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期末作业历史学院专门史罗文20111002宋代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制度变革一宋代沿袭唐代的生产力发展成果并普及化,突出表现在生产工具进步,农田水利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亩产得到提高等方面。唐代出现的曲辕犁到宋代有了更为广泛的使用,且有了部分改进。除了曲辕犁外,宋代还出现了踏犁、铁搭,用于插秧的“秧马”,减轻疲劳而且提高效率。1水利建设方面,北宋时期修复旧渠。宋神宗时期,在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的刺激下,出现了“人人争言水利”,各路官员积极筹划一路的水利建设,全国掀起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南宋建立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南方农业,南宋政府也鼓励水利建设,取得了更大成就。2北宋时期的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南宋时期虽与金朝长期对峙,其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人地矛盾也在严重化。解决途径主要是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效率。从增加耕地面积角度考虑,两宋时期垦荒数量也在增加。王祯在其《农书》中就对垦荒进行了技术性指导。《农书》虽然是元朝书籍,但也从侧面上反映了两宋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从垦荒的时间选择、土地情况、垦荒的注意事项以及垦荒后的种植收益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坐客商不如垦农荒”,体现了垦荒的利润可观且被人民高度重视。土地兼并也是垦荒发展的原因之一。土地兼并导致流民问题严重,宋朝政府为了解决流民问题而要求各州招抚流民进行垦荒。3从提高耕地效率考虑,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信息。一是在两宋时代对于犁地、种子选择、施肥、中耕、除草等环节更加细致、科学。二是两宋时代的亩产量得到提高,平均可达2石左右。生活在两宋时期的陈旉在其所著的《农书》中说:种田要“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糞得理”。4这一时期,从越南引进的水稻良种占城稻的种植推广到了江淮地区。5二宋代手工业发展迅速,生产技术不断完善,生产规模扩大,商品经济繁荣于前代。宋代的纺织业有了新的发展。丝织品产地以两浙和四川为两大中心,丝织品花色品种繁多。宋代的丝以细、轻薄为特点,远胜于唐朝。宋代的麻和丝仍然是主要纺织项目,但棉纺织已经发展起来。棉纺织在南宋时期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棉布开始被各个阶层人民所使用。宋代是我国衣被原料的转折时期,自此之后,棉布逐渐代替麻布。宋代的纺织业除了传统的家庭纺织、地主庄园纺织、官府纺织外,还出现了机户。纺织生产已经取代农业成为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其中较大的机户甚至超出了家庭纺织的范围而雇用机工进行生产。矿业在两宋时期发展很快。一方面尤其是城市居民,冬季用煤炭作为取火能源而被广泛使用。6另一方面,宋朝的冶金、陶瓷业进入高温制造阶段。为了提高冶炼效率,煤炭的品质和使用程度都在增强。瓷器的烧制使得煤炭和水排等鼓风器材相互结合,以达到1000度以上的烧制温度。因此宋代的煤炭需求量大,也就推动了矿业的发展。其中煤矿挖掘占据主要地位。造船业在南宋的发展速度最快,这得益于南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发达。造船业的繁荣表现为造船规模和造船技术的进步。造船主体既有官方造船场还有民间的造船场,后者数量很多。宋代海船载客量大,甚者可达几百人,长40余仗。宋代的造船技术也十分先进,海船普遍采用v字型船底,以抗风浪。桅杆底部设有转轴,可以随时放倒。某些先进船只还设有隔舱,以提高船只安全性,局部进水也可保证整体的航行。1《宋史》食货志上一农田2《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3《宋会要》食货61-704四库全书收录陈旉《农书》5张岂之《中国历史辽宋夏金元卷》中的宋代农业方面记录6《鸡肋编》中卷“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代我国的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7制瓷业在两宋得到了空前进步。瓷器制造成熟于东汉时期,到了唐代,陶器的使用仍然十分普遍且占主导地位。宋代的制瓷水平、规模、种类和使用普遍性都是空前的。