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化课程代码:08564(笔试)2008年12月版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导游专业(专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以名胜古迹为主)极为丰富,几乎每一个旅游景点都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本课程从中国古代的皇帝与皇权、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角度,较为深入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掌故逸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也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另外,为突出旅游专业教育的特色,本课程对中国古代皇帝与皇权的产生、发展和特点,皇帝的饮食起居,与皇帝有着密切关系的皇族成员、后妃、宦官等的特权地位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因皇位和皇权所引发的血腥争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这是本课程区别于其他通史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一大特点。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他们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掌故逸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努力掌握核心内容,全面了解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应为“北京概况与导游基础”和“北京旅游景点文化”的先修课程。学习完本课程之后,可以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中国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北京概况与导游基础”和“北京旅游景点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上述两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皇帝与皇权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了解和掌握皇帝的产生、宗法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特权地位以及古代皇族、后妃、宦官制度等的基本情况。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三皇”、“五帝”与古代禅让制度1、史书中的“三皇”、“五帝”2、“三皇”、“五帝”所处的时代3、“禅让”制度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二)君位世袭的开始与宗法制度的产生1、君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背景和过程2、宗法制度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影响(三)秦始皇称“皇帝”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秦始皇称“皇帝”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2、汉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宫室、山陵2、饮食、服饰3、巡游4、医疗5、祭祀6、婚娶(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徽号、年号1、谥号2、庙号3、徽号4、年号第二节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一)太上皇1、太上皇的地位与特权2、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3、历史上著名的太上皇(二)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1、皇太子的册立2、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的权位3、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与皇帝的关系4、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与朝臣的关系5、宗法制度的困惑与储位争夺(三)诸王及一般皇室成员1、皇子封王的开始2、诸王权位的变化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3、一般皇室成员4、宗室封爵(四)公主1、公主称谓的由来2、公主的特权地位3、古代“和亲”政策第三节后妃制度(一)后妃等级与名号1、后妃制度的产生2、后妃等级与名号(二)皇后1、皇后的册封2、皇后的特权地位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三)妃嫔1、嫔妃的地位与后宫生活2、古代殉葬制度(四)外戚1、外戚的特权地位2、外戚干政(五)太后临朝1、皇太后的地位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2、吕后称制3、则天皇帝4、慈禧垂帘第四节宦官制度(一)宦官制度的产生与宦官的地位和作用1、宦官制度的产生2、宦官的地位和作用(二)宦官专权1、从“十九侯”到“十常侍”2、“弑主立君,权在宦竖”3、从“翁父”王振到“九千岁”魏忠贤4、清代对宦官权力的限制三、考核知识点(一)“三皇”、“五帝”与古代禅让制度(二)君位世袭的开始与宗法制度(三)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四)皇帝的饮食起居(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徽号、年号(六)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七)后妃制度(八)宦官制度四、考核要求(一)“三皇”、“五帝”与古代禅让制度1、识记:四岳十二牧三皇五帝黄帝唐尧虞舜2、理解:实施禅让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二)君位世袭的开始与宗法制度1、识记:大禹夏启周公嫡长子继承制2、应用:宗法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三)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1、识记:秦始皇“制”“诏”2、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识记:前朝后寝五辂卤簿五礼衮冕服黄肠题凑覆斗方上因山为陵宝城宝顶2、理解:古代帝王的主要祭祀活动(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徽号、年号1、理解:庙号、谥号、年号、徽号的含义、作用及其产生的时间(要求能举例说明)(六)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1、识记:太上皇皇太子诸王皇族(宗室)公主驸马靖难之役2、应用:秘密建储制度创立的时间、内容及其作用(七)后妃制度1、识记:皇后皇太后妃嫔外戚垂帘听政吕后武则天慈禧清代后妃的等级与名号2、理解:古代皇太后临朝称制的几种类型及其对国家政治和后代历史的影响(八)宦官制度1、识记:五刑神策军甘露之变厂卫制度二十四衙门赵高郑众高力士李辅国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2、理解:中国古代宦官专权的几个重要时期及其特点第二章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官吏选拔制度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所进行的一系列官职改革。了解和掌握历代官吏选拔的主要途径及其特点,重点掌握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有关情况。