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对改善社区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干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个案工作对改善社区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干预[摘要]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区青少年是青少年中相对处于弱势的一个群体,特别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许多家庭都出现了亲子关系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个案干预手段改善社区青少年不良的亲子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键词:社区青少年亲子关系干预个案辅导1.导言1.1概念界定1.1.1“社区青少年”概念界定:“社区青少年”概念是指16-25周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缺乏监管的青少年。目前上海市约有社区青少年6.3万人。社区青少年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描述,因为少一些价值判断和负面标签效应,比较容易被社会、家庭以及社区青少年自身所接受。1.1.2亲子关系概念的界定亲子关系(parent—childrelationship)原是遗传学用语,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1.2亲子关系干预研究文献综述早在20世纪40年代,各国学者就对亲子关系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掀起了对亲子关系研究的热潮。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用量表分析的实验方法来系统的探讨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趋势。如今,西方社会的研究日益深入,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态学,人本主义理论等都对该领域做了探讨。在我国,传统的亲子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革。80年代以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学者对亲子关系领域更为关注,并在一些理论探讨和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孟育群女士1991年开始研究少年期亲子关系调适。她认为,影响亲子关系的关健在于家长的素质,家长对少年的期望值是否适当,对孩子的人格是否尊重等,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密切相关。因此,调适亲子关系的第一步,是帮助家长更新人才观、儿童观,根据社会与子女实际情况,调整期望目标和水平,科学地进行升学与择业指导。与此同时,家长必须坚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坚持学习并运用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当家长与孩子有分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理智法、转移法、幽默法、升华法、自控法等积极有效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孩子一道解决分歧,达成一致。孟教授认为情绪控制是保障亲子无障碍交流的重要方面,亲子情绪智商的提高,对亲子关系的改善至关重要。山东师范大学刘海鹰在《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一文中主要采用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和个案研究法对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取得了较好得效果。1.3本课题研究缘起国内外对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基本上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易于操作。社区青少年的存在已久,但他是以个体为单位存在于各自的家庭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群体组织,也没有群体的规范,更没有群体归宿感,有的社区青少年甚至不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因此,对于社区青少年的初期干预以个别接触为好,个案干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分析文献资料可以清楚地发现,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内外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非常多,但把社区青少年从青少年中分离出来,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的报告很少。社工所服务的个案对象,是青少年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却是一个亲子关系不良高发群体。这是社区青少年的行为特征所决定的。社区青少年内心追求自我的独立,但由于自己能力的限制,在当今竞争激励的社会很难找到自己的工作,物质生活的保障不利使得他们情感交流匮乏,包括与父母、师长、朋友的沟通上存在特殊的问题。国内外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亲子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的开展将丰富现有的研究内容,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亲子关系干预体系贡献一份力量。1.4本项课题的研究思路1.4.1研究假设(1)目前社区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不良,存在诸多问题。(2)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工作手法个案跟踪能有效改善社区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状况。1.4.2研究构想(1)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的手法,对个案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由于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表现出各种问题的青少年进行亲子关系状况的评估,发现具体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2)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运用社会工作的手法进行改善亲子关系的探索。(3)在了解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改善社区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1.4.3本研究的可行性论证亲子关系干预研究有着十分深厚的理论基础(1)人际关系理论社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同伴关系、与专业工作者的关系以及网络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区青少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求学和工作的道路暂时不通,家庭的人际互动在这种压力下走向不良方向。家庭气氛是家庭人际关系的结果和影响力因素。家庭气氛主要从两方面产生影响:一是从心理层面上,二是从家长的影响力上。不良的家庭易使青少年产生心理损伤,出现不良的人格特征(如暴躁、抑郁、反社会倾向等)也易导致离心力增强,从而使家长的正面教育不能为子女接受。此外,不良的家庭气氛还会伤及家长对子女的积极关注,导致家长对子女的发展不管不顾。家庭气氛的不同取决于家庭人际关系运作的方式,即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同伴关系。