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义理第一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讲导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义理经典讲稿(4学时)(导课:)很久以来,也许是因为爱好,就特别对思想史、哲学史等情有独钟。大学学的是历史,更加深了对这类课程的热爱。来到农大后,就一直从事公共马列课教学,虽然也上过几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但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中国哲学及这类课程。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机会终于来了。上学期接到香港孔子学院的邀请,让具有这方面爱好的老师在可能开设《中华义理》课的学校开设这类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课程。对此,我非常高兴的接受了这个任务。经过了一个学期和整个暑期的认真准备,今天这门课终于与大家见面了。由于这是一门新开的课,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衷心的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不断提出建议、要求。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正课:这门课程在2005年1月,由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实业家、慈善家冯燊(shen)均先生的赞助,以《中华义理》诵读工程的名字在大陆开始正式启动。启动方式即:(教材:由冯老先生提供,采取循环式节约使用。用后收回供下届学生使用。故请各位同学用铅笔勾画,爱护教材。如有想要收藏者,花20元人民币可购买。如有遗失,也是交20元赔偿。此行为包含在成绩中。最后成绩由冯老先生的委托人查收。)(冯老先生1932年出生于香港,青年时代留学英国,后投身实业,励精图治,事业有成。现任香港广义和船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老先生早年负笈海外,视野开阔,深知要使祖国富强,要大力发展教育。他先后在全国捐款累计金额达3000多万人民币,冯老当选为中国少年基金会理事。)此工程有以下特点:2A、该工程系统、全面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生存智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讲。B、选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典型的经典语句作为诵读内容,去繁就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主题鲜明,结构合理。通过精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句,将中华义理分解成许多思想主题,每个主题形成一个单元,进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D、学以致信,知行合一。该工程通过反复诵读经典语句,学习者通过理解、体悟等方法,使儒家经文载负的生命精神,直接触入学习者的精神世界中,进而转化为学习者的健康人格与品德,进而转化为学生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有效指导。教学计划与要求:1、考勤20%;2、诵读30%;(闭卷)3、写小论文50%(开卷)2、教学重点:十大主题(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3、教材使用:要回收,(循环使用)避免浪费。不要丢失,要爱惜。今天,我要讲的导论准备分三个问题:(这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必须弄清楚的三个重要问题)1、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2、为什么学这门课(教学目的)3、怎么学这门课?(学习方法)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什么是?)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它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犹如人体中的血液和水份。传统象一个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它似乎无声无臭,无影无踪,却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人们总是能强烈地感觉到它的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受它的制约或支配,它总是把它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使人们想摆脱它却又无法摆脱它。这是一个我们人类面临的困境。然而,人们要超越这种困境,就只有探索、研究、认识、掌握它。在分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开创出新的传统。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呢?1、何谓中华?“中”者——居中、中间、中心。《辞海》据说,几千年前的中华民族的祖先,自以为是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故称:中国。(“世界中心的国度”)这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局限,同时也有一种自豪感及对故土的热爱情感。“华”者——开花、光彩、光辉、美丽等。这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热爱这片土地,从“中华”这两个字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最早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就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2、何谓传统?(定义、内涵特征等)(1)“传统”之“传”,甲骨文中就有。后来,“传”指驿站中所备的车马,以便急速传递信息。之后又引申为驿站。“传,驿也。”古代驿道沿途设有许多驿站,传递信息,使者每到一驿站,便可换乘车马,继续赶路。“传”——便蕴含着一4站传一站的意思。后引申为传授。“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传”——后引申为“延续、继续、代代相传。”“传者,相传继续也。”唐《经典释文》“传者,指穷于为薪火相传也。”《庄子.养生主》(人类发明了火,就结束了饮毛茹血的野蛮时代,而进入了文明时代。就要把它一代代相传下去。)(2)“统”——本义是茧的头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说文解字注》“统”——后引申为世代相承某种根本性的东西。如《尚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如《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统”即君主的嫡系及总原则、总规律世代相传的王统、血统、道统、法统、传统……“传统”的古典含义:即指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根本性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合。“传统”的现代含义:(包括五个层次)即指:人类创造的不同时代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3)传统包括的五个层次:第一:传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社会(包括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的产品。(简言之即人的活动的产物)。即传统是人的活动的“外化”和“对象化”。传5统相对于自然而言,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生成物和日月递照、四季更替等的自然运动、变化及雾露霜雪、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不是传统的构成。然而,山川经人的开辟、加工、改造而成为风景区、园林或旅游名胜,草木经人的栽培、改进而成为艺术品或盆景,它体现了一种精神、风格、神韵,它便构成了某种传统因素、因子。所以说传统是由人的意向或活动影响、改造了的存在。传统是人(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主客体相互渗透、作用的产物。第二:传统具有不同形态的特质。即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传统,具有各不相同、纷纭复杂的形式和状态。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与政治伦理紧密结合;印度则与宗教紧密结合等。