术47空间自主导航、驱动及供能技术关键技术48功能单元件及传感器关键技术关键技术49飞机制造技术(四)数字上海——提供无所不在、高效可信的服务10、智能港建设的战略产品和服务功能(27)智能代理服务(28)家用设备智能化(29)智能社区(30)智能交通与物流(31)智能城市安全11、信息产业基础战略产品(32)微型芯片设计、制造及装备(33)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关键技术50智能代理技术关键技术51传感网器件及系统技术关键技术52新型人机环境及智能监控技术关键技术53家用设备网络融合技术关键技术54嵌入式相关技术和标准关键技术55知识的智能处理技术关键技术56可信计算及系统可生存性关键技术57微型芯片设计及测试技术关键技术58先进器件和互连技术关键技术59先进光刻机技术关键技术60前沿网络技术四、上海中长期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一)生命科学领域1、生物复杂系统的结构及其活动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3、干细胞与再生医学4、生殖与发育5、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模式生物6、化学基因组与新药发现7、农业生物的遗传控制和分子改良(二)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8、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表征9、新型特种材料制备科学及其原型器件与部件研制10、纳米材料结构与表征11、面向过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科学问题(三)物质科学与信息领域12、量子调控13、极端条件下的强场物理14、空天与海洋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四)空天与地学领域15、对地观测和深空探测16、天文和地球动力学17、河口、海岸及城市的生态与环境18、深海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五)交叉科学领域19、纳米电子学20、纳米生物与医学21、脑发育和可塑性及脑高级认知功能22、“深部生物圈”及其微生物的基因组学23、应用数学模型与方法五、上海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一)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巩固创新人才根基1、扩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2、激励和培育新一代创新者。(二)建立引逼创新机制,加速企业主体到位3、强化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动。4、建立产学研有效结合机制。5、探索开放的企业创新机制。(三)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构建集群创新网络6、加速成果转化与企业创业。7、促进技术转移与扩散。8、加速区域创新集群的形成。(四)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改进研发公共服务9、面向重点产业建设知识库。10、改善优势学科的科研设施。11、强化标准与计量技术基础。(五)优化学科机构布局,培育科技创新源泉12、调整与优化重点学科布局。13、优化研发机构的地域布局。14、优化研发机构的功能布局。(六)完善创新相关市场,激活价值实现机制15、发展创新相关的各类市场。16、鼓励科技企业海内外上市。17、培育创新相关的中介服务。(七)优化财政投入模式,提高创新产出绩效18、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功能。19、推动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20、强化政府项目产学研导向。(八)提高公众科技素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21、促进社会与自然科学融合。22、强化市民的科学技术普及。23、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九)制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创新活动24、推动地方的科技创新立法。25、制定相关科技及产业政策。(十)加强规划落实评估,形成推动创新合力26、建立统筹的科技管理体系。27、开展规划落实的动态跟踪。28、加强规划落实的评估监督。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推动上海经济、社会、科技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编制《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一、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背景与基础(一)发达国家在人类迈向知识社会进程中占据先机20世纪中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财富增长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开始出现,人类致富的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成为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发达国家凭借其坚实的知识基础、高效的创新体系,使知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迅速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处在全球知识社会发展的“领跑者”行列。新兴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强化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外来知识转化为自身财富,并不断缩小与知识生产先进国家的差距。发达国家在加速进入知识社会的同时,凭借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工具,制约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知识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应对挑战,紧紧抓住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力争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二)科技革命孕育知识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未来的科技将沿着更加深入微观和宇观,更加走向复杂和综合,更加揭示生命和智慧本质,更加与经济社会互动的方向发展,在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的基础上,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完成面向知识社会过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技术。重大的科技突破将主要在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等多个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技术群落中产生。生物、纳米等技术的影响力将显著提升。同时,全球分工中的研发与创意环节趋于向创新活跃的地区集中,区域层次的科技创新与竞争进一步成为国家间综合实力比较的关键因素,科技特色和创新优势也因此成为区域及其中心城市发展和制胜的重要砝码。(三)创新型国家被确立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在对全球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现实国情,明确了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显著提升国家整体科技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对上海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上海更加充分地整合与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在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中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全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将会明显增长,上海科技发展的内涵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四)上海已基本具备面向知识社会转型的良好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上海已初步具备了实现知识社会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创新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创新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进一步巩固,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资研发机构大量涌入,科技型企业的创业热情高涨,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二是科技投入产出同步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公共平台不断完善,研发能力全面提升,国际科技论文收录和引用数量、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同步增长,并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技成果。三是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步高速增长,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正在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型转变。(五)科技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转型的主要瓶颈虽然上海科技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科技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从上海进一步发展的更高要求以及面向知识社会转型的需求来看,上海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产业竞争对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成本的上升,上海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而长三角及其他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水平的提高,又增强了上海都市圈的产业竞争优势,不断提高上海产业的知识含量与附加价值因此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后,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度化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需求中,有的需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保障(如能源、环境、安全、卫生、交通等),有的则以知识消费、知识服务为核心内容(如精神、文化、健康、娱乐等),科技创新的空间因此获得进一步拓展。然而,上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