社区青少年一方面非常希望得到同伴的接纳和尊重,渴望找到知心朋友,但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确立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由于不能找到工作或考上大学,客观上社区青少年在和原来同学的交往中地位就相对降低,如果再不能正确认识或归因,这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很可能成为他们交友中的一种心理障碍。同时一部分社区青少年因为缺少家庭归宿感,则形成了固定同伴的依赖群体,并深受这个群体的影响。社区青少年中的违法犯罪对象的身后就有着一个团体。专业工作者和社区青少年建立人际关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中或社区青少年来求助时,认识并指导青少年,与他们相处和沟通。在较自然的情况下与社区青少年接触,建立关系。这种先于求助或活动而建立的关系,更有利于增强彼此的信任,比较容易获得社区青少年的信任和支持,减少了因了解不足而造成的沟通障碍。专业工作者主动提出协助。他们通过日常接触和观察,留意社区青少年的需要,及时提供服务。网络关系。作为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网络人际关系给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等多种形式为社区青少年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寻求解脱或满足好奇心,寻求一种角色转换,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2)态度及其改变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在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态度的认知因素决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志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H.C.凯尔曼(H.C.Kelman,1958)提出了态度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和内化。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有一些人对事物的态度可能完成了修正过程,但对另一些事物可能只停留在服从和同化阶段。有人即使到了同化阶段,还要经过多次反复才有可能进入内化阶段,也有可能一直停止在同化阶段俳徊不前。所以要形成社区青少年的牢固的态度是十分艰巨的。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社会心理学界提出了关于人之均衡理论的几个模型,这几个理论模型,都是假设社会态度的转变起因于个人社会认知不均衡。主要有海德的平衡理论和费斯汀格(1959)的认知失调理论。态度的改变指两个方面,即方向和强度。转变个人态度的方法主要有:说服宣传。说服宣传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参观访问、看电视、电影等方式来改变人们的从而改变其态度。其中大众宣传改变人们的态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积极参加活动。琼斯等人选了对三个具体问题都持否定态度的大学生,然后把他们分为几个三人小组,一个人对其他两人说服宣传。结果表明态度都有改变,宣传者的改变更大。摩罗诺发现了一种对精神分析有很大作用的方法,即角色扮演法。他是让病人在控制的很好的环境下扮演重要的人。比如他可能让一个失望的人扮演一个极其高兴的人,令人吃惊的是病人这样做并没有困难,并且显著地改变了态度。强迫接触。不管喜欢和不喜欢,强迫个体和态度对象接触,将有助于态度的改变。通过互相接触,可以增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了解,促进态度的改变,我们日常所说的“日久生情”就是这样。群体规定。群体的公约、规则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态度。群体规定之所以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态度,是因为个人对所属群体具有认同感,希望同团体保持密切的关系,因此乐意接纳群体规范。勒温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表明,对于起码的、基本的规定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根据亲子关系的特点和亲子交往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探索有利于改善社区青少年亲子关系状况的有效途径。1.5研究方法1.5.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奉贤区社工站08年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个案服务的社区青少年共54名青少年。其中男生44名,女生10名,来自离婚家庭的有8名,再婚家庭的6名,单亲家庭的2名。最小的14岁,最大的23岁平均年龄为19.24岁;学历为初中39名、高中3名、技校2名、中专10名。家长求助的5名,检察院做完社会调查后提供个案帮教的3名,社工发现后主动提供服务的46名。性别家庭状况学历来源男女离婚再婚丧父母完整初中技校中专高中家长求助检察院社工发现44108623839210353461.5.2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CaseStudyMethods)亦称个案历史法。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在现场收集数据的叫做实地调查。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亲子关系状况的分析采用访谈法。社工和个案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面谈以收集关于亲子关系状况的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总结。2.社区青少年亲子关系状况评估2.1研究结果54位社区青少年的年龄集中在16到22岁,学历基本上以初中、中专为主。他们的基本特点就是在初中阶段就出现学习困难,或者说根本就无心学习,不思进取。亲子关系不良引发的社区青少年主要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如下:偏差行为网络成瘾心里问题性行为违法犯罪说谎聚众打架离家出走社交复杂一般激发矛盾自卑社交恐惧强迫症公开同居意外怀孕盗窃故意伤害23165301945313221(1)一般行为问题如违纪、撒谎、逃学等。这些社区青少年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相当差,是老师和同学遗忘的角落。求学阶段他们有逃学逃夜的现象,处理事情基本上靠拳头解决,语言粗俗、下流,穿着嘻哈,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有的社区青少年初中毕业后升入普通高级中学或者技校和职校学习,未能完成学业,中途辍学或被退学。他们的社会交往相对比较复杂,身边有着一群“朋友”经常出入各种娱乐场所,有形成团伙的趋势。他们大手大脚的花钱,对家长的话阳奉阴违,深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对群体的依赖性较强。虽然这些行为一般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影响,但对行为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完善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同时对家人造成伤害。(2)网络成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和电脑游戏的出现更加剧了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疏远这一现象的凸现。社区青少年因为不用工作和学习,整天在家,上网、聊天、网游成为他们打发时间的主要内容。他们白天睡觉、晚上上网,黑白颠倒,整个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和家人的沟通和交流几乎等于零。有一个青少年吃饭时父母不愿叫他,实在饿了就拿个碗盛点饭端到电脑前边吃边玩,吃完了就放在电脑旁边,也不拿出去洗。那天社工去他家,发现电脑旁边堆了一摞脏碗,数了数大大小小大概有二十几。青少年迷恋电脑游戏成了困扰家长和学校的一大难题,许多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因为沉溺电脑游戏,不仅荒废了学业,也疏远了和父母家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脾气古怪,难以沟通。艾瑞市场资讯2004年发布的《第四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表明,学生是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