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幼儿的个性特点及其教育建议分类:心理|标签:个性幼儿儿童心理家庭教育2007-08-1212:02阅读(847)评论(12)不同类型幼儿的个性特点及其教育建议邹晓燕根据幼儿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这是幼儿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幼儿心理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即发展的普遍性;一是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即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或特殊性。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所谓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发扬每个幼儿个性中的长处,纠正其个性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从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通过多年对儿童的研究,我认为,幼儿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发展均衡型和不均衡型。发展均衡型又可以分成发展好的和发展差的;而发展不均衡型中包含着各种类型,也就是说发展不均衡的儿童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但总的特点是各自的发展中都存在着较薄弱的方面。下面将结合不同幼儿在自主性实验中的行为表现及与家长的访谈进行具体分析。(一)发展均衡型1、发展较好的幼儿这类幼儿的行为符合前面我们所陈述的具有良好个性的儿童主要的行为特征。案例1:尹×:女,3岁半,一天,主试到班里找被试时,全班正在外面玩,当叫了一个男孩的名字后,老师让这个男孩跟着主试去玩,他不去。然后主试对老师说先找个胆大的孩子,老师就叫了尹×,她马上跟着走了,上楼梯的时候她就跟主试说,她也姓尹,和老师一个姓,一直聊到实验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她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恰当求助行为:在自我依靠任务(两个实验中)开始时,往形状盒里放头两个积木后看主试一眼,试探是否正确;有主见:当看了斑点图后坚持说“斑马”。在自我控制实验中按要求做。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有一块积木放了很长时间放不进去,妈妈在旁边说什么她也不理睬,非常专著,不受干扰。在从众性实验中,她不受妈妈的干扰,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能阐述其理由“熊没有尾巴”。服从规则:在自我控制实验中,当要求走以后,她很快把玩过的玩具收拾好就离开。这个幼儿在与陌生人交往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社会适应行为,有交往的愿望及事宜的行为表现;做事时认真,有主见,并有较好的坚持性;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能够按照外界要求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她在任何环境中都会有较好的表现。对这类幼儿,只要采取一般的社会教育方法就可以正常地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2、发展较差的幼儿这类幼儿的典型特点是个性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显得比较落后,其形成原因在于家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案例2:李××,男,5岁半:妈妈41岁时生下他。第一次主试去班级里叫被试时,老师第一个点他的名,但他赶快说“我不去”(这个年龄的孩子已没有这种情况)。然后主试叫了另外一个孩子。由于这个被试后来配合较差,因此,未进入正式统计数据。在实验中他的表现是消极怠工,不努力,在拿积木往盒里放时,拿着一个看主试,问他为什么不动?他说“找不着”,其实根本就没找。在拼五巧板时,最开始也是拿着看主试,而且问“这个放哪?”,并且要看样品,当问你自己能否拼出来时,不假思索地摇头,缺乏自信心。在选择斑点图时,开始说老虎,干扰后就不吭声了,当大学生说是“牛”之后,问他谁说得对,他马上说大学生说得对,而且在说的时候眼睛老看主试。让他玩那些新颖的玩具时(他根本都没玩过),根本不去玩(91个孩子中只有一个这种情况,缺乏兴趣和热情)。星期天,妈妈要带他到幼儿园做实验时,他说不去,也不让妈妈去。当妈妈说已经答应了就得去时,他说“你自己去吧”,结果妈妈一个人来了。妈妈介绍了如下情况:家里所有的人都是大人了,只有他一个小孩,所以,在家里他说什么是什么,什么都由着他。2岁多的时候,他骑着小自行车,让大人带着,经常在外边玩一天不回家,因为怕回来就出不去了,就不回家,吃饭都在饭店。晚上睡觉时一拖再拖,每天11点多才睡。妈妈形容说每天“早上打着呼噜,大人给穿衣服”。吃饭全是大人喂。做事时是有兴趣就做,没兴趣就不做,缺乏自制力。在家里的时候总是表扬,没有批评,所以他受不了批评,也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不去做,缺乏主动性。这个幼儿不愿与人交往,特别是不愿与陌生人交往,表现出社交退缩的特征;在做事时,表现出懒惰、淡漠等消极的行为表现,缺乏主动性和自己做事的能力;非常任性,做什么事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在乎任何规则,没有规则意识,不遵守规则。在这类儿童的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的个性特征。要与家庭密切配合,要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提高家长对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统一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在这类幼儿的教育中,关键是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同时,要通过日常行为规则的要求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通过一年左右的教育,这样的儿童就会得到较大的改变。如果坚持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幼儿的良好个性就会逐渐形成。(二)发展不均衡型发展不均衡型的幼儿的表现各异,但通常在某一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明显类型。1、害羞的幼儿这类幼儿先天的神经类型往往是比较脆弱的、敏感的,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外界环境反应敏感,特别在意成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害怕挫折。在社会交往中,不主动,表现得较退缩,可能成为被忽视型的幼儿。如果父母或其他成人对其要求又高、责备较多,这种行为特点就越明显。案例3:张××,女,5岁半:特点是求助,不自信。在完成任务实验中,刚开始就说“我找不着了”,或者直接问“怎么拼呢?”“拼不出来了”。在从众实验中,开始说“小马”,干扰后(狗),马上说“就是小狗”;当第二次干扰(牛)后,她自语“耳朵应该是尖的”,但最后说“我也不知道”。在线条实验中,选对了,干扰后说“我也不知道哪个”,不敢下结论,最后说“我不懂,我太小了”。在从众实验时,她选对了,妈妈选错了,问谁对时,她犹豫后说“那肯定是妈妈”。妈妈介绍情况:内向,害羞,干什么事,甚至上厕所前都要请示;敏感。这个孩子先天属于内向、敏感型,对外界环境存在着高度的警惕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害怕失败及成人的负面评价,显得行为非常谨慎而变得盲目地服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因此表现出缺乏自信、做事时看人眼色、不敢尝试等行为特点。