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由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需求约束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知道,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作国民经济的总需求是由最终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者组成,而最终消费又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其中居民消费一般占绝大部分的比重。1997年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7.5%,政府消费占11.3%,两者合计为58.8%,但这个比重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占本国GDP的比重(如1996年日本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9.8%,美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更高,为68%)。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累率较高,投资比重较大,居民储蓄倾向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前亟待扩大需求、启动经济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进而提出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1998年全市人均GDP总量已达28200元,合3400美元,已超过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因此,上海居民(指城镇居民,以下同)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对全国居民的消费趋势应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上海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研究,揭示上海居民的消费现状和潜在消费需求,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节,构筑居民合理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和消费效益,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信息反馈作用,促使供给结构同内容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从而带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终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居民消费水平具体指居民用于日常消费的消费品和劳务数量,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来反映。价值形态通常用年人均消费额(货币单位)表示,而实物形态通常用每年人均消费的各种消费品和劳务数量(实物单位和劳动时间单位)来表示。由于价值形态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可比性,以下我们主要运用价值形态进行分析。居民的消费水平或者具体说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额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与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也即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的高低)、利率、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等等。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表1.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以上数据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38.89元,比1981年的636.82元增长12.25倍,年均递增17.5%,扣除物价上年份19811990199519961997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36.822588.727171.918158.748438.89人均消费支出(元)584.581936.205868.126763.126819.94消费倾向(%)91.7974.7981.8282.8980.82涨因素,1997年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比1981年增长了1.7倍,平均每年的递增幅度约为6.5%,而同期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1997年为6819.94元,比1981年的584.58元增长10.7倍,平均每年增长16.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约为1.4倍,平均每年递增5.6%。居民的消费水平基本是随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步提高的,16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1981-1990年的人均消费支出年递增幅度达14.23%,而1990-1995年的年递增幅度更是高达24.8%,这期间除了物价有较大涨幅的因素以外,上海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确实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以家庭设备用品为例,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仅局限于“老四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而90年代以来,上海居民已基本完成了“新六件”的更新换代,即拥有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大容量电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多功能照相机、家用空调器、组合音响。此外,移动电话、家用电脑、高档家具、小汽车、商品房等新的消费热点商品也逐步进入上海居民家庭。至1997年底,上海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9台、电冰箱102台、洗衣机87台、录放像机52台、组合音响18套、照相机54架、家用空调器62台、家用电脑8.6台、移动电话2.4部。199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综合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的、全面评价人民生活实现小康进程情况的12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考核,上海城市居民生活小康实现程度的综合得分已达到92.4分,表明上海居民的消费水平已进入小康阶段。从全国来说,1997年上海居民的年人均消费支出在各地区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只比其低0.5%,但要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62.9%,比北京高4.4%,比天津高31%,比重庆高38.1%。说明上海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全国处于一个相对高的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居民最近两年的消费水平的增幅有明显放缓的趋势,1996年比1995年的增长幅度是15.3%,而1997年比1996年仅增长0.8%,不仅大大低于81年以来的平均增幅,也低于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3.4%),其边际消费倾向更是从1996年的90.7%,突降至20.3%,而同期全国平均的人均消费支出仍有6.8%的较大幅度的上升,北京的增幅高达14%,天津也有11.2%,广东较低为1.7%,但也高于上海。