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6、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10.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东汉时已经有《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13、汉朝著名史著有:陆贾《新语》、贾谊《过秦论》、晁错《举贤良对策》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汉书》,荀悦的《汉纪》和官修的《东观汉纪》等。14.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15.《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2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16.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其作者众多,吴树平在《秦汉文献研究》中指出对《东观汉记》贡献最大的是班固、刘珍、蔡邕三人。17.三国时期,东汉史著作主要有三部,即谢承《后汉书》、谯周《后汉记》和薛莹《后汉记》。两晋时期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和袁宏所著《后汉纪》三书。18、南北朝时期,范晔《后汉书》;三国史: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吴国韦昭的《吴书》。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65卷。晋代史:编年体晋史中,以干宝《晋纪》为佳。纪传体晋史中,王隐、何法盛和臧荣绪三家《晋书》较好。19、南北朝史:南朝写成了多部刘宋史书,史学成就较为突出的是沈约《宋书》;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魏魏收的《魏书》。通史:梁武帝萧衍组织史官撰修的《通史》。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0.《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班昭和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汉书》八表中新创的有:《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外戚恩泽侯表》。21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华阳国志》。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家史的表现形式有家传、家训等,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22、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23、487年,沈约奉齐武帝诏修《宋书》,历时一年完成纪、传两部份,其后续成志文。计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100卷。24.范晔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25.《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26.东晋时梅赜献出了《古文尚书》共五十五篇,清朝阎若璩用三十年时间考证出梅氏所献的《尚书》的古文部分是伪的,唯伏生的二十八篇是真的。27.《洛阳伽蓝记》,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寺院。该书共5卷。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28.《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329.刘勰《文心雕龙》50篇。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对刘知几《史通》有较大影响。30.晋初荀勖以《中经》为底本,写成《中经新簿》,此书将图书分为四部。31.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32.官方修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北魏曾经设立修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馆,“史馆之名自此有也”。隋文帝时禁止私家撰史,国史的修订就有政府来包办。虽然没有设馆修史,却为唐代设馆修史制度定下方向。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史馆的任务是修前代史,也负责储备材料以修本朝史。33.《隋书》总监是魏征,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34.《史通》由刘知几编写,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在史书编纂体例方面,刘知几有“六家二体”之说:“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刘知几提出了史才的“三长”说:才、学、识。二、名词解释2.历史编纂学:是研究历史编纂的理论、体例与方法的学科。历史编纂学以历史典籍为对象,主要任务是揭示典籍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说明一定史体产生并得到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学术因素,描述不同史体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和评价不同历史编纂学说或史体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学术价值。历史编纂学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属于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高超层次的学术工作。3.《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原来传说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与《左传》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其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4.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范晔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5.《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全书共4卷,由唐魏征等主持修纂的《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系根据隋代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是现存最古的四4分法目录书。它精炼地概括了唐初以前的文化典籍和学术流变,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历代文献,以道、佛作为附录,《隋志》开中国古代图书著录四分法经史子集命名的先河,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6.《东观汉记》: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到献帝时修成。历时160余年。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7.裴松之《三国志注》:南北朝时裴松之为弥补《三国志》之简而撰,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原书简略,上搜旧闻,傍摭遗逸,博采群书二百余种,以补阙、备异、矫妄、论辩为宗旨,增补大量史料。后世公认裴注增强了《三国志》的史料价值。8.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北方士族的实力由此受到沉重打击9.《洛阳伽蓝记》:又称《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又与《水注经》、《齐民要术》合称北魏三大奇书,在国际汉学届有一定的地位。现所见的《洛阳伽蓝记》都为承接宋本的刻本,源流颇杂。10.《文心雕龙•••史传篇》:《史传》是《文心雕龙》的第十六篇,是一篇史学评论的文章。史传篇概括地叙述了晋宋以前史籍的起源和发展,涉及到史学源流、史书优劣、编纂方法、史家旨趣等重要的理论问题。这对古代历史散文,特别是在古代史学理论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从史学的角度看,本篇对晋宋以前的史书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这对古代历史散文,特别是在古代史学理论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但其重要不足之处,是未能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古代历史散文和传记文学的特点。11.《隋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记载隋朝共38年历史。《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较好的一部。512.《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北齐魏收著。《魏书》记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共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该书以北魏和东魏为正统,为其十四帝立纪,而不为西魏三帝立纪。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作者能自觉地反映时代特点。13.“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部政书合称“三通”。《通典》,唐杜佑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通志》,宋郑樵撰,体例仿史记,记录上起三皇,下迄隋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全书200卷,附考证3卷,包括本纪、年谱、