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历史轨迹及经验启示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回顾过去党86年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法宝。过去的16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展现出这样一个脉络。一部党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理论的创新推动了事业的进步。党代会往往是理论创新的最大平台、理论发展的最好契机。党代会是党的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关键环节和准确缩影,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党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前进的轨迹。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虽然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和理论,但逐步地提出了关于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取得了一系列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反对本本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述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思想从多方面展开而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对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断探索。毛泽东思想在继续探索中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1978年,邓小平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随后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在各条战线上拨乱反正,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科学阐述了许多从实践中提出的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论断,如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诸如姓“社”姓“资”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多方面作了系统概括,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将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后,党相继作出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又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做好了准备。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四大以后的五年,中共中央提出和部署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为贯彻十五大精神,中共中央在国有企业改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将其写进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2004年又载入宪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十六大以来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党代会: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的标志党的历史与党代会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的党代会连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就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前进的主要轨迹。特别是每一次成功的代表大会,都标志着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迈出的重大步伐,成为党在不同时期胜利前进的里程碑。纵览党的86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党代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标志性意义。党的发展,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中实现的。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凡是成功的代表大会,都会有某些理论上的建树,甚至以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载入史册。这是党代会发展历史的又一个重要的规律性的现象。从一大到七大,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党在理论上不断思考和成长的过程。党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由此确定了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效。阅读早期党代会文件和党的创始人、领导人的著述,我们不能不钦佩它们的探索精神。但因为毕竟是探索,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时,往往有多种选择,是非对错一时不易判断,特别是由于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外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理论上的不成熟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党在逐步成长中的反映。在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七大,不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概括,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一次重大飞跃。七大因此而成为实现这次飞跃的重要标志。在“文化大革命”特殊年代召开的几次党代会,根本的错误,就在于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种错误,其实也是当时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水平的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是吸取了这种错误的教训,解决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问题,我们才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一次代表大会都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作出重要的理论创新,从而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后,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由此可见,党代会往往是理论创新的最大平台、理论发展的最好契机。党代会实现的理论创新,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当时的现实,而且能够成为党的精神财富,对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是贯穿党的代表大会的一条红线。值得关注的八个理论关键词党的历史,也是一部理论创新史。党成立86年以来,理论创新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党的理论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但它们都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带领全党摆脱了教条主义的影响,率领全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新时期前夕,邓小平果断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命题,使全党从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开辟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命运。在新的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当前,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才能科学制定出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宏伟设想。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内涵。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确立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工作中心的战略部署。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个文明”一起抓方针提出后,“现代化”代替了“四个现代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物质、政治、精神、生态四个文明建设方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它不但丰富了人们对新时期初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容,也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涵的认识。十六大后,党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新理念,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胡锦涛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入新时期,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近30年来,任凭客观形势错综复杂,党不但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这条基本路线,而且顺应形势的发展,适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20字重要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就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时期初,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党和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