再从上海与全国的平均消费水平以及与北京、天津等地区消费水平的差距分析,这种差距也明显呈缩小的趋势,根据1995年的数据计算,上海比全国的消费水平要高65.9%,比北京高16.9%(1997年只高出4.4%),比天津高44.4%(1997年高31%),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的消费水平比上海有更快的提高。而上海居民的消费水平在经历了近20年的快速增长,率先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已进入一个平缓增长期,同时上海居民对市场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相对敏感,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较强,消费倾向逐年下降,1981年时居民的消费倾向高达91.8%,而1997年的消费倾向只有80.1%,日常消费已趋于理性和保守。二消费结构是指居民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首先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次还与其政治、文化、历史、习俗、所处地理环境乃至民族生理特点等等有关,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食品支出仍居高不下。食品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的比重也即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消费水平或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国依据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为:凡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上海居民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近年来虽呈下降态势,但降幅不大,一直保持在50%以上,1996年曾降至最低点(50.5%),1997年又回升至51.5%,这个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4%),也高于北京(43.7%)天津(46.7%)、重庆(46.5%),甚至超过了以讲究吃而闻名的广东(46%)。虽然理论界对恩格尔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一直有所争论,因为我国城镇居民长期以来享有各种国家补贴,享受在住房、教育、医疗等等方面的低价或免费的福利待遇,从而大大减少了有关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所以按居民消费支出计算的恩格尔系数是偏高的。但是上海在1997年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而在基本相同的体制下,上海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维持在50%以上,值得引起注意。应该说,上海居民消费支出中的食品质量是较高的,较为突出的是肉禽及制品类,比重最大,占21%,绝对数为744.91元;其次是水产品类,消费额为562.63元,这个数字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0.98元)甚至也较大幅度高于天津(214.80元)、广东(370.67元)等沿海地区。另外,上海居民对牛奶、鲜蛋、水果、食用植物油等的消费量也逐年提高,从营养摄入量来说已达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上海居民的人均烟草消费达154.18元,甚至超过了酒和饮料两者合计的消费额,上海的人均烟草消费额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云南和浙江两省。吸烟是一种有害健康的消费行为,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取降低烟草消费,提高居民消费质量。而酒类消费近年来在食品消费中的比重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同时,饮料支出有明显上升的趋势,92-97年年均增长25.3%,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9.7%,是各类食品消费实际支出中增幅最高的项目,显示上海居民在饮料和酒类消费中以饮料代酒和以低度酒代替烈性酒的较好消费变化。2.衣着消费比重逐年下降。1997年上海居民的衣着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为8.1%,比1992年的11%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也低于北京(11.7%)、天津(10.3%)、重庆(11.9%)等地的比重。衣着消费比重降低一方面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也与上海的气候较为温暖,需要消费的贵重的冬季衣着较少有关。在衣着消费中具体分析,1992-1997年间,上海居民人均用于购买成衣的费用增加了1.21倍,平均每年增长17.2%,成衣在衣着消费中的比重1992年为58.3%,1997年上升为64.7%,而同时,购买衣着材料的支出由1992年的人均43.51元降为1997年的40.04元,占衣着消费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15.7%下降为1997年的7.3%,反映了上海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补充的是,最近有资料报道,对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成都、哈尔滨六城市的调查反映,在15-45岁年龄段、知识层次较高的人群中,上海的年人均服装消费额超过3000元,高居六城市榜首,而且其近两年服装消费额的年增长率也在15%以上。这说明上海居民的消费已形成明显的层次性,特别在衣着消费上,存在着领先消费群体,他们与一般市民的消费差距是比较大的。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主要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以后开始回落。1997年的人均开支为590.15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8.7%。这两个数字明显低于1995年的673.46元与11.5%的比重,也低于同期北京(10.0%)、天津(10.7%)、重庆(9.6%)等地的百分比。但其中家务服务项目的消费额为72.18元,比前两年略有上升,也明显高于北京(38.60元)、天津(37.10元)、广东(47.83元)、重庆(58.93元)和全国的平均水平(28.43元)。这反映了上海居民家庭设备用品主要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在经历了前些年高速增长以后,率先进入了拥有量相对饱和,需求量下降的状态,而对应的家务服务支出则呈上升趋势,反映上海居民家务劳动社会化,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4.医疗保健支出增长迅速,但比重仍然偏低。1997年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97.09元,比1992年增长4.26倍,年均增长39.4%,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24.2%。众所周知由于体制原因,原来医疗保健消费中个人支出的比重极低,所以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进行,虽然近年来该项开支增幅惊人,但由于基数太小,上海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仍只为2.9%,还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水平。与同期北京(4.6%)、天津(3.7%)、广东(4.7%)、重庆(3.3%)相比,也是最低的,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4.3%。说明上海这一市场还有相当潜力可挖,发展前景应是非常广阔的。5.交通通讯方面1997年的人均支出为379.19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5.6%,其百分比正好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广东(7.1%)、重庆(5.9%),略高于北京(5.3%)和天津(5.1%)。其中交通费在1992-1997年间增长2.16倍,年均增长25.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6.6%;通讯费用增长更快,在交通通讯支出中所占比重也由1995年的51.3%上升至199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