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信息化顶层设计思路2015-06-10中国教育网络徐伟如今,大家都在做信息化规划和顶层设计,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同。上海大学的信息化规划可以说从2006年成立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的很多做法会有所不同,比如撤销了网络中心和信息中心,合并成立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统管全校所有的信息化建设。9年来,上海大学的规划虽然一直在调整,尽管技术发展了,用户需求变化了,但我们的规划还是保持了9年前就定下的基本框架:信息化建设一定是服务和服从于学校的战略发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据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顶层设计原则。我们把它总结为“一二三四五”,即一个组织,两个理念,三个目标,四个平台,五项措施。一个组织所谓一个组织,是指信息管理(信息安全)委员会,也就是IMC(InformationManagementCommittee)。上海大学信息管理委员会的目标是增进上海大学信息化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积极有效地推动上海大学信息化发展进程。主要职能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负责上海大学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决策制订、确定上海大学信息建设化的整体技术方案,进行上海大学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协调各类信息化应用建设,进行基础平台整合、应用整合、数据集中交换和共享,从整体角度确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规划和信息化建设预算规划;制定信息化应用和数据安全保障措施,督促各部门完善信息系统使用的管理制度和应急方案,加强应用和数据的容灾建设,保障信息化应用和数据的安全。IMC的主任是上海大学校长,分管信息化建设的副校长是副主任,相关职能部处是委员会成员,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是秘书处作为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这样的结构是参考了学校保密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高聘委员会等组织模式。同时也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和其目标职能相匹配,才能在信息化建设规划过程中赋予信息管理委员会更决策权。在这个委员会的框架下,我们明确了数据管理的规则:第一,学校的各类数据都是学校资产,必须统一规划和设计,分部门管理,共享使用。数据保存、使用、审计的最高决策机构就是信息管理委员会;第二,数据的结构,定义,收录标准,采集方式由信息管理委员会给出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相关规定;第三,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执行委员的决议,并负责技术解决方案的规划和实施。可以看到,这里强调的是信息管理委员会,而不是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或其他信息化相关名称,就是为了要突出信息管理,而不是信息化。信息管理也就意味着数据管理,而不是技术本身。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化的相关建设是服务和服从于学校的战略规划。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整合学校各类数据,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两个理念一是互联网思维,如今谈到的“互联网+”,就是要体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也有充分考虑在极度扁平化的互联网化的环境中如何设计和规划信息化建设。二是流程驱动,以往的规划思路是资源驱动,资源就是权力,而不是服务,流程是面向用户的,是服务驱动,更加有利于跨部门的实现业务流和数据流管理。这或许还是有争议的一个概念,尤其在资源驱动的思路下设计的信息化系统往往是N个流程N个系统,而流程驱动的思路下设计会演变为N个流程1个系统。正是基于这两个理念,我们明确提出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是重应用,轻资产。三个目标三个目标是很重要的,上海大学从成立办公室之处就把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义为三个i(Information、Integration、Intelligence),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传递,支撑,推动。传递,主要是信息的交互,不同时期我们给出不同的定义,10年前可以说是学校的主页建设,再后来是BBS、邮件、短信、微信等各种实现信息发布收集,实现和用户的交流沟通的信息化手段都可以列为这个目标。支撑,其实很简单,就是对业务系统的支撑,学校的各类业务系统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顶层设计和信息化规划就是要通过帮助业务部门建设信息系统,支持业务部门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英文使用了Integration其实还包括业务整合的目标,通过业务流整合,利用流程驱动和互联网思维,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更便利的信息化服务。推动,英文使用了Intelligence,就是智能,在商业上也就是BI,9年前提出的时候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从今天来看,就是大数据分析。通过管理驾驶舱,数据分析,为学校的战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并依据分析,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四个平台基于以上的理念和目标,从技术层面规划了重点采用的技术和建设方式,总体上采取平台化建设,充分整合利用软硬件资源。四个核心平台如图2所示。