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政治制度与官僚机构(一)先秦官制1、“官”的产生与发展2、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制(二)秦汉三公九卿与地方郡县制的确立1、三公九卿制的产生与进一步完善2、秦代郡县制的确立与汉代的郡国并行制(三)汉武帝设“中朝”与汉光武立尚书台1、“中朝”的性质与职权2、州刺史的设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3、尚书台的设立、性质、权限(四)三省六部制的产生与发展1、三省六部制的产生2、三省六部制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3、地方官制的变化(五)宋元官制1、宋初官制改革2、元朝官制(六)明初官制改革及明清官制1、明初官制改革2、内阁制度的确立3、清代中央官制4、清代地方官制第二节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原始公社土地公有制2、奴隶主贵族土地占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过渡3、古代屯田制度(二)赋役制度1、先秦赋役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赋役制度的变化3、秦汉赋役制度4、魏晋至隋唐赋役制度5、“两税法”的产生与发展6、明代赋役制度与“一条鞭法”7、清初赋役制度的改革与“地丁合一”(三)古代货币1、货币的产生2、先秦货币3、“秦半两”4、“汉五铢”5、纸币的产生与发展6、古代的金银货币(四)古代度量衡1、度量衡的产生与发展2、历代度量衡简介第三节军事制度(一)先秦兵制1、先秦军队的构成2、骑兵的产生与发展(二)秦汉、魏晋兵制1、秦代兵制2、汉代兵制3、“世兵”制度(三)府兵制的产生、发展与衰亡1、府兵制度的产生2、府兵制度的发展与衰亡(四)宋代募兵制1、募兵制度的产生2、宋代募兵制的特点与弊端(五)明代卫所兵制1、明初兵制改革2、卫所兵制的特点3、卫所兵制的衰亡(六)清代兵制1、八旗兵2、绿营兵3、团练第四节官吏选拔制度(一)先秦世卿世禄制1、世卿世禄制度的特点2、世卿世禄制度的衰亡(二)汉代察举及学校制度1、察举制度2、学校制度(三)九品中正制度1、九品中正制度的产生2、九品中正制度的特点3、九品中正制度的衰亡(四)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明清科举制度3、科举制度的弊端(五)恩荫、军功、捐纳1、恩荫2、军功3、捐纳三、考核知识点(一)秦汉三公九卿与地方郡县制(二)汉武帝设“中朝”与汉光武立尚书台(三)三省六部制(四)宋元官制(五)明初官制改革及明清官制(六)经济制度(七)军事制度(八)官吏选拔制度四、考核要求(一)秦汉三公九卿与地方郡县制1、识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刺史郡守2、理解: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二)汉武帝设“中朝”与汉光武立尚书台1、识记:中朝(内朝)六曹尚书台2、理解:从“中朝”与尚书台的设立看专制皇权的加强(三)三省六部制1、识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御史台2、理解:三省六部3、应用:从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看皇帝对中央政府控制的加强(四)宋元官制1、识记:翰林学士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行中书省转运使提点刑狱知某事”2、应用:从宋初官职改革看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加强(五)明初官制改革及明清官制1、识记: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都察院大理寺国子监翰林院监察御史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道员国议南书房理藩院宗人府内务府总督巡抚2、应用:从明代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看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六)经济制度1、识记:占田制均田制自耕小农井田制初税亩什一税户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耗羡货贝刀币布币爰金半两钱五铢钱交子宝钞银票度量衡五量提系杆称2、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古代屯田的几种形式3、应用:明代一条鞭法的内容和意义清代地丁合一内容和意义(七)军事制度1、识记:长从八部折冲府禁军厢军更戍法五军都督府八旗固山甲喇牛录都统绿营兵提督团练2、理解:府兵制产生的时间和特点所谓“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含义和目的明前期卫所兵制的特点3、应用:八旗兵、绿营兵、团练在清代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八)官吏选拔制度1、识记:贤良文学孝廉太学郡国学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生员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翰林八股文恩荫军功捐纳2、理解:世卿世禄制实行的时间和特点察举制实行的时间和特点如何理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3、应用: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及其在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中央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和不同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秦朝对匈奴的防御与修筑长城1、匈奴势力的强大与秦始皇北击匈奴2、秦长城的修筑(二)汉朝对匈奴的和战与经营西域1、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2、汉武帝北击匈奴3、汉朝对西域的经营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三)秦汉对百越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征服与开发1、征服与开发百越2、征服与开发西南夷(四)汉与乌桓、鲜卑及羌人的关系1、汉与乌桓的和战2、汉与鲜卑的和战3、汉与西羌的和战第二节唐代民族关系(一)唐与突厥的关系1、突厥势力的兴起2、唐与突厥的和战(二)唐与薛延陀、回纥的关系1、与薛延陀的关系2、与回纥的关系(三)唐与靺鞨的关系1、渤海国2、黑水都督府(四)唐与吐谷浑、土蕃的关系1、与吐谷浑的关系2、与土蕃的关系(五)唐与南诏的关系1、南诏势力的兴起2、唐与南诏的关系第三节宋元民族关系(一)契丹的兴起与宋辽和战1、契丹势力的兴起2、辽国的建立3、宋辽和战(二)宋与西夏的和战1、党项族势力的兴起2、西夏国的建立3、宋与西夏的和战(三)女真的兴起与灭辽和北宋1、女真势力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2、金朝势力的南下与辽朝的灭亡3、“靖康之耻”与宋室南迁(四)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与绍兴和议1、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2、绍兴和议与南宋苟安(五)蒙古的兴起与灭金和南宋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金朝的灭亡2、元朝的建立与南宋的灭亡(六)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1、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2、各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斗争第四节明清民族关系(一)蒙古1、瓦剌蒙古的兴起与“土木之变”2、鞑靼蒙古的兴起与“庚戌之变”3、清初对漠南蒙古的笼络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