传统之所以具有不同形态的特质,是因为传统作为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成果,它不可避免地要介入人们的心态、风俗、道德、思维、审美、生产以至宗教等活动之中。(如四大文明古国皆与治理大河有关)所以,不同心态的特质,既是传统的外化,又是传统的内化的体现,传统是外化和内化的结合。第三:传统是历史的凝聚,处于沿传和流动之中。人类的心态、宗教、道德、思维、审美以至风俗习惯、礼仪制度、行为模式等,是一个自我满足和自我完善的历史系统,也是一个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的变异系统。人类在这个系统中,通过完善——冲突——破坏,破坏——冲突——完善的螺旋式前进、发展,在不断扬弃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凝聚结构。因此,传统又是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沿传下来的那些稳定的因素。第四:传统是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即使是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传统,都不是单一的。它往往是众多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构成的有机6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存在诸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的和谐契合,而且也存在着相互冲突、排斥的要素。因此,传统又是众多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构成的既相互和谐契合,又相互冲突、排斥中沿传、发展的动态系统。第五:传统是一个无限的进程。它不断地凝聚,不断地被否定,又不断地创造,是一个不断流动的江河之水。传统象生命之流,一代代的过去,一代代的成长,一代代的新生,而永无止境。因而,传统是一个不断分析扬弃和综合创造的进程,并非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3、何谓文化?“文化”之“文”,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说:“错画也”。《左传.隐公元年》:“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后引申为:花纹、文身。“凡物各色交错谓文。”《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进而引申出文章、文字、文明等。(文身:——是氏族社会各氏族的标志)人类自从有了文字,也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其文化就可以通过文字,代代相传下去。“文化”之“化”,本义是教化,后引申为化育。《周易.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即性质不同的两事物的交合,而变化产生新的事物。“文化”作为单一概念或范畴出现很早,文与化对举,见《周易.贲卦.彖(tuan)传》记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7页.)以上这段话,应该注意四层涵义:7A、文明?—指人类社会开化的状态,与愚昧、野蛮、相对。《辞海》(人吃人、马家爵)指规则、礼貌、等)B、人文?——宋代程颐注解说:“人文,人理之伦序。”“指关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一切与“人类”有关的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经济、等……如:哲学,就是要解决人是什么?人从那来?人怎样看待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怎么才能算是一个人等等……(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将会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涉及到这些问题)。C、天文?——宋代程颐注解说:“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D、文化?——.以人文化成天下,就是文化.而文化一词的最早版本,应该是西汉经学家刘向的著作《说苑·指武篇》: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这个文化与武功相对,是指文治、教化.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指:产生于中华大地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被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二、为什么要学习义理学?(学习目的及意义)1、文化的传承:(从传统的定义可知)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是祖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持续发展的根。它是虽经千劫百难而励韧不衰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凡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无论生活在天涯海角,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地位,只要良知不泯,都会具有这种文化认同感,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A、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自有文字记载开始,已经有近5000多年历史。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它是世界上起源较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它以其五千年的悠久和不曾中断的发展历程而独树一帜。即: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中,唯有中华文化的历史没有间断过。它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有容乃大的襟胸,不断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斯宾洛莎说过:“没有根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的象征。B、虽经千劫百难而励韧不衰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它也是遭到长期的大规模的破坏最为严重的文化。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在到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全盘西化”乃至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传统社会的糟粕沉渣泛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肆意攻击和践踏,以至于使许多人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糟粕,而不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在看(“韩流”韩剧:《大长今》《人鱼小姐》《我的野蛮女友》《冬季恋歌》等)中,可以被深深地触动和感受。(这也是我答应开设这门课的原因之一)文化是棵树,根深叶茂。那变化的是枝叶,不变的是根脉。枝叶总是像华盖,洒下一片浓荫。而根总是紧紧地抓住大地,从大地吸收养分。该呵护的必须呵护!俗话说:9“树怕伤根”。文化的优良传统,其精华部分必须保留、珍爱;“人怕伤心”。当人的良知普遍散失后,文化的沙化,就会使人们的精神走向荒芜。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文化的衰亡,而一个民族的兴盛也必须有它坚韧而优良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垃圾以强大的经济为后盾,以排山倒海之势大量涌入中国,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些垃圾又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改革开放利弊兼容,窗子打开,新鲜空气新来,苍蝇、蚊子也乘隙而入。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随着中国大门的敞开奔涌而进,而此时也正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脆弱时期(转型期),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混乱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