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专题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问题一、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意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中国实现统一后,两岸可携手合作,互补互利,共同振兴中华。中国的统一,不仅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使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他的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奠定56个民族一个家的基业。三、元朝统一全国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又一次重新组合的时期。四、新疆问题(一)两汉时与新疆地区的关系;(二)唐朝时与新疆地区的关系;(三)清代时与新疆地区的关系;(四)建国后新疆的建设。兰新铁路、第二亚欧大陆桥贯通。(五)不和谐音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突”势力为实现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在中国境内外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新疆成为当前我国反恐的主战场,我国政府正严厉打击恐怖主义,以维护我国以及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五、西藏的发展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一)隋唐时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及唐蕃会盟。(二)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元设宣政院管宗教事务、西藏地区,西藏正式归属元朝。(三)明清时期;①顺治、康熙帝分别赐予五世达赖、班禅“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确立册封制度。②雍正时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③乾隆时建金瓶掣签制。(四)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一个表现,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台湾问题一、历史上的台湾地区(一)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夷州即台湾。(二)隋朝时,隋炀帝也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三)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求,流求即台湾。(四)1624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五)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六)1885年,清朝正式在台湾设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七)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八)1949美国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造成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对峙。(九)60-70年代台湾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一)1943年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必须把台湾归还中国。(二)1945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必须得到实施。(三)世界上已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四)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三、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四、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明确宣布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表示“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对台的方针政策。(三)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促进了两岸经贸、文化等关系的发展。在此指导下,港澳顺利回归,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四)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江泽民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反对台湾以“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等等。(五)总之,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底线。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五、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因素(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中华民族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的传统。(二)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为统一提供了条件。(三)“一国两制”方针,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四)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五)“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六)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心所向,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推动着两岸统一的进程。(七)1992年海协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表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与态度。这就是上海“九二共识”。六、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一)美国支持台湾、干涉中国内政以及对台军售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它直接服务于美国的这种战略目标。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是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二)美国对台军售的升级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公然挑衅,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这一行径,会进一步助长“台独”势力的气焰,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七、“台独”、“两国论”的实质及后果(一)实质:分裂祖国,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二)后果:两岸关系恶化,破坏和平统一进程,危害台湾经济、社会稳定。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一、统治政策的调整:3(一)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二)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迫使成千上万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三)文景之治:汉高祖和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且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四)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五)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六)元朝的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二、农作物推广和引进(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二)商周时期种植“五谷”;(三)(汉代北方种小麦,南方种水稻,并从西域引进苜蓿等作物;(四)唐代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五)北宋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六)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我国推广种植。三、劳动工具(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二)商周时期用木、石、骨、蚌耕地(少量青铜农具);(三)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四)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铁器时代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五)汉朝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六)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四、水利工程(一)战国时秦国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二)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三)西汉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4)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为了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开通了会通河和通会河。五、江南地区的开发:我国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相对北方战乱较少,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其中太湖流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说法。中国近现代化一、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口号及企业、对中国影响41、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2、口号及企业:(1)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2)求富:(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4、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5、影响: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刺激2、民族工业先驱:方举赞和孙英德(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实业与教育是”富强之大本”)。3、民族工业从兴起到衰落的阶段:洋务运动-清末(兴起)、1895—1913年(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3年(“黄金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新中国成立(萧条)二、政治上的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戊戌变法1、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汽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它的机关报是《中外纪闻》。2、1898年,戊戌变法。变法仅103天,又称“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内容:(略)注意:皇帝是光绪帝。结果: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3、失败原因: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②客观: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革。5、意义: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教训(它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中国行不通。6、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在临死前的话)。(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革命团体: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团体,口号为“振兴中华”。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性质是: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孙中山推举为总理)。意义: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2、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三大主义。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又称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结束。4、辛亥革命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