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全面升级3.0版)注:加粗为重要内容,其余各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1,广义狭义文化的概念。答:广义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广义文化,广义文化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文化是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极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极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答:○1增请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华夏文化(特点:整体多元)是世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2任何一个民族,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要有它特有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侨)的精神家园○3汲取养分,助益于现代化建设。体现在:a义利统一的观念b自尊自强的观念c以民为本的观念d天下为公的观念e道德人格的观念f诚实信用的观念○4集成优良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答:○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中国的气候大部分地区比较适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2黄河中下游一带是先民生存和繁衍最适宜的地区,形成大片农业区○3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上的○4中国传统文化是东亚地区的中心文化○5中国传统文化因地理环境获“隔绝机制”5,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农耕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6,**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制度的开端,也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7,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2)农耕经济的多元化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3)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及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8,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答:发祥地:黄河中(下)游重心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质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像长江流域扩展,秦汉大一统的局面,更为其南移创造了有利条件,至五代、北宋时完成南移。原因:1)因为战乱,大批贵族、地主携家口、先进技术和资金投奔南方2)铁农具发明,江南土地得以开发9,农耕经济的特点答:农耕自然经济是多元化的经济:○1除了农业,还有手工业、商业等○2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生产的手工产品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3以食租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纷纷从事工商业,成为工商地主○4农耕经济是保守的“内敛型”经济10,中国文化以来的社会结构是宗法制。答:宗法制度的含义:以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宗族子弟尊卑次序,并规定,并规定继承次序以及不同地位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确立时间——周朝周公(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封建邦国制③宗庙祭祀制度宗法制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①家天下的延续②封国制度不断③家族制度长盛不衰④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11,家国同构以宗法制为基础,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答: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的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所谓“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12,君主专制的特点。答:○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稳固○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14.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答:㈠中国文化的起源①原始宗教:A.自然崇拜,把自然物生命化、人格化、神秘化、神圣化日天体风神、雨神、雷神月B.生殖—祖先崇拜a.生殖崇拜:女阴男阳、性交、生育(《生殖崇拜文化论》赵国华)b.祖先崇拜:亡祖崇拜(死去的父祖);祖神崇拜(民族或部落的保护神,如女娲、伏羲等)C.图腾崇拜:龙图腾(中华民族融合的象征),体现在原始艺术(陶绘、雕刻、岩画)②原始的社会组织与上古文化分布Ⅰ.原始的社会组织:上古神话传说人物a.盘古(开天劈地神)b.女娲(最早造物种),遭人、理水、补天、婚姻、乞雨《楚辞》c.疱牺氏(伏羲、庖牺、牺皇、羲皇),人类的始祖,雷神的儿子苗族、瑶族传说中与女娲是兄妹在汉代墓室、砖画、岩画中有记载功绩:用火、结网、发明“瑟”、《驾辨曲》发明了文字、八卦(《易》)、坤d.有巢氏燧人氏黄帝(姬姓)炎帝(姜姓)Ⅱ.上古文化的分布1.华夏族2.东夷集团3.苗蛮集团㈡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商、周、春秋、战国时期)①.殷商的神本文化(物色为尊神重鬼)天神天帝崇拜商人(王民)祭祀对象地祗三界自然崇拜人鬼祖先崇拜天帝为天神中最大的权威(权威有善恶两面)官吏:云、日、风(帝使)地神:社、川(人)鬼:王,“先王”民,亡祖之父盘庚:商代十七王,迁都奄(曲阜)殷(河南安阳)(《尚书·盘庚》)有人本思想的萌芽②.周人的维新(相信人的努力)宗法制度;分封制;宗庙祭祀制度;制礼作乐③.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文化背景:礼崩乐坏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九流十家:十家:阴阳家、儒、墨、名、法、道德家(《史记》)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汉书》)去“小说家”为之“九流”诸子百家目的是“救时弊”⑴儒家:孔子开创,是中国文化的正宗与代表特点以“仁”学说为核心⑵道家:老子(李耳、老聃),楚国古县人。