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重点难点剖析】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病杂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八纲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治疗需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重点难点剖析】第一节阴阳学说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它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阴阳最初的涵义很朴素,是指日光的向与背,即向阳为阳,背日为阴。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析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一般认为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阴阳并不是专门代表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如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阴阳属性的特点包括: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阴阳贯穿一切事物之中。阴阳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可再划分。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特定条件(时间、对象、地点)的变更,对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概念认识必然发生改变。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任何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都具有可分的特点,也就是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观点。阴阳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之间存在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四个方面。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都存在这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这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胸腔,故为阳,肝脾肾居于腹腔,故为阴。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常见的阴阳失衡有: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根本原则。药物四性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五要素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唔知哦个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木的特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温热、升腾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萧杀、潜降、收敛水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静藏五行的生克乘悔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协调配合关系。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悔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于相克相反,即木悔金、金悔火、火悔水、水悔土、土悔木。五行学说将脏腑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中医借助五行关系以揭示五脏在生理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即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还用于解析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某些相互影响。五行学说可根据相关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法则的具体治法有:1、滋水涵土法2、培土生金法3、益火补土法“实则泻其子”法则的具体治法有:肝旺泻心法根据相克规律制定具体法治,主要有:1、抑木扶土法2、培土制水法3、佐金平木法4、泻南补北法第三章藏象学说【重点难点剖析】第一节概述基本概念: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形象。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未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官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腑,而不同于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藏。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学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藏学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2、五脏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第二节脏腑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心于小肠相表里。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主要之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得运行及生成的作用。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心拽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狭义指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但必须要认识到心主神志的功能,属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上述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则亦必然会导致神志的改变。另外,心主神志,主宰整个生命活动,心主血脉的功能也受心神的主宰。所以心的这两种功能是互相影响的。2、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损,因而有“喜伤心”之说。(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合脉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3)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4)心在液为汗:指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密切关系。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之称。【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当外邪侵犯心脏时,首先使心包络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二)肺解剖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又称“华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主体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二、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的联属功能: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开窍于舌3)在志为悲4)在液为涕1、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主气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宗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产呼吸之气: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吸入自然的清气,排出体内的废气,实现机体与外界坏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司呼吸——肺具有呼吸功能肺主气的功能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才能实现。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运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的功能是肺气的运动在血液循行中的具体体现。2、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1.排出体内的浊气2.将津液和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外达皮毛。3.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肃降:1.吸入自然界清气2.将清气、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3.清肃肺和呼吸道内异物肺通调水道——肺对水液代谢起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失于宣散:无汗,皮肤水肿失于肃降:小便不利,水肿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3、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和毫毛等气门——皮肤之汗孔2)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门户,司嗅觉,协助发音3)肺在志为悲:悲、忧同为肺志,悲自外生,忧自内生4)肺在液为涕(三)脾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为“后天之本”。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气又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2)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功能。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2、系统连属(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在志为思(3)在液为涎(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肝,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肋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中属木。肝与胆互为表里。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其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调畅气机:肝主升、主动、主散得生理特性是气机疏通、畅达、升发得重要基础。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疏泄功能减退,二是肝的升发太过。助脾胃运化机胆汁分泌排泄:脾胃的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此外,肝能生成胆汁,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质有赖与肝疏泄功能的正常,胆汁能正常的繁忙与排泄才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达情志: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调畅情志得作用是以调畅气机功能为基础。调节生殖功能:男子的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