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第二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先秦儒家的诗文批评本章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先秦古代文论中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的部分。其中涉及的经典主要有《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荀子》、《墨子》等。这一时期的文论大多摘录自先秦诸子的谈话录和思想类文集,其本意往往不是专为文学而论,通常也具有其他学科的学术价值,例如哲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在开始儒家文论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儒家文论的思考模式和价值尺度。基本上来说,遵循古制是儒家的一个基本政治文化模式。以孔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对周代建立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是非常认同,这个制度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家就是国,国家就是家。这个国家结构和远古的氏族在生理血缘和文化血缘上均有内在的联系。孔子认为周代和夏、商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不过这个联系并非完全符合史实,一定程度是出自于儒家自己的建构,但无疑,这与周朝自身的族群演变是一致的。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事实上,商代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注重祭祀,以敬神为主。取而代之的周代则转向礼乐文化,以崇德为主。周代后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源自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诸侯间实力的悬殊。随着周王朝的解体和诸侯间的征战吞并,思想家们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有主张以强权、手段、严刑峻法治国,也有主要以无为之道治国者;有主张以礼乐道德治国者,也有主张也兼爱节用治国者;也有将人世与阴阳五行对应,关注人和天地的对应关系者;也有关注名、实之间指称与内涵的逻辑吻合者;有关注社会结构、伦理者,也有关注命运、宇宙、彼岸精神世界者。这些所有的思考都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家和道家最后胜出了。孔子的思想是当时儒家思想的整合和集大成者,他和学生的对话内容、甚至整个对话体本身都成为后世必须遵循的典范。《诗》、《书》、《礼》、《易》、《乐》是儒家对前代文化整理的结果,它们既是对周代核心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也涉及一个贵族和士人所必须掌握的所有技能。对比周代的历史、政治、文化和儒家核心观念☆周人早期居于山西中南部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兵)(今陕西旬邑县)。周人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儿子弃(即后稷)—→后代公刘—→九世传位→古公亶父,(受薰育戎侵袭,远徙,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由此而来。迁到周原后,周古公亶(胆)父与商朝结盟,称臣于商王武乙,并接受商朝的文化系统,特别是天命的观念,经过周公旦(姬旦)的整理,成为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概念。古公亶父→季历,其两位兄长让贤远走南方,建立吴国。季历与商联姻,娶妻商室,商王文丁封其为“牧师”。周、吴国逐渐并吞其他小国家,最终,商王文丁爆发战争,季历被杀。西伯姬昌继位,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文王归国后,制定法律,搜捕奴隶,武力扩张,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接着东伐耆国(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迁都于丰都(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周武王灭商之后,实施封建制,大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封建制度: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宗法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总之,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井田制: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礼乐制度:西周春秋时的“礼乐”制度实质是与宗法制和封建制相配套的文化礼仪规范制度。礼就是对社会中人与人在等级和相互关系上的言行举止规范系统。“乐”就是与之配套的音乐歌舞管理使用制度。它是维护贵族内部关系和国家社会结构等级秩序的文化艺术手段。贯穿于政治、宗教、文化等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中。教育和感化人心是最基本的职能。儒家的理念和主张:提倡礼乐(政治)、仁义(道德和义务)、忠恕(对待他人)、中庸(总的方法论)之道。在政治上:儒家提倡“德治”、“仁政”、“王道”。在道德上:重群体伦理秩序建构和个体人格自我修炼与完善。在文艺上: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哀怨讽谏作用和温柔敦厚风格。儒家文化以“六经”为典范:即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乐(《乐记》)、易(《周易》)、《春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儒家的核心理念都是对周代政治、文化、伦理、秩序等系列问题思考、总结的结果,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都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得到了验证,它是最适合这个社会结构的。“载道论”、“教化论”都是指向现实社会和人格修炼,显然,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儒家文论以朴素的实用主义为旨归。