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UA与NSTEMI都属非ST段抬高的ACS。二者有共同的病理机制。主要在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的病理改变,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发生血栓导致血流急剧下降流速减慢,形成缺血性心绞痛。其中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始动原因。【临床表现】胸痛的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具有以下特点之一:1.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2.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3.1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并因较轻的负荷所诱发;4.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表现有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也属此列。【诊断要点】1.有上述典型的心绞痛症状。2.体格检查:大部分UA和NSTEMI可无明显体征。高危组患者心肌缺血引起心功能不全时,可有新的肺部啰音或原有肺部啰音加重。出现第三心音、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以及新出现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等体征。3.UA与NSTEMI的区别主要是根据血中心肌坏死标记物的测定(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T/I等),因此对非ST段抬高的ACS必须检测心肌坏死标记物并确定未超过正常范围时方能诊断UA。4.有典型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UA在临床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①低危组指新发的或原有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②中危组就诊前一个月内(但48小时内未发)发作1次或数次,静息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③高危组就诊前48小时内反复发作,静息心绞痛ST段下移lmm,持续时间20分钟,伴有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5.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决定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治疗方案及原则】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发展常难以预料,应使患者处于医生的监控下,疼痛发作频繁或持续不缓解及高危组的患者应立即住院。2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1~3天,床边24小时心电监测。有呼吸困难、发绀者应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0%以上,烦躁不安、剧烈疼痛者可给以吗啡5~lOmg,皮下注射。有必要应重复检测心肌坏死标记物。2.缓解疼痛:此型心绞痛单次含化或喷雾吸人硝酸酯类制剂往往不能缓解症状,建议每隔5分钟一次,共用3次,再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持续静脉滴注或微泵输注,以lOµg/min开始,每3~5分钟增加10µg/min,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血压下降。硝酸酯类制剂静脉滴注疗效不佳或不能应用β阻滞剂者,可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如硫氮卓酮静脉滴注1μg~5µg/kg·min,可控制发作。治疗变异型心绞痛以钙通道阻滞剂的疗效最好。停用本类药时也宜逐渐减量然后停服,以免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如无低血压等禁忌证应尽早开始应用β受体阻断药,口服剂量应个体化。3.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mg-100mg/d)及肝素是UA中的重要治疗措施(1000U/h),或用低分子肝素4000-6000U/12h,其目的在于防止血栓形成,阻止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发展,同时还需加用抗血小板ADP受体阻断剂,氯吡格雷顿服300mg,而后75mg/天。4.对于病情极端严重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应行急诊冠脉造影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经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后应继续强调抗凝及降脂治疗以促使斑块稳定。缓解期的进一步检查及长期治疗方案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