著名的五大瓷窑分别为定、汝、官、哥、钧,定窑的白瓷继承了唐代邢窑的技术,也是位于河北省的著名窑口、汝窑产青瓷,部分供朝廷使用。官窑位于河南开封,其产品以青瓷为主,供朝廷使用。哥窑生产以青丝铁线为主要特征的白瓷产品。钧窑产品以其金属成分窑变为主要特征,被历代上层所推崇。除了五大著名窑口外,宋代还有无法统计的民间瓷器生产,如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和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在此时以生产白瓷为主,包含了众多著名窑口,如镇窑、湖田窑、湖坑等,其产品产量大,种类也十分丰富,并逐渐被明清统治者作为官方指定瓷器生产基地。商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场自由化程度提高,货币金融业快速发展。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比较自由,日中成市的制度被逐渐打破,汴京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影响下,商业活动活跃。从朝廷每年所收商税中就可知道。北宋在全国各地设立征收商税的机构,对行商、坐商收取商税。正税之外还有杂税,根据官府需要也会征收实物。宋太宗时每年征收商税100万贯,到宋仁宗时已经到达2200万贯,商税的增加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商业服务机构的发展也体现了商业的繁荣,如柜坊、邸店等,同时还有为市民阶层娱乐而开设的瓦肆、勾栏等。除了城市市场的发展外,草市也在农村迅速发展。许多草市有了固定的提供提供餐饮、住宿的店铺和固定的居民点。大的草市甚至上升为市镇。根据漆侠先生在《宋代经济史》中的统计,在北宋熙宁一代,由草市上升为的镇有106个,其中经济发达的东京、京西两路占40个。区域市场也在北宋时期发展起来。主要的区域市场包括: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太原、秦州为中心的西北市场、以成都府、梓州、兴元府为中心的西南市场、以广州为中心的两广市场。区域市场其本质就是区域内经济单位8之间的生产分工和协作,这是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条件改善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说,部分生产者在区域市场中为市场而生产,也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9两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也是商业发展的内容之一。“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的榷场贸易也发展起来。宋朝的丝、绢、瓷器、纸、书籍和辽国的毛皮、山货相交换。正常贸易外还有走私贸易,如宋朝政府禁止铜钱流向辽国,辽国的优良战马也禁止出口宋国,但这两者的走私贸易十分发达。政府在榷场中设立管理机构征收商税,其收入和每年给辽国的岁币相当,反映了宋辽之间商业贸易的发达。除此之外,宋和西夏、西北诸族的贸易也十分发达。南宋的海上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主要地位。南宋统治者十分重视出海贸易的税收收入。不但允许而且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保护其利益。同时,加强对出海贸易的管理,由市舶司管理出海和关税,出海船只需要持公凭。我国出口外国的产品以丝绸和瓷器为大宗,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也增加较快。宋代的主要货币是铜钱,铜钱币值较低,成为交易的主要媒介。同时,白银、铁钱、纸币也有使用。北宋纸币主要是在川陕地区流通的交子,先由民间富户合保发行,后为了保证交子的兑换和币值,由官府负责发行。南宋出现东南会子、湖会等地区性会子。会子必交子从性质上更接近于货币。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是货币发展的高级形态,纸币具备很多金属货币不具备的优点。主要是携带方便、无贮藏功能,因此有助于对钱荒问题的解决,两宋货币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三宋代制度变革表现突出。土地私有制度逐渐确立,赋税政策也伴随经济发展现实有了损益的变化,表现为土地私有制的巩固、租佃关系发展和对市场主体财产的保护。两宋时期土地私有制度得到确立。唐中叶以后,随着均田制的衰败两税法的实行,政府不再有能力抑制土地买卖活动,土地兼并也就迅速发展。正所谓“北宋赋税制度沿袭唐代的两税法,根据农户所占有的土地面积征收地税。即“有方账、有莊账、有田帖、有户帖,其分烟析生,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政府对土地占有情7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辽宋夏金部分8这个经济单位可以是从事某专项生产的市镇、也可以是某大宗产品的产地等9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辽宋夏金部分况进行记录,按照记录征收赋税,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土地私有制度的一种承认。