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陈振楼,王军,刘敏,俞立中,许世远(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摘要:本文以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日俱增,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灾减灾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其可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台风风暴潮、暴雨内涝、赤潮、高温、雷击和地震等.上海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和成因复杂.针对上海市降险减灾的严峻形势,提出应从防范重点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减灾科普宣传和培养灾害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着手,以提高上海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关键词:沿海地区;自然灾害;上海;对策0引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强度、频度以及社会经济脆弱性不断加剧.沿海地区既是世界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也是自然灾害易发和频发区域.全球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近岸100km的沿海地区【1I.到2030年,将有近50%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f2】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自然灾害威胁的区域面积约57.2万km2,承载着全国人口的27%,创造着55%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全球沿海每年约有4500万人受到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等灾害影响【31.即便不考虑未来沿海地区人口和台风频率的变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当海平面上升0.5m时,将有约9000万人口受到影响;当海平面上升1m时,受影响人口将达到1.2亿.全球变暖还可能诱发极端海平面上升.据估计,如果西南极冰盖在2030年左右发生崩塌,则在此后数个世纪内,海平面将快速上升5—6mi4,51.在最初20年(2030—2050).海平面将可能发生1m突然上升,尔后将以1—5m/百年的速度持续上升.而随着全球进一步变暖,在西北太平洋将会出现更多强台风【”】.增强的台风叠加上快速上升的海平面,将导致风暴潮、洪涝等灾害在强度、频率与持续时间上进一步加剧.欧美国家对此极为关注,已设立专项研究【8一.近年来,随着全球自然灾害风险与日俱增,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日益严重.如,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22万人被夺走了生命,200万人失去了家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1.28亿元;2005年8月,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卡特里娜”,导致1069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美元;2006年7月14日在福建登陆的台风“碧利斯”,受灾2540.5万人,死亡612人,失踪208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0.9亿元.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特大冰雪灾害,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累计损失1111亿;2008年5月2日,缅甸遭受热带风暴“纳尔吉斯”袭击,死亡77738人,失踪55917人,受伤19359人;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截止6月10日12时,已造成69146人遇难,374072人受伤,失踪17516人,累计受灾人数4624万人.针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国际社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组织召开了多次重要国际会议,制定开展了大量国际研究计划和项目.2003年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召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与风险管理为主题;2005年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召开,以国家与社区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为主题:2005年第六届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开放会议则以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化与国际安全为主题;2007年6月28—7月4日举行的UNDP全球风险识别国际会议,以风险知识建设为主题,并把编制发展中国家风险图集作为近期工作重点.1999年起,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就开始倡议重视人类社会系统对降低灾害的脆弱性研究;1999年美国系统开展了“加勒比海地区自然灾害减灾战略项目(CDMP)”;2005年世界银行开展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等.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一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RID)合作开展了灾害风险指数计划(DRI);哥伦比亚大学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了全球自然灾害热点计划(Hotspots);哥伦比亚大学与美州开发银行合作开展了美洲计划(America);亚洲灾害防备中心(ADPC)与9个国家的相关组织合作实施了亚洲城市灾害减缓计划(AUDM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世界银行领导的ProVention联盟支持实施了非洲城市灾害风险网络计划(AURAN);而近两年,在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全力支持下,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全球风险识别计划(GRIP).近20年来国际上各项防灾减灾战略的实施表明,预报、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但即使发达国家,对灾害成功预报的概率仍很低.以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为例,发达国家预报准确率为20%左右,而我国仅能达到12%一15%.因此,在重视灾害预报、预警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应急救灾工作的开展.上海人口高度稠密,财富集聚,经济发达,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老化,整体抗灾能力相对薄弱,险情灾情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影响上海的自然灾害特点的系统分析和上海市降险减灾形势的初步判断,提出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对策措施,以求对上海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城市安全体系、加强灾害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1上海市自然灾害特点对上海可能造成影响和威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内涝、风暴潮、赤潮、雷击、高温、地面沉降和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具有发生频繁,灾情严重,成因复杂等特点[10].