对这类幼儿的教育要以鼓励为主,鼓励他们去做自己的事情,要经常表扬。但表扬的运用要恰当,注意表扬要具体,不要泛泛表扬,表扬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增长其自信。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是不可能害羞的;但也不要表扬过于频繁,只有当他们有进步或付出了努力之后再给予表扬。表扬过多会形成对表扬的依赖性,而变得缺乏主见。目前有一部分幼儿就是由于家长过分鼓励而导致其对成人评价的依赖性,而缺乏自己判断的能力。总之,表扬要适度。对害羞的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发展其社会交往技能,如教给他们如何去与一个小朋友说“我也玩好吗”这样的话,从一对一地与小朋友玩开始,这个过程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然后逐渐扩大其交往范围。2、任性的幼儿这类幼儿的典型特点是先天气质类型属于活泼好动型。但其任性的特点的形成更多是受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这类幼儿的家长的教养方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溺爱,即无原则地满足其不合理需要;二是过分保护,在日常生活中事事包办代替,限制孩子的正常的自我服务性活动。因此,这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在家不听成人的话,在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当要求不能满足时就会通过极端行为如大哭来达到目的。在做事时,也缺乏任务意识和坚持性。由于其自我中心性的特点,在与其他儿童的交往中,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因此,往往不受其他幼儿的喜爱,容易成为被拒绝型儿童。案例4:张××:女,5岁半,在完成任务实验中,刚1分钟就说“放不进去了”,多次求助,并看主试。自制力差,大学生在场时,第二次要求后离开;而妈妈在场时,就是不走,说“我觉得挺好玩的”,“我不理你,我不听你的,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最后是拉走的。妈妈介绍情况:3岁入园,2个月后退园,因为天天哭,4岁时又重新入园。“谁说都多余了”,“老师的话都不听”,“给老师气毁了”(气毁了:大连方言,气蒙了)。对待这类幼儿,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特点,意识到矫正其任性行为的重要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从培养幼儿的自我服我能力入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加强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教师要担负起矫正不良行为的责任。要利用集体教育的优势,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要逐步让幼儿了解并遵守集体规则。当儿童出现任性行为时,可以采用当时忽视、过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矫正其任性行为。只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就可以逐步纠正幼儿的任性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3、缺乏韧性的幼儿这类幼儿的先天的气质类型往往是活泼好动的,做事时往往从兴趣出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耐性和韧性。在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也不是很强,不太遵守规则。但在平时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愿意与人交往,爱跟人打招呼、说话,待人也很友好。但有时也会表现出脾气较急的特点。案例1:赵××:男,5岁半,在完成任务时,刚开始2分钟,马上说“找不着了”,说了两遍之后,看主试“你看放不进去了吧”,又过了3分钟,说“你找找,我就是放不进去”。剩下最后一个时“实在放不进去了,我可没办法啦”,并开始分心,说其他事情。在拼五巧板任务中,多次问“怎么拼呢?”“这个放哪呀?”“我拼不好”。在自我控制实验中,要求他离开时,多次说“不行”,“我还没玩够哪”,最后都是奶奶或主试拉走的。但很有主见,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奶奶介绍情况:父母离异,他是由奶奶带大,已经4年了。奶奶很重视教育,总怕教育不好,让孩子学字,学琴。说这个孩子有同情心,待人很好,就是脾气大。这个幼儿的个性的形成可能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有关,父母离异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由于其规则意识较差,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好动、好说话等特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缺乏耐性,表现得也很任性。但很乐于与人交往,且很热情。对这类幼儿的教育关键有二:首先,要培养其规则意识,使其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其遵守规则的行为;其次,要培养其任务意识,交给其一定的可以完成的任务,逐渐提高其坚持性。发展孩子的个性特征本文Tag标签:个性特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还要学会正确地分辨好与坏,美与丑,是与非,要逐步习惯让自己的愿望服从于需要,习惯社会所固有的行为准则……孩子的个性、内心世界就这样开始形成了。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等。孩子3岁以后,家庭和幼儿园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孩子生活的独立性逐步增加,行为的目的性也逐渐明确,自觉性增加,并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集体或成人的要求。这样,个性便开始萌芽,这时,就应该对孩子的个性品质进行训练。由于心理和运动发展的成就(主要是由于孩子学会了走路和用手的本领),孩子满一周岁就开始试图表现独立性了。这体现了孩子积极认识世界,表现力量和自信心的愿望。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他就可能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懂得孩子的个性是照顾孩子的可靠保证。一种消极的方法是仔细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弄清楚他们究竟是怎样的。经过集中和持久的观察,你会了解到他们特有的气质、能力、品质、恐惧、希望和幻想,也就是他们个人生活的风格。掌握了孩子的独特性,更能帮助他们形成显著的特征和个性。在幼儿园、学校里,每个孩子被看作是具有相同特点的小组中一员。要取得小组的一致性,压力是相当大的。但是,如果要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同,就要单独地对待他。要个别地观察每个孩子,和他们单独交往,才能真正地了解每个孩子的需要和个性,帮助他们了解和评价自己。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我们需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差别,公正地抚养。不要随便在孩子之间作比较——无论是赞成或是不赞成的。认真对待不同个性特征的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积极个性的优良品德,切忌压抑孩子不同于父母愿望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