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论文中国的发展论文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的发展论文: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摘要]: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问题研究,而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等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方略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我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多层次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其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直接。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宏观的思考和方略的制定必不可少。要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略选择问题。我们认为,就方略思路而言,中国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需要坚持实施五大方略,即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这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就这五个方略的选择与实现途径展开探讨。一、可持续发展方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文明的共同道路,是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辩证统一的特征。许多文化资源如作为旅游文化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资源等,都可以反复利用,具有非消耗性特征。然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模式来开发文化资源,盲目的发展消耗型文化产业,忽视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的再造,就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消耗。因此,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性尤其突出。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必须尊重和保护人类的精神遗产,并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延续作出有益贡献。(一)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遗产全面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略,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根本保障。首先应该对我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梳理与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站在产业化开发的高度来审视文化资源,并建立一整套国家标准的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加强制度化保护,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第三,强化多样化保护方式,完善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实行重点保护、专项工程保护和强调科学性保护。第四,实行法制化保护,将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1]。(二)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并举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国家社会发展,现代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文化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必须在开发中才能得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所谓保护,实际上是开发性的保护,是动态的、创造性的保护;所谓开发,实际上是保护性的开发,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开发。对于文化资源而言,其保护与开发应该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有效协调产业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的矛盾冲突,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保留原则与内涵式开发原则。保留原则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有妥善加以保护,使文化资源不被毁坏、失传、湮灭,才有可能进行产业开发。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开发,发挥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保护。内涵式开发原则也叫效率原则,讲求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深度和高度,强调消费精神需求的满足和人生意义的体验。内涵式发展使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成为可能,也是遏制过度开发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高效开发并重[2]150~151。通过开发利用来增强文化资源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保护文化资源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把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为此,要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资源开发,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急功近利做法,特别要避免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弯路,确保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二、整合规划方略文化资源的整合规划就是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将系统内各种文化资源通过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综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另外,还要在保持文化资源性质、特点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合理规划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决定方向,规划决定发展,规划决定效益[3]。规划的制定要遵循文化资源运动客观规律以及文化产业的运动规律、布局规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控制文化产业布局的主体行为,通过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空间经济效益目标和公平目标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以及由这种盲目性和趋同性所造成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企业的趋集中化运动,实现文化生产力的集约发展。文化资源开发的集中聚集,不仅有助于形成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对各种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而且有利于利用市场信息,形成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提高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创新能力,节约文化资源的流通成本,继而全面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合理分散,实现文化空间经济的均衡发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的集中只有在一个适当的量度内才是有价值的,超过了一定的极限,产业生存空间的过于狭窄,必然引发和导致恶性的市场竞争,由此而造成的投资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文化资本的外流,进而最终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的停滞和衰败。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布局的战略思维应该是:在实现对原有发达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策略性调整以达到布局合理化的同时,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尤其是推动广大落后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实现效率目标的同时实现文化产业布局的空间公平[4]。(二)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文化产业集群是集中于一定区域内、处于相同文化资源链上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文化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文化产业分工的深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区域优势互补;有利于专业性文化产品市场的培育[5]。依据我国文化资源分布的特征,做好文化产业集群的区位选择。文化产业集群的初始区位选择,既要重点考虑区域文化资源的禀赋、特点,以之作为选择文化产业集群区位提供依据,又要围绕不同的文化要素储备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形成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发挥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经济手段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初始形成提供政策扶持、基本投资支持。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根据《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形成若干出版、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和文化产品批销等产业中心,重点建设一批大型影视制作、动漫、音像电子、印刷复制和演艺等产业示范基地。三、市场化开发方略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资源供给和资源保障,但再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天然就是文化产品和产业成果,它必须经过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文化资源只有依靠产业化生产和市场化开发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产业化和市场化对文化资源的属性和功能的实现具有关键性作用。(一)建立以市场化配置方式为基础的多重文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必须建立以功能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机制,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整合关键在于建立以市场化的文化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计划配置方式为补充,计划市场配置方式起调控作用的多重互补的文化资源配置机制。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就是使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效率,加快资源增量的实现和资源共享的达成,继而最大限度的实现文化供求的均衡。文化资源的计划配置就是国家按照社会效益原则无偿投资配置文化资源,并且完全由国家进行事业性管理,这种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在一些市场机制不灵或不能正确发挥作用的文化领域,如国家文化安全、公益文化设施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资源的计划配置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保障市场经济秩序。文化资源的计划市场配置,就是国家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原则投资配置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负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责任。国家通过计划市场方式配置文化资源,可以利用独资、控股和参股的方法建立文化生产经营单位,然后以承包、租赁和股份制等方式将这类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推上市场,使其完全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进行经营[6]。(二)加强对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是进行文化资源开发、发展文化产业的当然主体,是构建文化产业有机体的基础细胞。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是推动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必须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用强大的企业群体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努力打破所有制界限,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努力探索国有资产的多种实现形式。(三)完善文化立法,营造公平、有序、健康的文化市场和文化环境以市场化的方略来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进程,需要完善文化立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立法有利于促进和引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有序繁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建设公平的、公开透明的、既有竞争又有秩序的文化市场。文化立法要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对文化活动主体和参与者的管理要依法进行,管理的法律依据要公开、有具体标准、一视同仁,切实保护文化活动主体和参与者在被管理中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文化立法还需要坚持对影响社会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方向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社会关系依法进行管理。这种管理要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维护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四)建立多元的文化投融资机制要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用以吸收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提高文化投资效益。鼓励和吸引国内各种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投资领域,以独资、合资、参股、联合、合作及特许经营等方式,积极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和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投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