一是基础设施平台(IPInfrastructurePlatform),简单地讲就是网络建设和IDC建设,这部分的规划就是要能适应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拖后腿,所以往往会在设计方案上尽量保证性价比的情况下要超前考虑。因此,上海大学规划明确要求“主干10万兆,到楼全光纤”,为升级到万兆做好准备。并制定了“无线为主有线为辅”的网络建设目标。数据中心的建设比较早的就采取私有云方式,整个数据中心分为计算单元,网络单元,存储单元三大部分,采用虚拟化技术做到了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未来随着商业云平台的成熟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学校逐步把IP需求转向公有云平台,真正实现所需既所得。无论从安全,成本,使用便利等方面对比,公有云都有更大的优势,当前缺少只是思想上的接受问题。二是基础数据平台(DP,DataPlatform),这里强调的不是硬件,而是数据本身,目标是建设上海大学基础数据库,整合现有业务数据,实现全校数据共享、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展示平台等多种手段,实现IMC提出的数据资产管理要求。我们已经整理学校的所有数据集合,通过数据平台建设,多学校数据进行生命周期管理,由IMC定义学校各类数据的结构,标准,负责部门,数据时间轴,采集方式。在数据管理上做到统一设计,分部门管理,统筹使用,在充分考虑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开放数据。在这样的要求下,学校规划明确提出了单一数据来源和数据资产的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的冗余(生产数据,不是备份数据),这样可以最好的实现数据的一致性,也才能真正消除信息孤岛,部门可以编辑、使用、审计不同的数据。真正实现数据开放,也体现数据是学校的宝贵资产。在数据平台的另外一个重要规划目标就是数据分析功能,这也是数据平台重要生命力,当海量数据汇聚在平台上,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进行分析,为各级领导提供管理驾驶舱,教师学生评价,KPI考核,个性化教学,特别是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三是信息发布与交互平台CMS,主要包括上海大学信息门户,主页CMS系统平台,乐乎社区平台,微信平台,App应用平台,邮件系统,其目标是实现信息传递与交流。我们会充分借助主流的APP等平台发挥优势,做好师生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门户的建设,整合各类业务系统,实现单点登录,给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四是PIM(ProcessIntelligentManagement)流程管理和决策分析系统平台,这既是基于流程驱动的理念提出的,也是基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提出的。未来大学制度建设需要消除信息孤岛,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学校业务提供支撑并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这就必然要求数据和业务流统一。只要有不同的信息系统就有信息孤岛存在,因此我们提出了比较有争议的PIM平台,以期能有所突破。这一平台的充分体现了流程驱动,单一数据来源,数据资产,数据流程和业务流的有机结合等概念。五项措施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部分并不能算是顶层设计,而是为了保障顶层设计的实现提出的路线图。这部分应该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和技术发展情况,适时的调整相关措施。在顶层设计中,我们提出的五项措施也是依据学校当前的情况提出的。一是总体布局,科学规划--利用PDCA环进行科学规划,给出四个平台的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二是加强调研和沟通--了解需求。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的方式方法,和学院,部门,学校领导多沟通多交流,了解真正的需求,才能科学规划。三是IT轻资产化(LightweightProperty)--以用为主。相应国家号召,以租代建,同时也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运技术的成熟,相关信息安全的法规完善,也让购买服务成为现实,这一部分工作可以通过外部获取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从而解放信息化部门的劳动力。四是加强信息安全(InformationSecurity)--提高信任。信息安全是根本,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无法有效推动信息化的建设,不敢使用,就无法提高,不能提高就会原地踏步。五是加强学习和培训(Learning&Training)--提高使用者的IT素养,其实这很重要,再好的系统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就没有价值。相反,或许系统不完善但是如果被充分使用了,也会产生有效的价值。在高校中的信息系统的使用培训和IT素养的提升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更多的使用才能有更好的反馈和提升。以上是最新一版的上海大学信息化顶层设计,它与9年前的第一版的信息化顶层设计相比,除了技术手段进行了创新外,还开始涉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兴的技术,其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教育信息化最终还是为教育服务,我们最终要打造还是“信息化”的教育,核心是教育,而不是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为了更好的教育。(作者单位为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特别策划]:聚焦“十三五”高校信息化规划上海大学信息化顶层设计思路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海南大学李文化:将加大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建设姚乐:今后的规划应弱化流程式内容李鸿飞:应建构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汪诗林:面向服务搭台唱“特色”戏琼州学院:智慧校园情境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