《日知录》云“宋时田制不立,甽畝转易,丁口隱漏,兼并冐伪,未尝考按”。10宋代的税收制度也与唐代有不同之处。宋代对于唐代的户税进行单独征收,于是发展为“商税”和“城郭之税”,这是财产税的细化形态。宋代的地税征收也日益细化,将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征收,充分考虑土地的肥瘠程度,而不是一刀切的征税。11宋代的赋役负担对于普通农户也十分苛重。除两税之外,还有杂变之税、身丁税、科敛等杂税。北宋政府还沿用支移和折变的旧法,这两项负担更加沉重。差役是更为繁重的负担。宋代官户可以不负担差役,处于一二等的大户也通过各种关系百般推脱,因此差役负担多数加在三四等户身上。差役名目繁多,负责官府事务、地方治安、勤杂等事务。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募役法”,由官户和民户缴纳助役钱和免役钱,由官府雇人服役,但此制度并未完全推行和长期推行。两宋时期的租佃关系也日益成熟。宋代农民已经获得了“自由退佃”和“迁徙”的权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两税法实行后,土地被多次、频繁的转移,导致曾经的地主和部曲、佃户之间的人身强制关系逐渐松弛。二是,唐朝以前,大土地所有制必然伴随着政治特权而产生,就是说大土地更多是政治权力的结果(封赏或者强占),而随着土地买卖的盛行,政治性大土地逐渐过渡到经济性大土地私有,伴随着的超经济强制也就减轻了。三是我认为赋役征收对象的变化也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唐代以前的税制多以“人”为对象进行征税,失去土地的“人”必须投靠到具有政治特权的地主阶级才能获得安全。而唐宋之际,征税以财产为宗,以家庭为单位,对人的强制有所减弱,即使不投靠到某一政治特权左右也无需缴纳正税。因此客户的迁移更为自由。两宋时期也重视对市场主体财产的保护。市场主体主要是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是商业尤其是专门化商业存在的前提,因为商业需要根本性的安全,即财产安全。这也是国家征收各种税收的根本性支撑点。宋代政府向商人购买产品要进行“时估”,就是根据每旬日的价格进行交易,这本身就是对商人定价权的保护。保护定价权的本身就是对财产权利的保护,因为失去了财产权也就无所谓定价权。当然这种定价权经常受到贪官污吏的损害,但至少从政府角度是认可商人对私有财产的处置权利的。宋代规定,无论国内外贸易,都要照章纳税。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国家对商人的盘剥,但从另一方面讲,税收的征收表明政府对商业行为的认可和保护。宋代政府对于“契税”的征收,表明政府对契约买卖关系的认可。契约是一种表明了财产所有权利转移的有效证明,国家征收契税表明政府对契约买卖关系的认可和保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宋代商税对于商业行为是一种损害。政府对于某些产品也实行专卖制度,称之为“禁榷”制度。国家对大宗必需品实行这一制度,如盐、糖、茶叶等商品。10顾炎武《日知录》11《宋史》食货志上一重农抑商政策在政府政策和士大夫思想中的表现和演变1夏、商、西周时代的工商业政策,对农业的重视和管理。由于史料缺乏,无法对夏商时期的经济管理部门作出具体的描述。据称,夏代即设立“蔷夫”掌管基层农事赋役。商代设立小众人臣、多农等官吏管理农业赋税等事宜,足见政府对于农业的重视。周代对于农业的管理进一步加强,设立大司徒、小司徒,和主管赋税之职的载师、闾师等。商代的商业比较自由,商族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注重商业的部落,因而后代引其名而对买卖人称为商人。商代的手工业和西周的商业、手工业为贵族所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设有百工、陶正、车正等官吏负责官吏手工业作坊,而市集则由司市、质人等进行管理,商人的商业行为也是在政府的控制和管理下进行的。在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手工业和商业的进行必然需要贵族的管理和扶植才可能进行。按照《周礼地官司市》中的记载,物品价格并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官方决定,主管者为贾师。商人的职业也是世袭的,子承父职,由政府严格控制。总之,在商、西周两代,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的管理十分严格,工商业水平低下。122东周的重商与抑商和对农业的重视春秋之时,因铁器农耕的使用和田租形态的变化导致私营工商业的兴起。私人开荒使得东周时期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