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1复习参考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文学1(文学史部分)绪论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文学的范围(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二)先秦文学的时间范围所谓先秦,一般而言就是指秦统一以前。先秦文学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统一以前所有的文学。秦统一以前的历史,因为有文献记载的,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情况,最早只能从殷商后期开始。所以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商代文学,周代文学。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各段中跨度最长的一段。先秦文学的上源,实际上涉及到了文学的起源问题。二、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上古诗歌:(1)内容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易经·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2)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巫术色彩:《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3)诗乐舞三位一体。《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二)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是远古人民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3神话的内容(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2)反映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神话:洪水神话(3)反映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战争神话《山海经》简介山海经,十八卷,其中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晋郭璞注。四库馆臣认为:书中记有夏、周、秦、汉时代的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欤?”“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臧收入太元部竞字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其作者,自刘歆到王充,颜之推,都说是虞夏之际禹、益所作,其说不可信;现代学者多认为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各篇产生的年代也不一样。比如说《山经》五篇,一般认为出现最早,有人认为出现于春秋或更早,有人则认为出现于春秋战国之交;海外海内诸经,一般认为出现于战国;至于大荒诸篇有人认为作于战国,也有人认为作于西汉。各家的观点并不一致,不过大体而言,山经最早,海外、海内次之,大荒经最晚则较一致。但也多有推测,尚不能定论。内容十分驳杂,所以对于它的成书、性质,历来有各种说法。《淮南子》简介《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由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集体编写而成。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图书,定名为淮南内,置于诸子略中,后世遂称为淮南子或淮南鸿烈。东汉末年高诱注淮南子时对全2书的内容做了简明的概括:“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寿天载地;言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环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淮南子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的系统而详尽的总结,是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黄老思想的重要体现。隋书经籍志著录淮南子二十一卷,有高诱注和许慎注两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题名高诱注的一种,据前人考证,其中有十三篇为高诱注,八篇为许慎注。(具体篇名见中华书局新遍诸子集成本淮南鸿烈集解的点校说明。)淮南子有多种版本和注本,有人考证为162种。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是其中之一。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一,《诗经》的基本情况《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305篇。另外还有六篇,有目无辞。(《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诗经》被尊为经,是汉代的时候。《文心雕龙·宗经》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二与《诗经》编辑整理相关的几种说法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汉志中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三《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大类。《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四、《诗经》的流传汉时研究《诗经》的四家是齐派代表齐人辕固,鲁派代表鲁人申培,韩派代表燕人韩婴,以及毛诗学派代表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齐诗》、《鲁诗》、《韩诗》,被称“三家诗”。“三家诗”后失传,“毛诗”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第二节《诗经》的主要内容一、歌颂祖先和祭祀神灵的歌;二、农事诗;三、燕飨诗;四、怨刺诗;五、战争徭役诗;六、婚恋诗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的手法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和兴的区别:比,就是比喻,用他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作为引子,引出所咏之物。二者之间不一定有相似点;比,可以在诗歌的任何地方出现,但兴,一般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节诗的开始位置。二,《诗经》的抒情艺术。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抒情;(2)直抒胸臆;(3)叙事言情。三,《诗经》的语言和形式:语言不仅富于音乐的美,而且形象生动。形式上,重章叠句。3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传统:《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二、风雅与文学革新。三、比兴的垂范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二,《尚书》《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为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三,《春秋》“春秋”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是各国重大事件的纪年史。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出现的《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鲁国史官所整理修订的鲁国的纪年史。《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春秋》笔法:《春秋》言约而意丰,历来有“一字褒贬”的说法,在客观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作者的态度,这种“直书其事,善恶自见”(朱熹)的手法,就是所谓春秋笔法。第二节《左传》一《左传》的作者与成书:《左传》的成书,在春秋末战国初,其作者为鲁人左丘明,书中有一些后人的附益。《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二《左传》的文学成就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善于叙事;历史与传闻相结合。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塑造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形象。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语言准确而精练,生动而富有文彩,简洁凝练,含蓄蕴藉。第三节战国策《战国策》中的文章就作者而言,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一中说《战国策》“记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于学纵横者所著”。可以说,《战国策》具有纵横家文集的性质,各篇的作者并不相同,刘向是这个集子的编撰者。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文学成就一,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1.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2.以生动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3.以传记的形式来写人物。二,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1.说理方式巧妙,语言机敏。2.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铺陈和夸饰经常使用,文章很有气势;还大量使用排比,比喻等手法。3.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进行说理: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亡羊补牢、惊弓之鸟。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概说一,诸子散文的兴起的原因社会动荡,救时之弊;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宽松的环境。4二,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有《论语》、《老子》。“《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其文学性,主要体现为哲学表述中包含着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老子》八十一章,主要是老子的自撰。第二期,战国中期,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第三期,战国后期,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荀子》的文学成就:首先,体系完备,构思严谨,中心突出,论述周详,说理透辟。其次,善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善用形象的事物和繁富的比喻,来深入浅出地说明抽象的道理。第三,《荀子》的语言风格质朴缜密,明晰晓畅,而又淳正浑厚。《韩非子》的文学成就:1、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2、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3、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第二节《孟子》和《庄子》一、《孟子》(一)作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二)、篇目:《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七篇。《孟子》的论辩艺术首先,巧妙设问,引人入彀。在说理中,往往欲擒故纵,在不知不觉中引对方进入自己预先设置好的结论中。其次,是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第三,《孟子》感情充沛,言辞机敏,气势雄健,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二,《庄子》《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七篇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庄子》的基本表现方式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言在彼而意在此,就叫做寓言。重言是借重古先圣哲或是当时名人的谈话,来压抑时论的。卮是漏斗,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期合与于这种天然的端倪,顺着大话的流行,而代为立论,所以很像漏斗的注水,毫无成见。(二)《庄子》文章在构思与结构上,往往重在内在旨意的表达,而不拘章法规矩,看似形散而神却不散。(三)《庄子》散文以自由的想象和奇妙的虚构,创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