近三年,上海市发生的自然灾害均造成有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均过亿元.其中,2005年,上海自然灾害共造成7人死亡,15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7.58亿元;2006年,共造成7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0亿元;2007年,共造成32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92亿元.总体而言,影响上海市的重要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海平面上升.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mm,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为196mm,上海次之为115mmt.2007年上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6mm(图1).表1上海地区各监测站点相对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及各分量值【11(2)地面沉降.由于过量开发地下水和大量工程建设影响,上海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至今沉降面积已达1000km2,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2.6m.1921-u1956年上海市区地面沉降平均为0.96m,1956—1962年平均为0.57m,1966—1999年平均为0.21m{.2006年上海中心城区地面沉降8.3mm,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7.5mm(图2);2007年,除局部地区沉降量仍较大外,平均地面沉降量为6.8mm,造成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约9.79亿元,中心城区经济损失较大.据估计,1921—200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经济损失高达2943.07亿元,平均年损失36.8亿元(表2).以2000年12月31日为估算时点,2001-2020年市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经济损失总额预计约为245.7亿元【13].图2上海市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对比(3)台风风暴潮.上海每年都遭受台风袭击.1949—2007年间,以上海为中心的550km范围内经过并影响到本市的台风约200个,且带来大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上海的风暴潮灾多为台风风暴潮灾,多发生在出现年天文大潮的8,--,10月.2005年,对上海影响较严重的风暴潮有两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7.28亿元.其中,“麦莎”台风最大风力达10—11级,市区降雨量达306.5mm,为解放以来对上海影响最大的台风之一;“卡努”台风造成市区出现100mm以上的大暴雨.2006年影响上海的台风有3个,即5月中旬的“珍珠”、7月中旬的“碧利斯”和8月中旬的“桑美”,由其形成的风暴潮对上海的影响相对较小.2007年度上海发生了3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和一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韦帕”期间,沿海出现了一次增水幅度为60—110cm的风暴潮过程;“罗莎”期间,长江口及杭州湾出现了一次较大的风暴潮过程,由于接近天文大潮汛期,部分区域高潮位达4.60m,超警戒5am.(4)暴雨内涝.上海市年均降雨量1123mm,70%集中在4^一9月.由于地势低洼,再加上长期地面沉降,造成江河泛滥,田地被淹.据1980-1999年不同日暴雨强度时相应经济损失和发生频率数据,2001—2020年上海市区涝灾风险损失为195.29亿元.2005年,上海汛期徐家汇气象站降雨量达750mm,比常年增加5成.24h累计雨量超过50mm的有8次,2次达大暴雨程度.连续1h降雨量超过36mm的有7次,造成市区道路积水路段达314条(段)次,个别路段积水长达20h.2006年,上海汛情比较平稳,汛期雨量458mm,然而7月8日强对流天气造成的中午和傍晚两次暴雨,使浦东、崇明、杨浦和虹口等地降雨量达70—150mm/h,大大超过市区的排水能力,导致60多条马路积水,1500多户民居进水.2007年,上海汛期雨量为762.5mm,与常年值642.2IIlm相比偏多近2成,比2006年多304.5mm.在长达122天的汛期中,汛期平均超警戒水位22次,10月份“罗莎”期间,超警戒水位12次.(5)赤潮.长江口外海域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大规模的赤潮灾害,大多在5—6月份,赤潮影响范围和频率不断加大.2006年5月14日,长江口外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1000km2,主要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2007年长江口外海域赤潮爆发时间相对较为分散,累计面积最大的1次过程发生在9月.另外,2007年5月3_6日,长江口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为300km2,赤潮生物优势种类为中肋骨条藻,对上海贝类水产品造成一定污染.(6)高温.上海市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0)天数一般为每年9天.近年来,高温天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005年,市区高温日共31天,比常年多22天;汛期平均气温达28.50,比常年偏高2.0。,尤其是7月2—4日的平均气温更高达34—350,创上海有近代气象观测以来(133年)的高温历史记录.2006年,市区高温日达27天,比常年多18天.37。以上炎热日有9天,较常年偏多7天.2007年,市区390以上酷热日数有5天,为上海135年以来次多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9.60,是近135年来历史第二高值,持续高温导致全市最高日用电负荷和日用水创下历史最高记录.(7)雷击.上海属于雷击多发地区,全市年均雷暴日为53.9天.由于近几年市区雷击次数逐年上升,计算机、通信设备中大量采用能耗低、功能强大的微电子器件,雷击造成的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7年共发生雷击事件28宗,3A死亡,1人受伤,家用电子电器设备受损55件,造成供电故障90余起,经济损失约10.3万元.(8)地震.本市存在着可能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历史上曾经记载发生5级左右的地震,南、黄海及邻近省市地震对上海可能产生的波及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上海一直是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虽然近些年来全市未发生大的地震灾害,但绝不可麻痹大意.2上海市降险减灾形势分析、目前上海市降险减灾形势相当严峻,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汛期的台风、风暴潮和暴雨内涝是上海市主要的自然灾害和重点防范的灾害种类,而地面沉降和次生环境灾害等则是主要的潜在灾害.由于自然灾害的高频率发生背景,往往增加了人为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和频度.(2)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市政建设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防汛墙、排水泵等抗灾设施达不到要求.另外,世博会前后,由于地铁、隧道、地下通道及其它重要地下工程等设施建设,人为活动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将增加,还可能产生防汛隐患.(3)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