第一节《尚书·尧典》的价值和意义《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是古人对于上古历史的一个资料汇编。西汉之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抄写,这就是“今文尚书”,这篇《尧典》就是今文中的一篇。后来相传的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加上的二十八个字,称为“舜典”。一般认为《虞书》和《夏书》为后人伪作。现在讲述的《尧典》一篇(又称《舜典》)就是《虞书》中的内容,近代研究认为这篇是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过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虽然从史料文献的角度来说有一定问题,但我们还是可以把这一篇当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1、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尚书》记录了很多关于远古时期的历史事实,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真实情形,今天的人们一直还在不断探究,不断予以新的解释。尽管有些篇章系后人改纂,但其影响经过世代流传,被无数学者反思,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源头。特别是《尧典》这一章为后人研究古代诗歌起源、诗歌和音乐的关系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例如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考证出,远古时期、诗歌、音乐、歌曲、舞蹈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表演的场景。这个百兽率舞,其实就是原始人披着兽皮、带着面具,载歌载舞的情形。“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关键字词:乐:“乐,五声八音总名。”(《说文解字》)。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材质的乐器。乐:在上古歌乐舞三位一体时代,泛指所有文艺,包括音乐和歌舞。诗:可以通过吟诵,也可以通过歌唱方式表达的韵文,多为四言。‘诗’大概最初就是巫师口中念念有词的咒语,与祭神活动密切相关。其后才逐渐演化为对祖先的事功业绩、本氏族的奇迹历史、军事征伐的胜利、祭祀活动的仪容等等的记述、歌颂和传递。志:就是“心所念虑”(赵歧《孟子·公孙丑》注)。心意所趋向(郑玄),也就是藏在心中的思想和诉求。先秦人对“诗言志”中的“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同时也含有情感因素。永:延长,徐徐咏唱。律和声:用六律六吕以协和音乐曲调(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闻一多《歌与诗》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认为“志”有三方面的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文本梳理:帝(指帝舜)曰:夔(传说尧舜时代著名的大臣,掌管礼乐,古代有很多关于夔制作礼乐的传说)!命女典乐(典乐有两解,一为“主管音乐”,一为“制作礼乐”。总之都是指掌管音乐事宜的意思),教胄子(胄子,一种说法是指泛指贵族子弟,贵胄子弟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胄子专指嫡长子,指帝位的第一继承人。无论如何,都是说贵族子弟。第一句首先强调了音乐的重要性,是由帝舜直接任命的,由著名的大臣来掌管的非常重要的政治事务,而且突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是对于贵族子弟的教育,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负有非常重大的政治任务。)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弘而庄严),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诗言志(诗是用来表现志意的,这是《尧典》中提出的最重要的诗歌原则,对于什么是“志”,如何“言志”,后代有非常丰富的解释。),歌永言(歌是诗的延长了的语言,用加强音声的方法充分表现诗中的内容,突出诗中的本来意义。),声依永(歌声与徐徐拉长的吟咏的声音高低相适应。),律和声(用曲调音阶来调和歌声,按照古人的音乐曲律来对声音进行调和,使之更加具有表现性)。八音克谐(使得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相互之间和谐,各种声调和声响能够协调。),无相夺伦(不能颠倒次序,使得各种音乐元素形成整饬的秩序),神人以和(使得天神和人能够通过诗歌音乐得到交流,使得人情上达于天,人世间形成调和的秩序格局。这一段是整篇的中心,提出的重要的“诗言志”理论,最终归结到对“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政治伦理目标。)夔曰:于(语词,乌)!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击打石头,形成节奏,使得百兽相率而舞)。2、《尚书·尧典》的文论内涵和典范意义由于《尚书》在儒家典籍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后人谈及诗歌音乐,及其二者关系无不以此为据。历代阐释、演绎者不计其数,汗牛充栋。文论内涵:(1)诗歌的基本功能和评判标准诗歌的基本功能用于表达心中所思虑的思想和诉求的,这个志经历从原始祭祀咒语到对祖先事迹颂扬、再到外交辞令、讽劝之词、个人志趣的不断演变。诗乐具有教化功能。不然何以教胄子。诗歌的审美标准通过乐的描述可以得知,它具有一种正义、温和、庄严、朴素的美感(2)诗歌和音乐的关系①诗歌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没有乐的配合,诗歌的表达力和影响力是不够的。②诗歌和音乐歌舞比较、诗歌居于主导地位,而音乐歌舞是配合、辅助者。(3)中和之美是对于文艺的基本审美标准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正义而不偏不倚,平衡的中和之美。这种美不仅表现在音乐风格上,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弘而庄严),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也表现在各种文艺形式之间的(诗、乐、舞),其自身的内在和谐上(音乐自身的八音、五声之间),此外还表现在被祭祀的神和祭祀者之间。关于这段话的阐释,在以后还会被历代的古人所引申、演绎。建议背诵。课堂提示:以上内容可以,与教材《诗经》部分参读。注意比较讽喻、劝谏和歌颂赞美在其中的体现。大雅多颂歌、国风多讽刺补充材料史料中诗言志场景的详细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