任东周柱下史(管理图书、档案小官)《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核心是“道”,“道”有规律相对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倒退的,向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庄子(庄周),宋国(河南商丘),漆园小吏继承老子,认为有“道”,万物由“道”衍化而来,并认为“道”是可以修炼得道的(真人),而老子认为“道”不可得提出“齐物”(否定事物区别于差异)、“逍遥”(逍遥于尘垢之外),超然物外,无所不适,“窃钩者诛,窃国者侯”⑶法家:始祖李悝(魏)《法经》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4)墨家:墨翟手工业者,小生产者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克己朴素,纪律严格与“趋利避害”违悖(5)阴阳、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相生(相互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胜(克)(相互排斥)水胜火,金生木,木胜土,土胜水12.华夏集团P61。答: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华夏集团内又分为两支,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此集团也包括共工氏)13,文化革新的两个内容P63。答:①宗法制度和分封制的确立,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②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制礼作乐14,周后期,东周,春秋,战国是文化的形成阶段。15.儒家,道家⑴儒家:孔,孟(核心是“仁”,仁是做人的根本;次核心是“礼”)儒家文化的特征:①“内圣外王”始终是共同的理想追求②“天人合一”代表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③儒家文化充溢着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a强调人在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b强调人的主体精神(性善性恶)c十分重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效法圣贤,最好成为圣贤)⑵道家:老,庄老子:《老子》或《道德经》思想:“道”核心,道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由道“衍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看不见,摸不着,先于天地存在,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天地万物在运动中,事物到了极致会向相反方向发展;(社会历史观)“小国寡民”——倒退,田园生活庄子:《庄子》或《南华经》思想:承袭老子的观点“道”,同时,道是可以得到的—“得道”(老子不讲得道),通过修炼得道,得道之人称“真人”;齐物—“逍遥”于尘垢之外,齐一万物,心灵宁静(无为而治,“黄老”之学)16,魏晋南北朝的特点,思潮特点: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模式崩溃,许多文化活泼的,多元的存在思潮: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17,唐诗(盛唐时的两个派别)和宋朝的两个派别答:○1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2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宋:婉约派(代表:柳永、周邦彦)、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18,宋明理学是什么。答:宋明理学(或称道学)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的不朽格言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9,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0,明清的文化专制。答: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明朝朱元璋(以文字之“过”纵无穷之诛),设立特务机构厂(东厂、西厂、内行厂)和卫(锦衣卫),并且规定科举考试一律以朱熹的注为标准答案。清康熙年间:“庄廷龙《明史稿》案”雍正年间:“戴名世《南山集》案”、吕留良《文选》案、“査嗣庭案”、乾隆年间,除有“王锡侯案”,更是借编纂《四库全书》的机会,全力剪除危及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的“异端说学说。21,乾隆编《四库全书》。答:乾隆年间,清高宗借编纂《四库全书》的机会,全力剪除危及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的“异端说学说。22,西学东渐的含义及传教士。答: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神学的同时,也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23.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从遗址、遗迹中可以看出,粮食、瓜果中有少数民族的特有品种驴骡的传入日常起居的旗袍、马扎、胡乐等三史诗:1《格萨尔王传》(藏族)2.《江格尔传》(蒙古族)3.《玛纳斯》(柯尔克孜族)24.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日本公元前三世纪,是日本的弥生文化期,与战国、燕国来往(在青铜器、铁器上有记载)秦统一后灭燕,部分燕人逃入日本,并后有徐福赴日东汉时期,对日本颁发印绶,日本岛上的多个部落向汉朝进贡,三国魏时,日本有小国:邪骀国卑称呼女王进贡,魏封其为“亲魏倭王”公元284年,三仁(引齐人)到日本献给天王《论语》据说此为汉字传入日本之始公元四、五世纪之交,有大批汉人迁徙至日本,日本史家称为“渡来人”、“归化人”公元593年,日本圣德太子摄政——史称“飞鸟时代”,他引进中国化佛教,对中央集权极为有利,且对儒道等学说兼容并蓄,认同儒教规范(仁、智、礼、义、信、德)并把“冠位十二阶”作为官员晋升等级公元600年,派出遣隋使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派遣唐使达12次,迄唐末日本有中国宫廷藏书的一半。(来唐著名人物:真备吉备,官至右大夫;阿倍仲麻吕,官至安南节度使)公元645年,日本“大化论新”在朝廷上封建制,引进三省六部制,设二官八省制,经济上引进“均田制”,设“班田收授法”,从645年大化论新后,日本天皇年号多取自中国典籍。如“大化”、“明治”、“昭和”、“平顺”朝鲜建国:①殖民说:箕子,周武王灭商,封箕子为朝鲜王②本土说:檀君子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建立,故10月3日为朝鲜的开天节西汉时高祖灭燕王卢琯,燕王部下卫满率兵入朝,驱逐朝鲜王(箕准),建卫氏朝鲜,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将朝鲜建立为直属政区。(此时朝鲜文化基本是汉文化)三国魏时,朝鲜半岛分为三韩:马韩(主体,北济国),辰韩(新罗国)?韩辰韩660年借唐军灭北济,建立统一的新罗王国,仿中国三省六部制,大学里《论语》、《孝经》为必修课而后的高句丽权臣王建建立高丽王国,朱元璋遣使高丽,颁布科举程序1392年,李成桂通过禅让形式登上王位,定国号朝鲜,史称“李氏朝鲜”、“朝鲜李朝”,至1910年被日本灭掉越南前214年,秦始皇在越南北、中部设象郡秦二世时,南海尉赵陀合并桂林、象郡,称南越王,定都番禹越南史书:岭南文化始于二守焉。为西汉交趾太守锡光和东汉九真太守任延。唐高宗时,在交州设立安南都护府唐在安南设“南选司明清时,越南堤岸被称为“海外华侨“,并采用汉字、汉语,称为“咱们的字”、“咱们的语”采用汉字结构形成创制“字喃”,十八世纪由拉丁字母代替,还学习了中国的音乐、舞蹈、戏剧,汉代“东方朔”为滑稽大师越南的占城蹈也传入了中国广州地区25.佛教答: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两汉之际传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输入时期(东汉明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