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综合考复习之地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理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总星系2.天体系统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3.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4.太阳的外部结构:(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5.太阳活动: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11年7.太阳活动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8.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9.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10.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11.朔望月周期: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一朔望月29.53日12.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自西向东,23小时56分4秒。13.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15°/小时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地球自转线速度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14.地球物体水平运动偏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15.地球公转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16.地球自转平面——赤道平面;地球公转平面——黄道平面。17.黄赤交角目前23°26′,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90°,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66°34′,与极圈的纬度相同。1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所以:*.北半球春分日(3.21)或秋分日(9.23):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北半球夏至日(6.2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北半球冬至日(12.2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19.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6.22达到最大,12.22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12.22达到最大,6.22达到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90°),回归线上只有1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20.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赤道全年昼夜平分,3.21日及9.23日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21.五带的划分: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22.地球的六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23.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24.岩石圈=地壳+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25.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晶粒较粗;喷出岩—(玄武岩):晶粒小,多气孔26.沉积岩:层理构造,并有动植物化石,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27.变质岩:片理构造,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28.地震的分类:一按成因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震源深度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震级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29.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30.震级和烈度的关系: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31.世界主要地震带是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32.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33.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34.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两级相差900多倍35.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是——臭氧。36.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37.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38.对流层主要特征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39.平流层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40.中间层:几乎没有臭氧,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热层: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4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42.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43.盛行东北风的风带——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的风带——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44.赤道低气压带——多雨地带;极地高气压带——少雨地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候暖热干旱,为少雨地带;大陆东岸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降水比较丰富。副极地低气压带——多雨地带。4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1月南移,7月北移46.季风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亚洲东部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和我国西南)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47.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冬季: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48.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49.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50.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51.梅雨——准静止锋6、7月52.水圈的主体——海洋水;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53.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54.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最重要的水循环——海陆间循环(大循环)。55.人类可以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施加一定的影响,如: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时间分布----修建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引水灌溉。56.洋流的分类:*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寒流:水温低,一般为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57.洋流分布的规律: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58.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9.四大渔场分布: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60.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61.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62.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春汛,以降水补给为主,积雪融水为辅。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63.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64.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65.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66.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气温、积温、无霜期。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67.狭义的水资源——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69.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70.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71.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总量不少,人均不多;空间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分配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72.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73.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建立蓄水工程;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74.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75.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地区分布很不平衡。76.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容纳动物。77.能源资源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78.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70%79.西气东输工程是将新疆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上海的输气工程。80.产业部门的分类: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81.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82.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因时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83.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84.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85.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经济地理位置86.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种植业和畜牧业。87.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88.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89.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250mm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90.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热带种植园农业91.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92.水田农业——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93.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工业区位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94.接近原料产地——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95.接近能源供应地——炼铝96.接近消费市场——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97.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98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99.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河流上游100.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劳动力充足的地方101.钢铁工业布局有“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102.“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103.“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上海宝山,日本的太平洋沿岸104.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①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滨,沪宁杭;③混合型——京津唐105.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工业地带106.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北美工业地带107.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108.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109.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110:商业区位条件:交通、人口、集聚、地价。111: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11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